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
手机版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

来源:博文吧 阅读:7.48K 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缘景明情,把握诗歌意象和意境。

2、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把握对比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知人论世,明确作者夜归的复杂情感。

2、缘景明情,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学法指导

1、诵读法

2、讨论交流法

【知人论世披情入文】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40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200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游览家乡一带的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主要作品:《秋登万山寄张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2、背景探究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相距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墅,这首诗的主旨也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等诗人是我国东晋田园诗派的代表,谢灵运、谢朓等诗人是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这首诗可以看出在李白心中孟浩然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风度潇洒、超人不凡、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

【诵读体悟初步感知】

1、听音正音,自读感悟

2、找出诗歌意象并分析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明确:

①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②画面: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黄昏江景图和月夜山景图。

③情感:表达了作者自在闲适的隐逸情怀。

【思维碰撞合作解疑】

1、前两联都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后两联的月夜山景图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3、探究“夜归”的归途

1、①前两联都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首联山中沉缓的钟声代表佛门的清净与渡头嘈杂的人声所代表的尘世繁杂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世人回到家中,而我归鹿门,两种归途形成对比。

③情感:两个场景和两种归途代表人生的两种选择,表现了作者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2、①月夜江景具有幽美、恬淡的特点。

②烟树树影朦胧、夜月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整体是静态景象,与黄昏江景的动态形成对比。

③诗人对此景欣喜、沉醉、迷恋,表达了其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3、作者的归途从日落黄昏导月悬夜空,从江上行舟到鹿门山途,实质是从尘杂俗世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识记技巧触类旁通】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多诵读——抓意象——勤联想——入意境——明情感

【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

意境优美恬淡,表现了闲适自得的心境,以及对归隐的向往。

异:

《夜》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通过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超脱与潇洒,构成的意境的平淡自然,幽美恬淡。

《归》诗寓情于景,借助自然的景观,意境也充满变化。归山之始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最后归隐闭关的恬静淡泊。

文章小结: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构造了一种平淡自然,幽美恬淡的意境,抒写了作者摒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二、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诗歌鉴赏

(一)简介作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品读课文

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2.诗句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五、课堂小结:

苏轼曾经说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他所说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学,指在诗中博采成语典故。这严格说,并不能成为孟浩然的缺点。如果按我们的理解,把“无材料”解释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思想内容不丰富,那么苏轼这几句评语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点。孟浩然的好诗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简短,他所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各标风韵。杜甫说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二岁。他诗集里,还残留着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痕迹。如《美人分香》、《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等诗,还有宫体影响。他的某些诗句,也有化用鲍照、谢挑、阴铿、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诗句,往往能青出于蓝,不着痕迹。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六、拓展: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9omzk3.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