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语文知识 > 说课稿 > 寻古探幽说课稿
手机版

寻古探幽说课稿

来源:博文吧 阅读:2.09W 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寻古探幽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寻古探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寻古探幽》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21世纪亟需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这一时代的脉搏,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综合探索”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寻古探幽的学习过程可设计为三课时进行,它融以下个学习领域为一体:

融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一课时)。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或者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查阅、记录资料、短剧表演和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融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二课时)。

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欣赏评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仿制一块画像转。在画、刻、雕、拓的过程中感知泥材特有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并进一步去理解线条、形状、空间、质感等基本的造型要素。

融人文地理、摄影、文字撰写、手抄报编辑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多学科间的融合(第三课时)。

先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或参观博物馆,或采访民间的收藏家,或考察探寻当地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并采用拍照、设像、手绘线条、文字记录等不同的手段记录好探寻的来龙去脉。返校后每个小组创编一份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1、教学目标

a、体验与发现:通过考察当地文化古迹,探访民间收藏家或参观当地博物馆的方式寻古探幽,与古老文明对话,鼓励学生对未解之迷大胆设想和推测,用汇编考古手抄报的方式传承家乡的文明,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

b、实践与创造:运用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能力。

c、欣赏与评述:学生通过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与画像石、画像砖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及语言表达力,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2、教学内容

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每一幅画里都浓缩着一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可以说涉及古代人们生活劳动、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和质朴的风土人情,其中的龙、凤、马、鱼、鸭等动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同时又不失神态的逼真。人物造型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具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可谓“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它们会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文化情景,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置身于身边见得到的古文化瑰宝中探寻、对话,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激起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珍惜、崇尚、热爱之情,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并且不断反思在现代人的诚信危机与古人路不拾遗的强烈反差中,作为未来的主人应该如何去做?

3、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第二课时)刻制“画像”的方法。

(第三课时)培养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手抄报的编辑常识。

4、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第二课时)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课时)外出考察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安全保护,时间的统筹安排。

5、建议课时: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具:制作各种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学具:课前布置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

2、教学策略

欣赏、感悟、交流、表演、评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演的欲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3、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讲述历史故事的自制课件(《靳轲刺秦王》画像石拓片加配乐录音)

<创设古朴庄重而神秘的情境,准确诠释古代画像石的内涵。以此奠定整堂课的文化氛围。>

●提出问题交流探讨

“通过课后查阅收集的资料,同学们对画像石(砖)了解多少呢?”

可提示对画像石(砖)产生发展的年代、用途、分布地及现状等进行讨论交流。

<增加对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了解及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寻古探幽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不同题材的画像石(砖),学生分小组研究其内容并进行总结归纳。

(反映贵族地主饮食、社交生活的《迎宾宴饮》;反映地方饮食业兴旺、具有小吃风味的《宴饮烤肉串》;反映生产劳动的《渔猎》;反映文化娱乐《建鼓乐舞》;反映历史典故的《荆轲刺秦王》;反映天文星象的《苍龙星座图》。)

●即兴表演体验感受

播放电影《靳轲刺秦王》片段,欣赏导演对古老画面的诠释。

<激发学生对古朴而神秘的画像石(砖)重新诠释和体验的欲望。>

活动:每小组选择画像石(砖)反映的某一题材或内容,采取小品、舞蹈、书法、短剧等等形式表现感受古代画像石(砖)的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要求分工合理到位表演完整。

<在活动中可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分析画像探知风格

教师提供分类画像石(砖)的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线描、速写画像以及比较鉴赏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归纳画像石(砖)的艺术内涵及风格。

<小组探讨、学生发言与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

●课后拓展延伸兴趣

试把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用手绘线条的方式改编成连环画。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具: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具:泥巴、颜料、鸭嘴笔、刻刀或小竹片。

2、教学策略

感知、体验、实践、展示。

3、教学过程

●会徽导入人文渗透

展示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学生讨论解读“中国印”。教师总结,揭示主题(仿制画像砖)。

●方法探讨简单演示

出示一组不同绘制方法及风格的画像砖,学生识别总结(阴线刻、阳线刻,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教师进行简单演示。

出示一组局部放大的不同绘制方法的画像砖,学生临摹感受、熟悉材质特点及工具。

●范例欣赏制作体验

出示仿制画像砖范例(实例与图片结合)。

提示一般绘制过程(做泥板画稿、刻雕、拓印)。

教师巡回指导。

●作品展示赏析评价

选取5-8幅优秀学生作品在展台上展示,其他学生作品均贴挂到教室的墙面上,进行展览,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课后拓展扩大交流

1、选取各班优秀作品的拓印版制成画册,在年级间甚至是全校范围内扩大交流。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2、选取各班优秀画像砖作品在学校展厅(画室)举办小型展览。

第三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具:教师事先收集的地方的文物古迹资料及反映画像石(砖)在生活中运用的资料,手抄报样本。

学具:速写本、钢笔、彩笔、绘图工具、(相机)。

2、教学策略

体验、合作,多科知识融合。

3、教学过程

●走出校园探究

(1)参观镇上民房上使用的画像砖;参观预制场,向工人了解画像砖的一般制作方法。

(2)活动组织有序,注意安全。

●资料汇总

(1)整理成文,对于不解之迷可以作出大胆的推测。

(2)图片、手绘、照片均可。

●编辑手抄报。

展示样报,介绍编报常识(报头、标题、尾花、花边、插图等)。

提供四大画像石、画像砖著名分布地及南通本地区的画像石、画像砖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要求:手抄报主题明确,风格统一,内容与形式富有创意。

●成果汇展

选取优秀作品通过橱窗展示考古手抄报。

●课后拓展

(1)以探索与创新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2)设计制作(古老画像砖、画像石生命力新挖掘)。教师提供收集来的与画像砖相关的南通地区的商店门面装饰(如群艺馆附近的店面)、商标设计(谭木匠)的照片资料,画像砖在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及装饰画等方面运用的图片资料。学生也可自行收集材料,完成一件富有创意的,体现画像砖、画像石新的生命力的作品。

三、教学资料

1、画像石

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等的石刻装饰画。盛行于汉、魏、六朝及唐。内容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等。表现形式分阳刻(线条、块面凸起)和阴刻(线条凹进)两大类。作品在结构、造型和线条运用上达到质朴雄劲或生动秀美的境界,是我国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著名的有汉武梁祠画像、河南汉墓画像。

2、画像砖

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花项转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3、《靳轲刺秦王》是武梁祠西壁第四层的画像石。

关键人物:略;故事经过:略。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yuwenzhishi/shuokegao/y6mg9v.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