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手机版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2.24W 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

一、揭示课题,确定目标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今天学习“圆柱的体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启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引导:

(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3)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4)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求出来的?

(5)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用?

谈话: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

启发: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谈话: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探究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温故知新,自学课本

1、提出问题

谈话: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出上述图形)。

谈话: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今天学习的圆柱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引导:长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谈话:因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计算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直接用体积单位去量呢?

引导: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用体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

2、引发猜想

谈话: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呢?(准备三组比较圆柱体杯里饮料的多少:一组是底面积一样,高不同;另一组高一样,底面积不同;最后一组底面积、高都不同)

引导:圆柱体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3、自学课本

谈话: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

启发:请大家阅读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预先准备好的平均分成16份圆柱学具拼一拼,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学生阅读课本后,全班交流。)

引导:我们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

谈话:这个办法很好。那么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引导:长方体。

谈话:以前我们学习圆的面积时也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用多媒体演示圆形的转化过程,边出示、边交流)

【设计意图】在不能用体积单位直接量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三、合作交流、发展能力

谈话: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引导:近似的长方体。

启发:说得很好,为什么说是近似的长方体,哪里不太像?

引导:长都是许多弧线组成,不是直的。

谈话:这里我们把圆柱分成16等分,还能分吗?

谈话:究竟能分多少份呢?

引导:无数份,可以永远分下去。

谈话:对。这就是说,分的份数是无限的。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长就越接近于直线段,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四、师生合作,归纳结论

谈话:从分割、拼接的操作过程中,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

谈话:要求圆柱的体积,我们只要求转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汇报:

(1)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

(2)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课堂上拼出的图形,一边讨论,一边逐步写出推导的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交流: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板书)

引导:刚才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圆柱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现在请同学们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完整地说一遍。

谈话:通过猜一猜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通过分一分、拼一拼我们把圆柱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体。

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了我们前两个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打破了过去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的框框,并渗透转化、无限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从尝试中推导圆柱体积的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2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

2、想一想,提问:什么叫做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

它们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可以归纳为: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3、想一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面积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那么,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二、新授:

叙:以上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叫做割补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自学。

演示并提问:

(1)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因为: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用字母表示为:v==sh

运用以上公式,完成练习题

(注意:单位要统一,要认真审题,认真计算、)

动脑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已知如下条件,如何求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s、高h→→体积v==

(2)底面半径r、高h→→体积v==

(3)底面直径d、高h→→体积v==

(4)底面周长c、高h→→体积v==

强调:圆柱的体积v=sh=rh,在没有告诉底面积和高时,要先找底面半径和高,应用v=rh去计算。

三、巩固练习(填表)

hvs=20平方分米

4分米

r=5厘米

10厘米

d=8分米

6分米

c=12、56米

2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回答得非常好,下去以后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1.课前互动,我们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来对比气球变大后所占用空间的变化。在热烈的气氛中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用空间的大小。

2.教学伊始我创设学具槽做圆柱学具这一睛境,让学生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给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一问题设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动手实践是学生体验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图形转化、猜想推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三步曲:第一步:选择转化的方法。第二步:体验转化的过程、第三步:验证转化的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转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4.用字母表示公式已经是学生很熟知的几何知识,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与圆柱体积有关的字母,让他们写出相应的公式并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式与习题的联系,让他们对号入座。学生根据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样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方法,同样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在对比算法中掌握新知。

5.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学生会说意义,但是通过了解,学生并不是真正理解圆柱的体积和容积。所以我在第一次探究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区别圆柱的容积和体积。从形象到抽象建立圆柱的体积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次探究则是加入表面积这一刚刚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在为3道选择问题的练习中达到区别体积、容积、表面积的目的,从而实现学习运用的最佳状态。

6.最后的思维训练是计算正方体中最大圆柱体的体积,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此题算法多样,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它和教学过程有机组合,把学习延伸到实际,让知识在体验中生成。

7.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情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习也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让他们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写成数学日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质疑问难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气球,(师从兜里掏出两个气球,将其中一个递给学生。)你试试把它们变大。(老师再把两个气球放回兜里。)为什么这个放不回去了?(因为其中一个的体积变大了。)看来它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

师:这是一个制作学具的学具槽,想一想,它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学具来?

