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3篇
手机版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3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1.21W 次

《月光启蒙》一文改编自诗人孙友田的《月光母亲》,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十分清苦的童年时代,母亲不顾一天的辛劳,在夏夜的月光下用歌谣等民间文学启迪着作者,让他走进诗歌的王国。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3篇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重难、点

形象再现歌谣意境,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解题:“启蒙”是什么意思?

2、看着这样温馨的画面,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课题?(齐读)这样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是谁在月光下给了我“启蒙”?(母亲)“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读后交流,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4、这些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聆听,去感受。

二、朗读感悟

学习唱歌谣部分

1、师朗读课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夜,静悄悄的,月色多么美,你能把这月夜的美读出来吗?指名俩生读,读后评议,全班齐读。

2、“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课件出示歌谣,指名读。

(1)从歌谣中你能明白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吗?(勤劳、智慧、对美好生活十分向往……)云南云南,彩云之南,那儿有凤凰栖息的梧桐树,有云南典型的建筑瓦屋和楼。歌谣表达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向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歌谣吧。

(2)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的呢?出示课件(甜甜的、深情的、轻轻的)是呀,这就是吟唱。这样的吟唱给作者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的像是。(师引读: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你们想听听母亲的歌声吗?播放歌谣mp3

3、师引述:母亲深情的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

出示句子:“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指名读这句话。问:

(1)“混沌”是什么意思?(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又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它的近义词吗?

(2)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句子读好。全班齐读。

4、那时,我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出示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指名读。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长”,这两个“长”意思一样吗?(前:生长。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这样贫瘠的泥土长不出庄稼来。后:产生。家乡的歌谣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

过渡:月光下的母亲,除了唱歌谣,还从哪些方面给了我启蒙?(讲神话故事、说童谣、猜谜语)

学习神话故事部分

1、指名读神话故事部分的内容。问:神奇的故事又让作者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呢?(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2、神奇的故事给懵懂的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母亲讲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神奇,此时明月以至中天。出示句子:“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问: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联系课文前面内容想一想。(月光如银,母亲身穿白布褂子沉浸其中,显得美丽圣洁,有如玉石雕像)

这样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崇敬)让我们带着对母亲崇敬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齐读)。

学习童谣部分

过渡:在母亲的神话故事里,天空是这样神奇,可我们的人间生活以很有趣。

课件出示童谣

1、学生自由读。读后,这些童谣你们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朗朗上口、好听、有趣)“朗朗上口、好听、有趣”。这就是童谣的特点

2、童谣中有可爱的小老鼠、小猫、小狗,这些风趣幽默的

童谣让作者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那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也是一种启蒙。

学习谜语部分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指名读猜谜语部分的内容。

2、猜谜语让我知道了怎样想象,这些谜面和谜底都来源

于我们的生活。猜谜语也是母亲月光下的成功的一次启蒙教育

出示句子:“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民间文学的熏陶,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正是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一生,所以,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板书:感激、怀念)

2、让我们怀着对母亲月光下的启蒙感激、怀念之情再读课题。(齐读课题)

3、而今,作者孙友田长大了,也出息了(课件出示孙友田简介)

4、可是。(出示课件)……可曾经,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伙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5、此时此刻,老师想通过朗诵来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深深的敬意,你们愿意听吗?

四、拓展延伸

1、师配乐朗诵。

“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现在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不少的记忆都渐渐流逝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般美好形象的她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而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这份爱,我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那月光下的启蒙……”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你的母亲说吗?(学生谈感受,随机出示关于“珍惜”的句子)

五、结束全文

1、结束语: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的淡去,唯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最后,让我们在母亲那芳香的音韵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再次播放歌谣)

2、课件出示作业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歌谣

故事感激、怀念

童谣

谜语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芳香”、“长”的真正内涵。

3、品读重点语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

咬文嚼字,朗读感悟,情境感染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出月光的话题。

2、走进《月光启蒙》。

二、初读感知。

1、字词认读,读通课文。

相机理解“混沌”、“莲花落”、“箔篮”、“荆草”。

2、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为这个画面题个词。【这是一个()的月夜。】

三、精读感悟。

1、再次走进这美妙的月夜,快速默读,找一找最打动你的词句划下来。

2、交流感悟: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重点理解“芳香”,朗读中体悟。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重点推敲两个“长”,体会“启蒙”的涵义。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理解“玉石雕像”背后的信息,朗读感悟母亲如月光般的神圣、美丽、慈爱。

四、回读品评。

1、阅读原文,提升对“月光启蒙”的感悟。

2、练笔交流。这是一个()的月夜。

3、回读课题。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已经能比较从容地面对开放课,以前那种焦虑或者说彷徨已悄悄地走了,剩下的是静心和思考,我想时间真是一个好老师。

总结自己本次教学实践,有得有失,我概括了两点:

1、有所感悟但偏离重点。

我是个感性的人,所以一拿到课文,首先想的就是怎样把文章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是通过字词教学、重点语段的反复咀嚼与朗读感悟来体现的。“母爱”的主题应该说有所凸显,学生在“芳香”、“长”等词句的品读中走近了“母爱”。但这一招走得有些偏颇了,重在体悟“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形式的体验,没有在歌谣、童谣、故事、谜语这些与一般母爱的区别之处体悟母亲的智慧,感受这种爱的与众不同。评课时,沈冬梅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不要上成这一类母亲,而要上出这一个母亲!”还有钱峰光老师的清晰板书,和老师们的悉心点评,都让我眼睛一亮,跳出课堂看自己的教学,确实存在着重点取向的问题。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化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课文语言朴素,但情真意切。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母爱的美应建立在歌谣美和月色美的基础上,所以我放弃歌谣的教学,是个不智之举。

2、有诗情但少点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们抓住重点段落。即“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细细品味过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安排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段,并以诗歌形式出示该段文字,想借此诗意化。但配有歌词的音乐相伴,学生的朗读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以致花的时间较多,耽误了后面的教学。正如高老师所说,这样的课堂,老师需将激情变成深情,基调和意境的把握相当重要。

针对本次教学的得失,我将重新调整策略,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童谣之美,三读感悟母爱之美。就像《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故事一样,让教学“从文本这里到月亮那里”,具有“放”的旷达,再从“月亮那里回到文本”,拥有“收”的充盈。

最后,我想说的是:《月光启蒙》中,作者孙友田一生感激她的母亲。而我感激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感激听课并参与讨论的所有老师,感激高老师,给了我这么好的磨练机会,这么多豁然开朗的启迪。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

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lmnm3n.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