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语文知识 > 说课稿 > 【实用】说课稿模板5篇
手机版

【实用】说课稿模板5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2.36W 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说课稿模板5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本课预想课时2课时拓展课时3课时 学生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教学本课可以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多媒体播放相片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首先让各组代表上黑板各自画一个想象中立体的房子(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然后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然后点评各组代表学生画中的错误。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 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表达透视图中的各种名词的意义。)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平行透视线描图,验证透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实物图像)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

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成角透视线描图,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成角透视现象(实物图片)

让学生用格尺和铅笔画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图用多媒体放出师范图样。

第二课时

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渲染气氛)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

[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 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把学生带回课堂(预留10分-15分)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台展示,点评各组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中的一课。

课标解读:本课资源紧紧贴合《品生(社)课程标准》第一条与第四条中的内容:(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教材分析:

教材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生活环境及有关事物为内容符合了源于生活富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安排、运行。教师必须主动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进一步提高学生发展社会,认识社会,创造生活的额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城乡结合地区的孩子,在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我努力做到: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嗅的感官功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下进一步感受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二是通过调查研究,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己做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鼓励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三是拓展教学的合理设置,注重生成,努力提高学生的互动实效,促进学生“对话、合作、沟通”等生活能力的培养。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我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对生活周边的事物有探究的兴趣,能留意自己周围生活的变化。

2、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

3、憧憬家乡的未来,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4、通过课外调查初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并将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自己周围生活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活动准备:

老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搜集城市变化的对比图

学生:搜集有关自家小区周围的新变化

二、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 歌曲导入

(二)通过图片多角度 话家乡变化

(三)汇报交流 感受变化

(四)培养创新做家乡的设计师

(五)总结升华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下面我就这几大环节分别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 歌曲导入

首先我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爱在文登》这首歌曲,让孩子轻松进入本课,让孩子有初步的热爱家乡,为自己生活在这么美这么发达的城市而感到高兴,继而提出问题:说到了家乡,此时你最想了解家乡的什么?引出课题《我家门前新事多》

【设计意图:播放《爱在文登》的歌曲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文登的美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通过图片多角度 话家乡变化

课前我通过搜集整理了城市新旧变化的图片播放给孩子看,让孩子自己发现家乡近几年的变化,像平房变成了楼房,道路开阔了等,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家乡近几年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在居住环境中的不同,从而在内心深处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通过新旧文登的对比,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正确认识家乡的新变化,得到心灵的震撼与启迪。】

三、汇报交流 感受变化

在教学之前,我要求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生活地方的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留出了大量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流学习,通过全班的交流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家乡的变化不单单是环境发生了变化,道路交通、生活等其他方面也同样变化很大,课前搜集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课中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家乡的美丽,升华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为自己是文登人而感到自豪。】

四、培养创新做家乡的设计师

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未来建设出力的这样一种情感,所以在教学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做未来城市设计师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并把品德教育自然融在其中。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对事物自主决策的能力。教师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创造生活的愿望。】

五、总结升华

此环节我通过提出问题:我们的城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你有什么感受,心情怎样?我们的城市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靠的是什么?将未来社会的接班人的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有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自己肩负的重任—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希望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分析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全部是写景的文章,景色描写优美,段落整齐,非常适合儿童学习。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田园风光图,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

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最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理解,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基于此点,我制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其中重点放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上,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边读边想象,与作者情感相融。

积累xxxxxx等词语,帮助学生感受课文描绘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能使用课后第三题所提供的词语,结合录像,图片进行对文章的复述。通过欣赏,品味,积累优美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受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体会第二自然段xxxxx

难点是如何使学生面对文本引导品味,理解,感悟xxxxx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助于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录像,图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在第一课学完生字词语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说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生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指名分节读。

交流:通过朗读,你看到了那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如:草原奶牛图,低地骏马图,傍晚图,夜晚图)

交流感悟

通过刚才的阅读,你最喜欢哪一处的田园风光呢再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写了什么景物。(生自读课文,思考。)

生默读课文,品读句子,找重点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了哪些词语为什么怎样读好它们呢(生做交流准备)

同位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处的风光呢把你喜欢的地方读给同位听一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全班交流,重点理解:(相机出示录像)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荷兰这个低地之国最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水,花,牧场,引出全文描述的重点。)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对照着写牛犊和老牛,并把它们分别比喻为"顽皮的孩子","牛群的家长",生动形象,特征鲜明,也写出了牛群之间的和睦和温情,非常富有生活情趣)

