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语文知识 > 说课稿 > 【推荐】说课稿锦集六篇
手机版

【推荐】说课稿锦集六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5.77K 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说课稿锦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斑羚飞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对《斑羚飞渡》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从内容来看这篇课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有如下特点与作用:

(1)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一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哲理较深广,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生活的范围窄,对本文了解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础,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但是,学生已有两年微机操作的经验,已具备上网搜索与制作电脑小报的能力;并且社会课上及课后已做过比较规范的调查报告,只要稍加提点就能让学生自组分工开展课外拓展活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3、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片段,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感受动物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关于教法,我想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走近文本;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二课时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为了加强文本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尝试运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节课领学生到微机房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要推荐内容对口的网站或网页,为优化学生的设计多提意见。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图片导入和飞渡情景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内心产生共鸣。

2、有情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反复朗读才能感悟是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3、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老斑羚的精神,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

4、换位思考法。创设情境,角色体验、联想拓展,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5、诱思探究法: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 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

三、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即“教是为了不教”。本堂课学习的学法如下:

1、自主圈划词语,朗读感悟,特别是找斑羚飞渡的动词。

2、朗读法。重点朗读飞渡的段落,自由选择朗读,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3、讨论法。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

4、习惯法。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细节习惯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 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 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说明】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 整体感知

1、给学生观看一段flash:狗吠声、脚步声、蹄声,羚群逃至悬崖。(斑羚飞渡故事前因)

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

“遭遇何种处境啊?”(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说)

2、打开课本,默读1~4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3、读完后,试用一句话概括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斑羚群被猎人逼至悬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4、除此以外还提到了什么?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伤心崖的地势险要——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张氛围

斑羚的跳跃能力——无法越过悬崖

5、“同学们,当斑羚群面临种族危险时,接下来,你想它们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联想,猜测下面的故事)

【说明】首先创设情景,学生对故事起因、发展的好奇自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再接触文本,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渲染的故事的凝重氛围,自然关注内容。

6、“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文,默读剩下的内容,看看故事又有什么波折?”

7、读完课文后,谁能简要复述一下接着发生了什么故事?(指名复述)

其余同学仔细听,听完后可适当补充或纠正。

【说明】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纠正概括中的不足之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能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读完后的感受吗?

“感动、壮观、惨烈……”

(三)、研读赏析

1、“在整个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读读感动你的相关情节,细细品品,你为什么感动?”

(1)要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在书上作记号,自由朗读揣摩,然后再班级交流。

(2)学生发表看法。

可能谈到的重点话题以及教师可作的引导:

关于老斑羚的试跳:

是否老眼昏花,逞能?

如果你就是目睹它跳崖的斑羚,你怎么看待它的行为?

关于斑羚群自动的分成两拨:

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会有哪些神情?

关于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如果你是成功逃生的小斑羚,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你又从中读到了什么?

关于第一对试跳的情景:

这一情景中哪些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从作者的描写中,你看见怎样的场景?(适时插入第一对飞渡的flash)

关于镰刀头羊的最终的消失:

它结局有哪些可能?

为什么不直接写它跳崖?

它应不应该跳?

假如你是目睹的猎人,你怎么看待它的消失?

注:有关上述话题的语句或段落:分析前先读,赏析后还要全班练读,指名读。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会谈到:老斑羚以生命给斑羚群作提示;文中有关镰刀头羊的消失;一老一少的斑羚试跳的语段等等,对文中这些重要词句的分析及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更形象、更直观让学生感受到一老一少斑羚飞渡的过程。

(四)、深入探究

1、“当我们的心一次次地被文中这些悲壮的场景所感动时,我们不禁要问:伤心崖上惨烈的一幕幕,是谁造成的?”

2、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恒久的,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丰富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有条理的阐述这个观点。

“请把你对本文的深刻感悟凝聚成简练的一句话。先在本子上试写,再发言。”

3、分享你的感受。

(教师作为最后的参与者,总结罗列如下,作为学生回答的导向)

1、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自我牺牲精神。

2、人类的残忍,对动物的虐杀;人类需要自我反省。

3、弱者对强者的反抗,不苟且偷生,视死如归。

4、老一辈为小一辈所做的奉献、牺牲。

5、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局部利益的精神。

【说明】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从表层深入到里层,多角度地看问题,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听过或看过的与本文类似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准确、突出重点。

2、播放呼吁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加视频)

3、教师结语:“相信大家都已经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课文《斑羚飞渡》给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简单的同情、敬佩与感动,它为我们实现了一次心灵的飞渡!仿佛我们也变成一只斑羚,从“自私”的山峰上,奇迹般飞跃遥遥相距的山涧,轻巧地落在“奉献”峰上。洁净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虹,随着我们的“飞跃”跨过两座山峰。”

【说明】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作业设计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设计了两个作业: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 主题的小报,可以是某一种珍稀动物的专题介绍,也可以是多种动物资料的汇编。

2、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小评论或简单的调查报告。题目示例:

《野生动物的现状调查》 《 谈谈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谈“斑羚飞渡”中的美》 《 我要当好潮乡的动物小卫士》

(七)、教师总结

教师结语:“相信大家都已经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课文《斑羚飞渡》给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简单的同情、敬佩与感动,它为我们实现了一次心灵的飞渡!仿佛我们也变成一只斑羚,从“自私”的山峰上,奇迹般飞跃遥遥相距的山涧,轻巧地落在“奉献”峰上。洁净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虹,随着我们的“飞跃”跨过两座山峰。”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96页“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 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 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4) 通过假设情境,演示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层次的提问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探究精神的集体协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事物是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教学的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二、 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2、 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训练能力。

3、 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4、 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三、 教学程序的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

(一)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首先,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 (设计意图:小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跟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或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接着,出示课题,介绍目标

板书:

1:探索并归纳出规律。

2:运用规律。

(二) 操作感知,探究规律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1、 用卡片摆出0.03,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 将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3、 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4、 将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左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添0补足)

5、 将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多少?

