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素材图片 > 手抄报 > 追寻年味作文(精选10篇)
手机版

追寻年味作文(精选10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3.83K 次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追寻年味作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追寻年味作文(精选10篇)

追寻年味作文1

奶奶说:“年味是家人团聚。”妈妈说:“年味是锅几里翻腾的水饺。”妹妹说:“年味是穿漂亮的新衣服。”而我说——

年味是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夕早上,无论前一夜兴奋到多晚,我总是提前准备笔墨纸砚,瞄准字帖上一幅幅别出心裁的对联,认认真真地练习,争取将一笔一划都勾勒成新年完美的样子。大红色的长条宣纸,烫着鎏金底纹,流畅的字体方显大气和恢弘,远观能震撼到瞳孔。换用一只更粗的毛笔,龙飞凤舞地写下“福”字,预示着今年的福到了!最后,在妈妈指挥下,爸爸将去年的旧对联撕下来换上新联,一左一右美观对称,遥相呼应。在我看来,过年的感觉蕴含其中。

年味是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年不放炮,简直索然无味!虽然为了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部分商贩不再摆摊,我们还是买了梦寐以求的鞭炮!挂一串在门前,听着响亮的声音刺透空气,心中的烦恼郁闷顿时解除,意味着挣脱过去的牵绊,开始走向美好的新生活。堵上双耳,夹紧胳膊,脸上止不住地溢满笑容,在“地老鼠”的左右攻势下慌忙逃窜,心灵好似也穿越回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我觉着,过年的心情荡漾左右。

年味是春风传讯红包来。

见了亲情朋友,长辈老师,少不得拱拱手道声平安拜个年,他们也自不会亏待了我们,封给孩子们一人一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最欢喜的莫过于串门,许久没见的家人总会关切地问我辛苦与否,给我抓一大把瓜子和糖,哭劝妈妈无视掉我的蛀牙,更重要的是,他们总会交代妈妈:不要没收了孩子的压岁钱,只要他们自己花了,新的一年才能学业有成。这样我便能喜滋滋地手下来。在我想来,过年的神采飞扬在内。

最重要的年味还是亲人相知相守,彼此祝愿。在新的一年中,少一点争执,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任性,多一点体贴……爱之甜,是以年为也。

追寻年味作文2

新年万象更新,人人欢乐喜庆。当然少不了年的味道了。在老家,我便展开了寻找年味的行动。

我的老家,一个从山区逐渐变成繁华的城市,年的味道,自然离不开特色食品了——酥角。

准备好芝麻、花生、白糖和饺子皮,我卷起袖子,生好火,擦干锅铲,做好一副上战场的样子。我往锅里倒芝麻,调好恰当火候,开始炒芝麻了。一铲、一翻、一推,熟练的手法把芝麻弄得头晕目眩,不一会儿就受不了开始“噼啦噼啦”地抗议了,我从容地再炒两下,一股香味钻进鼻子,嗯,好香!我把芝麻装到一个碗里,便又把花生扔下去开始爆炒。瞧,它们像一个个小姑娘,脸由粉转到红最后到深红,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年味是跳着来的,它带来了动力。再过几分钟,它们便开始变成乳白色了,仿佛被我的熟练手法吓到,脸都吓白了,“噼里啪啦”的好不热闹!再过一会,我把它们装到碟子里,等它们冷却了,我端着它们走到水槽边,一抛、一吹、一接,我似乎可以听见姑娘们的惊叫,真是震耳欲聋、连绵不断啊!来回几次便把原本红里透白的花生变得白花花的,还带有香味。最后我把花生用搅拌机打成粉,与芝麻、白糖混在一起,搅拌均匀,第一步工程就完美落幕了!