"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具体描摹成群的骏马,从整体到局部素描式地写来,突出骏马的剽悍强壮。"随风飞扬"一词给人无限遐想,流露出作者对强壮的原始生命力及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魏书生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将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交流时,不要做过多过深入的分析,学生品读时,只需做整体的感知即可,鼓励学生对语句有个性感悟,各抒己见。

6,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的呢"真正的"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启发学生回忆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

积累运用

带着对荷兰风光的向往之情,再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及画出的优美词语。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介绍荷兰的风光呢

以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为内容,练习介绍。

(生边介绍边播放相应的录像)

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设计一项喜欢的作业,如:画一幅荷兰风光图;配乐有感情读课文;当小导游介绍荷兰风光;收集并观看有关荷兰的影片……

说课稿 篇4

一、课程资源分析

(一)说教材

《小雨沙沙》是选自于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音乐湘教版第二册的第四课,歌词生动、形象,主要以拟人的手法向孩子们渗透了种子的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知识,富有寓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我还准备充分利用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的教育。

歌曲全曲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二乐句变化重复的手法用××│××│×××│×××│节奏生动地描述了小雨的“沙沙”声,第三、四乐句采用紧缩的手法,表现了种子要发芽生长的迫切心情。本课授课时间为:一课时。

(二)教材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小雨沙沙》是第四课《小雨沙沙》中内容之一,上节课在学习第三课《农场的早晨》里,教会学生模拟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后,本节课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与一节音乐欣赏《春雨沙沙》的教学相衔接,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对象是那大九小一年级学生,学生来自学校周边的宿舍区。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学习,学生已掌握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歌唱能力和表现的欲望,但毕竟年纪小,贪玩、好动等特征明显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就可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良好的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活动,包括音乐鉴赏、表现、创造等活动”结合这一理念我制定本课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讨论,感受春天,了解春天,并懂得种子的发芽成长离不开雨水科学的道理。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用亲切、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⑶(情感与价值)让学生通过感受春天,培养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课程资源分析,围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制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引导学生用整齐柔美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三、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综合运用了谈话法、猜谜法、趣味性教学法、创设情景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说学法

由于一年级这学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这一身心特点,我通过歌舞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把无目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无意的“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通过自我展示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需要我使用的教具和学具有: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卡片、头饰。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程序包括八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展示学生自制乐器,并为歌曲伴奏——合作表演——互相评价——课堂拓展——总结。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圆的周长》,首先我对教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线图形,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记住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目标: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取直观演示法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透转化思想。利用动手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接着运用自学辅导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培养“说”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启发诱导法”层层设疑,给学生造成思维冲突,从而“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说明:他们刚刚跑完一圈,就争吵起来了,都说自己跑的路线长。那么,到底是谁跑的路程长呢?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的周长(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先摸一摸圆,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2个问题: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学生回答“曲线”(板书)我又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周长” (板书),最后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绳测法”让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测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以及(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甩出一个圆,显然,用刚才的“绳测法”、“滚测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

圆的直径(cm)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

通过测量,指名学生汇报,并板书一组由学生测量、计算出的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比值”,并逐一把这些比值写在黑板上。3.18、3.17、3.15、3.14、3.19,(板书)让学生观察数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层次:演示课件

对于学生的发现,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演示用“滚测法”测量圆的周长的动画过程。进一步突出“3倍多一点。

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以上这3个层次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⒋介绍圆周率

①首先介绍“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π的读写法。

②其次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和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③最后指导看书P63页第一自然段,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或C=2πr(板书)。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6.实践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我安排学生解决以下3个问题。

①第1个问题:你现在能求“摩天轮”的周长了吗?

②第2个问题:你会求这个“圆”(演示)的周长了吗?

③第3个问题:你能解决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争议问题吗?

学生利用周长公式很快就解决了课前所无法解决的3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三)初步运用新知

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我又安排了3道习题:进一步巩固新知,形成熟练技能。

1、判断题。

(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2、看图题。

3、求半圆的周长

由于本课是“圆的周长”的第一课时,所以这3道题的安排以基础练习为主,适当补充了提高练习。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圆的周长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点。

(五)课后作业

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过了一个星期,米老鼠和唐老鸭又在公园里见面了,这一次米老鼠沿着红色的大圈跑,唐老鸭沿着蓝色的两个小圈跑,这一次到底是谁跑的路线长呢?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完成。

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再次跑步问题,进行课后讨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首尾照应,并使整堂课在温馨的故事中开始,在故事中结束。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yuwenzhishi/shuokegao/6zk1dk.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