生:圆柱学具。

师:是的。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圆柱学具占据了学具槽的空间。

师:这就是圆柱学具的体积。你真善于发现!能用你的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谁来试着给这4个圆柱学具按体积从大到小排排序?你来试试。

生:体积大小接近,不能确定。

师:老师听懂了,无法判断的原因是不知道圆柱体积的大小,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师板书。)

二、图形转化。猜想推理

师:想一想,你有办法得到这4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圆柱课件再从槽中跳出。)生:用公式计算。生:用水或沙子转化计算。师: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具体说说。

生:用橡皮泥转化计算。

生:用圆形纸片叠加计算。

师:嗯,这些方法都很好,就在今天的课堂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生:因为没有实验学具,所以只能用公式计算。

师:其他的方法可以在课后进行。

师:想用公式计算的同学,你想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结合你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举例说明。

生: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是把新学的转化为学过的。例如:圆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师:联系旧知识,采用转化法,确实不错。师:那现在它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办?

生:像刚才一样进行平均分。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平均切分成16个小扇形。

师: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说转化后的结果。

生: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16个小扇形,切分之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果想让它更近似于长方体,你想分成多少份?(32)更近似一点。(64)你呢?(128)……

师: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

师: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词,依照关键词自由读读转化的过程。

师:现在再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7(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时形状变了,但是它们底面积、高和体积都没变。)

总结文字公式: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师:恭喜大家,我们已经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掌声鼓励一下)老师这有一些字母:d、s、r、c、h、v、π。它们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息息相关,请你们用字母表示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生:v=shv=(d/2)2π×hv=π2×hv=(c÷π/2)2π×h

师:对比这四个公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彩色粉笔画线。)

生:相同之处都是底面积乘以高,不同是底面积求法不同。

师:谢谢你精彩的发现,你叫什么名字,认识一下,老师会记住你的。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快来解决刚才的实际问题吧!这是我们要由大到小排序的4个圆柱学具,请你们拿出题卡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排序。

1号底面积50平方厘米,高2.1分米:

2号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

3号半径是4厘米,高22厘米;

4号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8厘米。

师:汇报一下你的计算和排序结果,并说说你应用了哪个公式?

师:与他答案相同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你是怎样做的?现在你清楚了吗?

师:看来,灵活运用公式,并选择合理的算法。会使我们的学习更高效。

四、巧用公式,多重探究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

生: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习题。请你们选择合适的问题。

师:读完之后,你认为求什么就可以大声地说出来。

(生:体积、容积、表面积。)

学具厂有一个制作学具的圆柱形铁皮桶。它的底面直径是22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_____9底面积是380平方厘米。侧面积是1727平方厘米_________________?

师:说说你选择问题的根据是什么?

生:体积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圆柱能容纳物体的大小,表面积是圆柱所有面积的总和。

五、开放训练,拓展提升

师:学习很愉快,我们来庆祝一下:在一个棱长为a分米正方体盒中,放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蛋糕,系上b分米长的丝带,(打结部分忽略不计)挖去1根直径为c厘米,高是d厘米的圆柱蜡烛空隙,这个蛋糕体积到底是多少呢?这次我们男女生比赛,列式不计算,看谁解法多并说明解题思路。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一)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8页。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探索和学习。“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探索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学具、沙子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天气渐渐热了,在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冷饮是什么?(生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圆柱体冰淇淋。

谈话:看,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你能猜猜哪种包装盒体积大吗?

(生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的猜测为后面的实验验证做好了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利用素材,探索新知。

㈠交流猜测

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可不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谈话:你的想法很好,怎样转化呢?

生讨论,交流。

生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先在圆柱的底面上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竖着切掉四周,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把切下的四块拼在一起。

2、可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

3、如果是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谈话:请同学讨论和评价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合理呢?引导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

㈡实验验证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谈话: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按照刚才第3小组的方法把它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学生合作操作,集体研究、讨论、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再次感受“化圆为方”的思想。动手操作,是学生发现规律和获取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四、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

转化后的形状变了,但是体积没有变,底面的面积没有变,高也没有变。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课件分别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64份的割拼过程,学生观察、思考。)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观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及时让学生利用结论解决问题,感受自己研究的重要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rpxvwd.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