第二步包油角时,我拿一个饺子皮往手心一摊,用勺子舀半勺馅往皮中间一倒,用手指沾一点水在饺子皮边缘画一圈,一托、一捏,一个油角就诞生了,配上美丽的花边,真好看。一个个如穿着舞裙的姑娘,在“舞台”上尽情地跳着舞,让我怎忍心放她们下油锅?但最终给我还是将她们放进了滚烫的油锅里,她们如小鱼般在油里翻腾,最后仿佛是鲤鱼跃龙门,成了金黄的鱼。此时,香味四处飘散,引来了爸爸妈妈的目光和胃口,有说有笑的,厨房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乐,吃着特色小吃不正是最浓郁的年味吗?

追寻年味作文3

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了些纸钱,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除夕夜,人是团圆了,但吃完了团圆饭,人们便各自活动,大人们打扑克,孩子们奔向网络,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大年初一,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好像机械般起床,过我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还是我长大了?

或许年味根本没有淡,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从此来看,年味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年味淡了,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好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够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好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年味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追寻年味作文4

从腊月初八开始,老院子就热闹起来。家家都做了腊八饭,尝尝这家的,尝尝那家的,看哪家的腊八饭里的腊肉多,哪家的味道香。娃娃们要放寒假了,在外地读书工作的也写信回家告诉家里父母何时回家过年了。院子里凉晒出了各家腌制的腊肉,空气中开始漂浮起过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八,母亲将全家人都动员起来。该去菜店排队买菜的去买菜,该到肉店割肉的去排队割肉,母亲叮嘱每个办事的“不要把钱弄丢,更不要把票弄丢”,临近年关,全家人就指望这些肉票、菜票过年。娃娃们盼望着除夕早点到来,这样就可以吃肉过年了。

腊月二十九,祖上传下来的石磨派上了用场。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九开始磨汤圆粉子,大家轮流推磨,一磨就要磨到半夜。糯米加大米是按比例配搭的,如果糯米多了,其实没有那么多糯米,因为糯米每人一年就只有二两,所以一定得糯米加大米。大米如果多了,其实也不可能多。学生娃娃一个月三十斤,一般居民一月就只有二十六斤。想多也多不到哪去,年过完,全家依旧要吃饭。大家在推磨的时候,母亲的缝纫机仍然在哒哒作响。母亲还在给每个儿女赶制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哪怕这些新衣是大的穿旧了改成小的穿的“新”衣服,但还是要算做新衣。因为重新缝制的时候,母亲把布料翻了一面。

腊月三十,一早母亲就带着姐姐们开始准备年夜饭。摘菜洗菜,煮肉切肉。大的不停的在忙,小的闻到肉香,口水忍不住想淌。一年到头直到过年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那么多的儿女,大的早就在外地读书、工作,小的还围在父母身边打转。就靠父母两人加起来不到一百元的工资养活一大家人,也只有过年才能一家人吃一顿团年饭。蜂窝煤的火就只有这么大,只好把把搁置一年的柴火老灶重新点燃,红红的火焰在灶膛里燃烧,姐姐们在老灶上炒出了回锅肉、芹菜肉丝、韭黄炒肉、烩什锦……。菜板上开始切母亲积攒很久的肉票才买肉来腌制的酱肉。刀下去,酱肉的油顺着菜板流。看见大人没有注意,娃娃悄悄的想偷一片往嘴里塞。“啪”母亲一巴掌打在娃娃的手上。“大家都没有吃,你就在菜板上偷”。娃娃把手缩了回去,母亲叹了口气,又从菜板上捻起一块放在娃娃嘴里。酱肉真香,说不出来的好吃,满口的香味鲜味在娃娃嘴里循环,娃娃想,要是能够吃个够该有多好。

父亲叫哥哥们支起了一年用一次的大圆桌,大家围着圆桌坐下。一年中盼望已久,最丰盛的团年饭开始了。大家吃着团年饭,讲述着各种见闻,述说着单位的、学校的、街上看见的、听人家说的,都在桌子上大讲特讲。父亲高兴的看着大家朵颐,母亲感觉哪个娃娃捻得少就往他(她)碗里夹菜。积攒了很长时间的各种食物就是为了这顿团年饭,大家团年了。

