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案模板 > 【精品】文言文教案四篇
手机版

【精品】文言文教案四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1.5W 次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文言文教案四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 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课文研习

表现手法根据课前对《诗经》表现手法的了解和积累,分析《蒹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兴”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读诗歌,找出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鉴赏,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进一步体会《蒹葭》的意境。这部分的研习是本诗学习的难点,凭个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补充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到学习中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赏析诗歌立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立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学生自选角度对《蒹葭》进行赏析,小组讨论,推选一部分进行全班交流。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放歌曲《在水一方》,师生共同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边欣赏音乐,边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通过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感受《蒹葭》的艺术魅力。

思路点拨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 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 《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 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文言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综合质疑。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构思严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懂得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对比阐明道理、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设想: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读读、讲讲、练练,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方法;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写作特点。

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二、预习检测

1、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有关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代文学家。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3、有关字音: 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素蟫( ) 庋藏( )

三、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要求:自由读,认真专注,边读边圈点批注。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停顿,尤其是一些长句的停顿。)

1. 读不准的字音 :汗牛塞屋 (sāi)若业为吾所有(wéi) 辄省记 (xǐng)

时蒙卷轴(juàn)

2. 断句

如: 黄生允修|借书(主谓之间要停顿) 然|天子读书者(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接后要停顿) 小结: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 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3.个别小组读文,其他小组点评。

(二) 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试译全文。先解释重点词语,后译句。有疑问的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到邻组求得帮助或问老师。) 1、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2、质疑、解疑 3、归纳本课的重点实词和所出现的文言现象。

(1)重点实词: 授以书 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贫难致 辄省记 落落大满 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2)古今异义词: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 )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但是 ) 非独书为然 ( 这样 )

(4)特殊句式: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判断句)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省略句、倒装句)

若业为吾所有(被动句)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作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因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不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三)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1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说明以下的话是专对黄生而言。

第2段,用藏书者不读、借书者快读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书非借不能读”。

第3段,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作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借书读必专”,再次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勉励黄生把握机遇,勤奋读书。“公书”与“吝书”、“幸”与“不幸”对比,很有说服力。 结尾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再次表明对黄生的期望。

四、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从文章的各方面进行质疑,自问自答,至少三题。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领悟主旨。

1、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列举哪三种藏书者不读书的例子?(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①皇帝藏书很多,但是读书的很少。 ②富贵人家藏书很多,可是读书的不多。 ③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子辈孙辈丢弃书籍的事情很多。

3、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你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明确: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我们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子。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

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借物者喜爱这个东西,担忧物主来讨而舍不得马上归还的心理。

6、“其切如是。”“是”指代什么?从中可见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是”指代:没有借到书回来后梦里还出现借书的情景。或:“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从中可见作者年轻时渴望读书的迫切之情。

7、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以亲身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正面:年轻时借书困难,苦读而效率高。 反面:作官后,藏书很多反而很少读书。

8、“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年轻人珍惜大好时光努力读书的思想感情。

9、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什么希望?

明确: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10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11、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的?

明确:(1)运用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概括列举了天子、富贵家、一般藏书家,有书不读的例子。

(2)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①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而读书人很少的对比。 ②祖辈收藏书籍而子孙丢弃书籍的对比。 ③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与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行为对比。 ④藏书者“姑俟异日观”与借书者“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心理对比。 ⑤我今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与昔日“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对比。 ⑥“张氏之吝书”与“予之公书”对比。 ⑦黄生“幸”与我的“不幸”对比。 ⑧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我年轻时、黄生现在无书的对比。

1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书非借不能读”,年轻人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寻找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

12、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

明确: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人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二、课堂小结:

课文就“黄生借书”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年轻人努力寻找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这对我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自觉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三、 拓展延伸

其实从古至今,很多人在面对不利条件的时候,都能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奋发学习,你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4nonv9.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