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知识文库 > 实用文档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
手机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

来源:博文吧 阅读:1.83W 次

《语文园地一》(开发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

教 师

陈建素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四(5)班

教学时间

2011年2 月 28日(第 三 周星期 一 )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学内容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教学课时

第 1—4 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语文园地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设计力求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积极参加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

目标

1、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  

2、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  

3、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在初步感知后,可复诵读,直至背诵。  

4、可通过抄写,帮助记忆。  

5、能独立进行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积累山水诗句

教学

难点

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2、学生准备: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

1、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优美诗句。

2、交流展示自己描写的优美句子。

3、交流展示自己发现课文中优美句子

二、我的发现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荡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集体讨论,各抒己见:

预设答案

⑴ 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的水的“清、静、绿”的特点。

⑵ 三个相同的句式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⑶ 三个句子相同的地方是:“漓江的水真……啊”。

⑷ 我觉得这样写,有许多好处。

比如:能够使人强烈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感和节奏感。

⑸ 我发现课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呢。如《桂林山水》中小山的那一段: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代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骡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在水中;桂林的山 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⑹ 我发现作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

天上的云像草原上的羊群,像飞奔的骏马,像摔跤的大力士,不断地变化着。

海石花一丛丛,一簇簇,长在浅水海底,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有的像春天柳枝……色彩艳丽。     

五彩缤纷的菊花千姿百态,有的像喷泉,绽出金丝银丝;有的像绣球,花朵合团欢抱;有的像海葵,花瓣弯弯曲曲。   

⑹ 我发现这样的用在文章里,语言很美,很生动、很形象。

五、拓展活动

1、课外搜集有关祖国优美山水的资料。

2、走进大自然,仿照上面的句子记录大自然的美。

3、进行汇报展示,可以搜集到或自己观察到的向同学们介绍。

4、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平时看到或搜集到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佳句名篇,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比一比谁积累的丰富。

5、预习“日积月累”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此设计重在指导学生通过读的感悟,发现排比句子的特点,体会排比句子的妙用。由课内到课外,设计视野比较开阔,内容比较灵活,训练比较到位。 

三、日积月累

1、亲情导入,启发谈话:

这里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看看谁能读懂诗句的大概的意思。

2、学生诵读。

3、讨论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出自《使至塞上》一诗。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边地,并任职节度判官。本篇即作于出塞途中。诗句的意思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可以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⑵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出自《将至桐城》。

⑶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出自《登快阁》一诗。诗句写出了季节和周围的环境: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之下,江水犹如一道白练。这是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江暮景图。

“快阁”──在江西省泰和县东赣江畔,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而得名。

  ⑷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出自《鹧鸪天》。原词为: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⑸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出自《春江花月夜》。这两句的意思是: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4、指导小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5、比一比谁写的棒。抄写诗句,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引导发现,交流发现,指导发现,如此天长日久地进行日积月累的指导,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必然会水到渠成 。

三、宽带网  

1、提示谈话:    

本次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大家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2、这次实践活动,我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⑴ 明确收集信息的范围。   

⑵ 提供收集的途径,如网上查找,报刊杂志图书中摘录。   

⑶ 指导收集后的整理,可用自编手抄报、列表格等形式,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和评奖活动。   

⑷ 有困难的学生可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3、学生动手搜集资料。  

4、自己整理资料。  

5、集体展示交流,评选最佳。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设计意图:在本设计的教学中,注重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思想碰撞思想。指导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动心、动情,极大地凝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

  1. 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我们的祖国有壮丽的山河,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是意见最快乐的事情。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一个问题,题目中心是:如何去春游?

二、分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4、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5、小组内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  

6、分组讨论、填写表格:春游活动计划表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他      
三、小组汇报,评选最优
1、各小组汇报:  

2、各小组评议:    

要求大家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如:汇报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  

3、最后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设计意图:本次口语交际的设计,使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四课时

  1. 导语激趣  

同学们,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春天,花开了;夏天,树绿了;秋天,树叶黄了随风飞舞,像一只只蝴蝶……冬天雪花漫天飞舞……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观察一些景物,然后,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定是一篇好文章。二、交流观察,自由选材  

1、分小组交流,把你观察到景物讲给同学听,再互相评一评谁讲的好。  

2、集体交流,把自己观察的景物讲给同学们听,大家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生动等方面加以评议。

三、指导写作,点拨思路  

1、指导选材,确定题目。  

2、回忆课文写法,用到写校园景物中来:   

⑴ 让学生先回顾一下课文的记叙方法。   

⑵ 引导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各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⑶ 强调要抓住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  

3、指导构思,点拨思路:   

⑴ 总写→分写(空间方位变化)→总写   

⑵ 总写→分写(春夏秋冬变化)→总写   

⑶ 开头→对比写景(静态动态)→结尾

四、动笔写作,独立修改

五、评议习作  

选一至两篇优秀作文或问题作文全班评改,重点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具体情节等方面评改。

六、修改习作  

1、自主修改习作。  

2、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习作。

七、誊写习作  

要求书写工整,注意格式。

八、展示佳作  

优秀习作或优美片段赏读。

九、评选最佳  

评选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段落、最佳句子、小作家、小小书法家…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背诵、抄写、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g51dyon.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