晚上,有人在街上放起了鞭炮,娃娃们开始跑出院子去看热闹,虽然知道父母是不会掏钱去买鞭炮,但过年还是允许娃娃们去看看热闹。一家人围在屋子里开始守夜,等待凌晨十二点的到来。母亲带着姐姐们又开始为明天要吃的汤圆准备心子。这又是一年才能看见一回的宝贝东西。把红糖切烂,加上芝麻、核桃仁、白天炒肉熬出的猪油混合搅拌,装在一个大碗里。明天一早就要用它包汤圆。大年初一必须吃汤圆,再穷再苦大年初一吃汤圆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吃了它,新的一年才能够圆圆满满。

大年初一,还是母亲起得最早。她把腊月二十九就磨好,吊在梁上脱水的汤圆粉子取下,与几个姐姐们开始包汤圆。待娃娃们起床,穿上母亲赶制的新衣,热腾腾的汤圆已经煮好。虽说汤圆按人进行分配的,但汤圆咋个会是那么圆、那么香、那么糯、那么甜。父亲与哥哥姐姐们围在一起聊起了过去一年的事情。娃娃们开始在院子里拉响簧,产牛牛,滚铁环、跳拱。大家笑哦闹哦,我们过年了,今天大人不得把我们管。初一是不扫地的,屋子里再脏也不准清扫。母亲说,初一扫地会把一年的运气都扫掉,其实母亲是从来不相信鬼神迷信的,她也在图一个吉利,了却一个心愿。

大年初二,是嫁出去的闺女回门的日子,在家,大年三十大家就在一起团圆,初一大家就在一起吃团圆,已成婚的姐姐就没有什么回门之说。反正是过年,天天大家在一起才是最开心的日子。

大年初三,走亲戚,家里没有亲戚要走,最多是父亲母亲的好友来拜访。这样母亲就会端出专门积攒的糖果点心来招待客人。娃娃趁客人离开父母送客时悄悄的吃上一块。

一直到了人日初七,父亲说“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问母亲,是不是我们去游游草堂?母亲干脆的回答,假都放完了,路那么远,门票那么贵,几个娃娃又要走了,就在屋里待着和大家摆龙门阵。父亲念叨着“草堂人日我归来,草堂人日我归来,我就在屋头,我归什么来。”

不觉年就过完了。没有钱放鞭炮,但大家听了鞭炮声,不能天天吃肉,但大家三十晚上就是吃了肉。一大家人在过年的日子里,团聚在一起,那么轻松,那么快乐,那么舒服。年味就在大家里。

忽然有一天,老院子撤了,左邻右舍分布去了城市的东南西北。过年成了每家人单独的过年。没有了过年时院子里的喧闹,没有了每家人过年时做年饭飘出的香味,没有了各家娃娃聚在一起的打闹嬉笑。虽然买米、油、肉、菜不再要副食票,有钱就可以随便买。但总感觉年变得冷漠了,热闹的年忽然消失,城市里年三十不准放鞭炮,午夜钟声也敲不响了。大家开始回忆过去的年,追寻以往的年,模仿逝去的年。年变的不伦不类,但是大家仍然在过年,年啦,你的行程已经过去,大家又在期盼着来年。

追寻年味作文5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够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够“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了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够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好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追寻年味作文6

20xx年1月14日,寒假一开始,我们梦想假日小队的成员,章启、蒋许乐、王家烨、夏翊涵、孙佳楠一行五人就直奔河坊街,去杭州年味最浓的地方——河坊街,去寻找十足的年味儿。

那天阳光灿烂,河坊街挤满了大大小小的人,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人们的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年的气息。

瞧!那地道的冰糖葫芦,现做现卖,山楂个儿大,皮很红,又新鲜。我们每人一串,不舔不吮,大快朵颐,咬掉一颗后直竖起大拇指。手持红红火火的一串诱人的红球儿,无不意味着“年”已来到了我们中间。

红红火火的挂饰总能吸引大小朋友的眼球,各种吉祥物,寓意着来年平安幸福!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无不意味着过年吉祥喜庆之意!

