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育随笔 > 《吆喝》评课稿
手机版

《吆喝》评课稿

来源:博文吧 阅读:9.34K 次

热闹的课不一定是有温度的课,有温度的课一定是有深度的课。

王皓老师执教的《吆喝》,如一杯温过的小酒,有劲道,有热力,在师生自然的对话中,渐入佳境,让人回味让我们在陌生的民俗文化中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整个课堂设计,由三大部分组成:整体感知,感受风情--三读课文,三赏吆喝--回归生活,内化理解疏密有致,粗细结合以读为线,层层剥笋--感受风情,欣赏艺术,了解民生,触摸精神处理得简洁而不失深刻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者能够站在文化和精神的高度,对文本价值进行准确定位和深层解读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的第三篇文章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显然,学《吆喝》不是学“吆喝”,而是要让深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核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验热情与思考深度

从“吆喝”到“吆喝人”,从昨天到今天,从北京到武汉,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精髓--吆喝是一种民俗艺术,这种民俗艺术不仅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折射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

正是源于这样的深度,这堂课才没有上成喧嚣的“吆喝”师生始终都在读《吆喝》,不仅读出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味儿,读出了作者向我们表达的内心呼唤,而且读出了民俗形式的外衣下值得我们去传承的文化精髓--底层人对待生活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

正是源于这种深度,教者才如此关注文本,深入语言,品读课文品、演、读、想、说、评,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语言训练和个性体验中,润物细无声的感受着民俗的特性和人文的魅力

正是源于这种深度,教者才选择了深入浅出的设问方式开课第一问“课文里介绍的叫卖物品有哪些?”看似毫无意义,实则为“你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张本,从而引领学生打通地域与时间的隔膜,走进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城“最让你流口水的是哪句吆喝?”一个简单的问题拎起的是对文字的品读就这样,一步步引导着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如饮佳酩般地领略着民俗文化的丰富意蕴

正是源于这种深度,课堂才有了暖入心房的温度整节课,学生从最初的不想说,到后来的我要说,甚至要用武汉话说,从最初的不肯读,到后来的我要读,直至要自己单独读课堂好几次出现这种“意外” 的精彩冰冻的课堂何以有了笑声,有了掌声,有了激动的演讲声?正是从街头吆喝到声乐艺术,从生存状态到精神境界的观照与感动,才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才使得学生的思想能够站在精神生命和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解读民俗--这既是课堂的温度,也是心灵撞击的温度

从冰点到沸点的温度不正来自于文本的深度解读和

 

杨芳兰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wpw1yr.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