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实用文 > 实用范文 > 论文 >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手机版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来源:博文吧 阅读:3.04W 次

摘要:“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只有深入理解文本,充分发现和利用文本的语文价值,学透例子,注重实践,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践;语文核心素养

引言

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烦琐的内容分析走向语言实践,二是从单纯的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加强语言实践,实现文本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简化环节,加强读书,守住阅读教学的底线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要求也是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底线。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听说读写,核心是读。唯有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学得透彻,才能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所理解[1]。”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在朗读中识写生字、理解词句、品味语言、培养语感,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以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看“读味”十足的语文课。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于老师让学生听老师朗读,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学生自发地鼓掌。于老师问为什么给我鼓掌?学生说,于老师读得真好,读得很投入,读得很有感情。于老师引导:“是呀,这就叫感情朗读。要把自己的感情和书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读课文。”接下来安排学生按要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还进行了随文识字写字,指导“妻”字要写得稳重大方,“庞”字要写得舒展又紧凑,指导规范书写。并适时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姹紫嫣红”“镢头”等词语的意思,以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练习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读,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栽花赏花,写信教子。由充分读书到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水到渠成。第一课时完成了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于老师在读书充分的基础上,安排大段时间的默读,学习作批注。引导讨论这篇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在旁边作批注,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习惯,进行学习指导。在交流讨论之后,于老师让学生根据本篇课文内容,以“儿子”的身份,给“父亲(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进行有机的读写结合练习。提醒学生书信格式、应对来信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明显。课堂上于老师没有烦琐的分析讲解,没有过分渲染高尔基的父子亲情,也没有过多地分析“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学道理,而是教学内容和形式清清爽爽: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作批注、写一封回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教学,符合年段的课标要求,这些都是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而其他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活动之中。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结合巧妙,达到了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细读文本,品词品句,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我们都懂得,只有真正深刻理解的语言,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储备语言,进而尝试运用,成为积极语言[2]。学以致用是积极语言,学而无用是消极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如《黄鹤楼送别》开头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青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教师的着眼点往往放在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风景如诗如画,多么漂亮,再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等,而忽视了“暮春”“饯行”等具体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讲“暮春三月”,先讲“暮”字的意思:暮,本义是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这里是“晚、将尽”的意思。再联系文中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学生就会理解春天将尽、晚春、春色最胜时节,称为暮春三月。再引申拓展,春天将尽称为“暮春”,秋天将尽称为“暮秋”,人到老年称为“暮年”。这就是抓住词句深层次理解,不是以词解词,是理解的迁移运用,是语言实践。而“饯行”则联系文中“李白举起了酒杯”“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等句子来理解。这里是备下酒食送行,与酒食相关,所以“饯”字是食字旁。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识记字形。这样深入地理解词语和简单地解释词语是不同的。理解词语是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经验,结合具体语境,是已学知识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不是浅表层次的字面解释。教学中把理解字义词义与阅读文本紧密相连,贴近文本,注意引导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积极语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落到了实处,文本的语文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孩子充分地阅读,反复地朗读,字字入目,读进去。在诵读中揣摩、体味具体的字词句段,充分地咀嚼辞章,学生就会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想象联想,去再现再造,再读出来,那么字词句段、语言文字就富有了灵动与鲜活。体现在教学上就不会出现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浅层次阅读,而是深耕细作、踏石留印的深层次读书。这样,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才能显现。

三、体会方法,学习表达,在语言实践中学以致用

文本无非是个例子,是学习语言的凭借。教学中要把例子吃深吃透,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举一反三,进行语言实践,学以致用,学习表达。我们要教语文,而不是只教教材。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验和尝试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学习语言,学会表达,因为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动笔,语言思维要静下来,学习运用规范语言。通过写体会写感受,随境而练,进行读写结合小练笔,活学活用语言。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笔一般有几种形式:一是理解语言,情感提升。学过文章后让学生写一段话,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言情景,通过理解、加工、整合、再造,培养语文思维,学用语言,学习表达。二是领悟表达,迁移运用。学习借鉴文章的表达方式,模仿迁移,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包括词语、句式、构段、篇章等,还包括用词、语法、修辞、体裁等。三是随文设计小练笔活动。像学习了《狼和小羊》《麋鹿》《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设计补白、续写、改写、回信等有机拓展的练笔活动。

结语

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目的。正所谓“赏花容易种花难,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在语言的理解品味、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深刻地感悟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奥妙。让我们在课堂上更多地指导学生朗读品味,直接触摸具体的语言材料,充分地理解体会,深刻地品词析句,积极地引导语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发现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庭波.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李本友.

[2]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shiyongfanwen/lunwen/zz2llo.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