“嘿哟,嘿哟……”的声音把我们大家吸引到了酥饼的制作现场,原来两个叔叔正在手工打节节糕,他们你一锤我一锤,快慢节奏有序,敲打声伴随吆喝声就像一曲快乐的乐章,美食的香味当然也抵挡不住我们的小嘴。

热闹非凡的美食小吃一条街,我们当然不会落下,在那儿我们馋遍祖国各地过年的地道美食特产,瞧,我们大家期待叫花鸡出苞的表情……

梦想假日小队的酷酷河坊街寻访年味之行,是“年”在和我们做着默契开心的游戏,我们乐开了怀!

追寻年味作文7

现在的年,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浓郁的味儿。

“从今天起,我国正式进入了春运高峰,今年乘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广播里、电视上,都在传播这样的消息。年味开始酝酿起来了。

会有亲朋好友来我家拜年,热闹增添了一点儿“年味”,但奇怪的是,来的人不少,送的礼不少,待的时间很短,说的话很少,好好像礼到任务就完成了,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还个礼走个过场罢了。

我们也会去亲朋好友家串门,好多次我们刚坐下甚至还没坐下,主人好像是有很多事情要办一样的,我们茶杯还没捧上就离去了。刘少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写过年的情景是人们从腊八开始就酝酿年味,炒瓜子磕花生串门聊天,热闹得不亦乐乎,尽管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很贫乏。而现在,送礼几乎成了串门的唯一目的。

唯一比过去更有“年味”的就是大量购置年货。人们刷着贵宾卡、会员卡,把一推车一推车的年货搬回家。超市里的人们洋溢着物质满足后的笑容,却因失去了精神的依傍而显得僵硬没有感染力。

大年夜一直到年初五,酒店的座位早就被定完了,大家去饭店吃所谓的年夜饭,看似“年味”很浓,但在情感还没来得及充分沟通就该散了,各回各家,依然冷冷清清,第二天又得跑几家亲戚,送礼呢。

“年味”发展至此基本算是到高潮了,但它好像一只未熟透的苹果,吃起来酸涩涩的。还是以前小时候的过年过瘾呢。虽没有那么多好吃的零食也没有饭店里的美味佳肴,但兄弟姐妹们一块儿放两元钱一包的小烟花能够玩得痛痛快快,拿上个小电筒就可以去幽暗处探险,一副残缺的扑克牌可以打到凌晨,一瓶可乐就让我们心满意足,一个小红包就让我们对新的一年憧憬无限……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好像有讲不完的话……那种心心相通毫无防备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才有真正的“年味”。

现如今,很多过年时的仪式都开始简化甚至省去了,贴春联、迎灶神、祭祖宗、喝腊八粥的习俗都少见了,人们认为这些太形式化了,那么请问,实实在在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

当外国为中国春运规模之大而感慨,连纽约帝国大厦都为中国年而亮起喜庆的红灯时,他们是否知道,中国年的“年味“已经一年不如一年了呢?

追寻年味作文8

“年味在哪里呀,年味在那里?年味就在热闹的大街里。”哼着轻快的歌儿,我、妈妈和小姨漫步在人潮汹涌的西湖花街里,寻找着属于广州那独特的年味。

虽然是花市开启的第一天,但整条大街上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似被一张大红色幕布包裹着的花街,到处张灯结彩。街道两旁郁郁葱葱的大树上,垂下了火红色的流苏灯饰,就那样直直地落进我的心里,泛起一片愉悦的涟漪。举目望去,目光所到之处都是如火焰般炽热的红色。浓烈的年味令我的脸颊上也不禁爬上了一抹如霞般的淡粉色,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们的脚步在缓慢移动,就像是浓稠的蜂蜜,不经意地缓慢流动着。

