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关于《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手机版

关于《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来源:博文吧 阅读:2.9W 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160篇。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出自它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良狗捕鼠》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三、读其文

1、读准字音;

溉汲gài jí

2、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译其义

1、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订正翻译。

五、悟其理

1、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呢?

(1)丁氏对这件事表述不够清楚;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六、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七、课堂检测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

2、翻译句子:

(1)得一人之使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 .要勇于揭穿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杞(qǐ)

坠(zhuì)躇步(chú)跐蹈(cǐ)中伤(zhònɡ)

2、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国人道之(讲述)

(5)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

(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7)身亡所寄(同“无”)

(8)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9)奈何忧崩坠乎(怎么,为何)

(10)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受伤)

(1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纵使,即使)

(12)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3、作品链接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

3、说说这两则寓言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二)深层探究

1、你还能从中国古代成语中找出一个成语的意思和《穿井得一人》的寓意相似吗?请把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述给大家并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回答道:“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小结】寓言总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要读懂寓言,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2、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出什么评价?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说一说。

【交流点拨】这是发现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比如,在学校学习应对灾难的课程,教给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自救的方法;把应急预案的制定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做,组织仿真演练……早早做了准备,天灾面前我们肯定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损失肯定也会减少很多,这正是“杞人忧天”的积极意义。

五、拓展延伸

1、根据开头续写寓言:一只狐狸发现了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请你以其中任意一句话为开头,续写一则寓言故事。

【交流】示例:一只狐狸发现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可是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它饿了三天让自己瘦下来。终于进来了,狐狸尽情享受美味的果实。可是,一顿饱餐之后,它发现自己又出不去了。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

2、“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这些古代故事现在都已成为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由古代故事演化为成语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妨积累一些。

【交流】生甲: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就要忍饥挨饿。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有送上门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一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墩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等着奇迹的出现。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守株待兔”现在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生乙:西汉的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待人和气,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致树下走出了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小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光是成语海洋就有很多珠玉宝贝,希望大家徜徉在其中多拾得一些,来丰富我们的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xxxrdn.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