目光在街道中夹的那一排排红色摊位里流连。娇艳的玫瑰、金灿灿的“五代同堂”、香气扑鼻的百合花,还有翩翩欲飞的蝴蝶兰,让我目不暇接;如火般的红色、如霞般的粉色和生命的绿色,也在同一时间闯入我的视线。此刻的我仿佛站在一条无尽的“五彩花河”旁,鼻息间满满的都是温暖而浓烈的年味。

忽然,我的目光被一个小摊位里的玩意儿给吸引住了。不同于附近摊位所卖的花儿,这家店卖的居然是手工制作的一个个小巧精致的古代人物和粤剧玩偶。有如花似玉的貂蝉,有能文能武的文武生,也有清秀英俊的小生。而摊位里排放得最多的便是猴年的代表——孙悟空了!只见那孙悟空的身上穿着一件大红色的贺服装,两只小手在身前轻轻地握拳,头上也带着一顶小巧的红色发冠。乍一眼看过去,那满身火红年味的孙悟空仿佛在说:“恭喜发财!”

继续往前走,目光从喧闹的大街上挪开,不经意间望向了一条由大街通往内街的小巷子。虽然巷子口里外面喧闹的大街不过短短几米,但却像是另一个清静的世界般。没有那到处红红火火的喜庆装饰,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没有嘈杂的谈话声。只有那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门边贴着喜庆的对联和倒“福”字,门前也放着棵矮墩墩的桔子。微风吹拂间,我似乎闻到了那一抹抹淡淡的年糕味儿,携带着屋里暖暖的温情和年味,缓缓吹入我的心间。

这一天,我在花街上寻找到了不同的“年味”:有红红火火的年味,有沁人心脾的年味,也有温暖心扉的年味。年味就在我们身边,年味无处不在!

追寻年味作文9

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年味”,是王安石耳边的爆竹噼啪,嘴里地屠苏酒香;在“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中,“年味”,是林伯渠眼里的通宵灯火,欣赏的欣喜欲狂;在“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中,“年味”是孟浩然邻近的万家灯火,梦里的思乡苦楚……然而在现代,繁忙的生活节奏,手机的“无穷诱惑”,传统文化的遗忘及失传,令我们身边的“年味”渐渐变淡……今天,我和妈妈便踏上了寻找“年味”的旅途。

“哎呀,在吗还没到啊?”我望着眼前“九曲十八弯”的城中村巷路,禁不住劳累长叹一声。妈妈笑道:“就你这点耐力可不行,就快啦!”我们穿过几条狭窄的巷道,踏过几阶陈旧的石阶,终于,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蒸腾的高饼香,响亮的叫卖嗓,拥挤的人群旁商铺多热闹……“到了!”妈妈对我笑笑,“这就是城中村集市!”喧哗而热闹的人群,把“年味”送进我的耳里。

走在街上,热闹非凡。东张西望的我被琳琅满目的商铺挽留住了目光。每一条“长龙”尽头都藏着诱人无比的美食:有两角弯弯身子鼓的油角,如小艇般在油里畅泳;有个子大大肚空空的煎堆,鼓着腮帮向你打招呼;有肤色金黄又苗条的糖环,像圆镜般优雅味道香……在这些勾得人食指大动的美食后,是一位位经验丰富、心灵手巧的糕点师傅。在油角摊前,我对一位阿姨包油角、炸油角的功夫佩服的五体投地:阿姨极娴熟地左右分工,一手摊皮,一手挖馅,把馅极快地填进皮里后立马蘸水在指尖,一画,一捏,那油角便像个圆鼓鼓的半圆月儿,可爱极了。阿姨最后叠交双手,轻快熟练地在角边打成对儿的小褶子,再把手在锅边一摊,油角噗通一声落在油里,笨拙地打了个挺,溅起了一咕噜油泡泡。一时半会儿,阿姨突然抄起锅勺,一把兜起油中畅泳的油角们,时机正准,油角炸得金黄发亮,像镀了金一般惹人喜爱。“油角,油角,吃了笑口常开哟!”年味像阵风,拂过我的鼻尖,带来一阵香甜;年味像焰火,映入我的眼帘,爆发阵阵精彩;年味像蜜糖,化在我的舌尖,化作阵阵甘甜……我想,我已找到了“年味”。

今天过后,我更珍重这“年味”了。因为我明白:“年味”就是爱,而爱,温暖包容所有人的心。

追寻年味作文10

时光在静静地流逝着,似乎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它而变化着,但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会发现总有一些是不会改变的,就像年味,它如同那涓涓细流,流过更替的时代,流进我们的心坎。那种味道,从开始到现在,从未改变。

谈起年味,爷爷当然是最有发言权的。我经常缠着爷爷问那时的情景。爷爷的那个时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他们的年依旧过得有姿有彩。大年三十,也就是年味最重的那一天,家里的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嗑着西瓜子,兴致勃勃地谈着旧岁和新年。他们会谈到对新生活的憧憬,会谈到一家人对平平安安的企求。那时没有电视机,小孩儿晚上早早睡了,但到零点时又会被大人叫起来,浑身上下被打扮一新,一起到火场上放爆竹,回去后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然后便会兴冲冲地接过长辈们给的红包——几张红纸包的压岁钱,虽然只有几角钱,但也足够让孩子们开心几天几夜了。

等到了爸爸小时候,改革开放正招着手向大家走来。每当除夕那天,大人会把家中的鱼、肉都拿出来,小孩子也能穿上已将盼望已久的新衣服,这对平时吃粗茶淡饭、很少有新衣服穿的爸爸来说是多么期盼啊!那天,爸爸会帮着爷爷奶奶炸肉圆、做煎饺。爷爷奶奶先用饺子皮和肉馅把饺子包好,一个个排列整齐后,将它们投进烧得滚烫的油里,“刺啦啦”,饺子在油中翻滚着,腾起阵阵诱人的年味,这些平时都吃不到的东西,往往让人垂涎欲滴,几欲偷吃。在饭桌上,大人们会谈谈近来各自的情况,谈谈工资的增长,谈着开始变得富裕的生活,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家里那台已是老古董的黑白电视机,虽然它信号不是很好,但那时可是快乐的源泉——可以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时过境迁,现在的除夕,从一大早,耳边就会想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过年的喜悦一下涌上心头。夜晚的烟花更是美妙绝伦,绽放时如满天星宿,照亮了神州大地。无数条短信首先插了翅膀,第一时间为亲人朋友送去了暖暖的祝福。晚上的一顿年夜饭,可谓是大团圆,亲戚们都从百忙中赶了回来。虽然现在每一天都像在过年一样,吃得好、穿得好,但这种合家团圆的热烈气氛是平时都不能感受到的。浸泡在亲人和朋友温暖的关心和问候中,这种年味,真是幸福!晚饭后,人们习惯性地坐在客厅里,谈论着近来的房价,谈论着新时代的高新技术,谈论着现在富庶的生活,谈论着当前各种富民政策。人们说着,笑着,平时忙碌的烦恼、工作的压力,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然不可或缺的,总是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电视机早就换过几代了,超大的液晶屏幕,超清楚的电视画面,不能不说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为我们的年增色不少。晚上八点整,随着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舞台帷幕的缓缓拉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几位风姿绰约的节目主持人。歌舞、魔术、杂技接踵而至,令我们叹为观止。最激动时刻的莫过于我们踏着新年的钟声,带着对未来的展望,昂首步入了新的一年。

人们总说年味淡了,年味淡了。其实年味依旧。无论是古是今,是贫是富,人们对过去的思考、总结,对新一年的和平幸福、对亲人团聚的企盼并没有变,变得只是年的形式,变的只是社会和时代。

年味从远古,缓缓流至今。那种味道,不曾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sucaitupian/shouchaobao/2z49ed.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