6、 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设计意图:分散难点,让学生清楚当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1.请每个学生拿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情况表,用数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教师建议同位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要求:每次移动小数点,都要从第一个式子开始。 小数点移动的位置 0.004米 4 毫米 向右移动一位 0.04 米 40 毫米 向右移动两位 0.4 米 400 毫米 向右移动三位 4 米 4000 毫米

2、 提问抽查,纠正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每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变化规律)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1、 请学生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一下。(讨论题)。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2、 同学汇报一下,(边汇报,边演示软件)

3、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如果有学生从小数表示的意义方面去想,教师应给予鼓励。)

4、 让学生猜想,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呢?

5、 教学演示,验证猜想。

6、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7、 看书96页,请大家一起宣读由他们自己发现并归纳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进行操作,观察、比较、探索的基础上,概括出规律。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三)多层训练,巩固规律 (设计说明: 数学规律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规律,理解规律,在应用中巩固规律。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坡度进行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广泛参与。设计形式多样,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练得轻松,提高了能力。)

1、 巩固练习。(1) 考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 )。师问:怎样才能简单地记忆下来?(如果有同学想系左手力气小,所以向右手力气大来形象记忆,应表扬。)

(2)完成96页做一做,和97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随机挑选代表,摆上实物投影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这两题的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

2、 变式练习:

(1)游戏,拖一拖。请一学生上讲台拖动小数点,并问其他同学回答,原数的变化情况。

(2) 解决98页练习题第1和第2题。教师用多媒体播放。 (设计意图:拖一拖的游戏,形象生动,学生喜欢,用动画的形式出示练习第1、2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用变式的练习,巩固规律。)

3、 发展练习: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来大小有什么变化?

4、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应用?(让学生思考在学习中,点错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的大小就不一样了。如果在银行统计时点错右漏写小数点会怎样?)教育学生做事认真细心。

(四)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质疑: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学生对自己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进行评介。 接着可以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教师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或全班的同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五)作业布置:

1、 回忆一遍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 预习97页,例2和例3,做书上98页练习第三题。

附板书: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探索并归纳规律

2、运用规律

一位 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三位 1000倍。 一位 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三位 1000倍。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丰收的喜悦》中的第1课时《采金秋》。《采金秋》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乡村儿童歌曲,它的旋律给学生们勾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天景象。本课时就是以学习这首歌曲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目标:

包括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创编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对歌曲《采金秋》的学习,让学生能用轻快明朗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丰收的良好情感,从中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歌曲中的节奏练习以及大跳音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提问导入法、互动学习法、分组游戏法等等,同时运用现代信息。音乐课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所以在学习歌曲后,让学生用各种打击乐器给歌曲配上自己创编的节奏,同时分组进行表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秋天的美,从而使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过程由节奏训练、歌曲学习、创编表演三个环节组成。

首先,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同时也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现在我们即将进入什么季节呢?”这个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学生肯定会回答“秋季”;而后我接着提问:“那你们喜欢秋天吗?”这时大多数学生应该回答“喜欢”;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说出一系列喜欢秋天的原因,比如“景色迷人、气候凉爽”等等;与此同时,我借助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秋天是凉爽的,秋天是金色的,秋天不光景色美,而且秋天的声音更美!不信,你们听: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这样,我就顺利引出了这节课的第一条节奏训练,同时大屏幕上也出示了这条节奏,然后我让学生跟我一起模仿秋雨的声音来朗读节奏。接着,大屏幕上出现歌词,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今年又是大丰收喂!”并且要突出强弱,这样促使学生对歌词的旋律产生兴趣;随即大屏幕出现旋律,学生随着琴声演唱这一乐句,在演唱中即时纠正学生在音准或节奏方面的错误,从而顺利解决了大跳音程这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采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第二条节奏训练以及乐句演唱,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节奏难点,也让学生对整首歌曲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节奏训练结束后,本课进入了第二个环节:歌曲学习。由于前面已经进行了两条节奏训练以及乐句演唱,所以学生对整首歌曲的学习不会感到很陌生。大屏幕出现《采金秋》的完整歌谱,我首先采用童声的演唱方法给学生范唱了一遍歌曲,同时让学生想象这首歌曲描绘的情景;接着,又让学生听一遍教学磁带中学生演唱的这首歌曲,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并顺势鼓励学生:“现在我们也来唱一唱这首歌曲,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会比他们唱得更好!”接着,由我弹伴奏,并带着学生演唱《采金秋》,在演唱的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此反复几遍,学生对这首歌曲逐渐熟悉,最后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最后,进入本课的第三环节:创编节奏。学习完歌曲后,我拿出准备好的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等打击乐器,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学生领取一部分打击乐器,要求学生利用乐器为歌曲创编节奏,同时完整地进行歌唱表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由于有了多种打击乐器的加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

这就是整个课堂设计思路,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及处理

《戏曲脸谱》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 课的内容,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的声音很强,而本课就是一种很有力的实践。根据美术新课标的四个维度要求,本课是一节欣赏、表现课。欣赏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欣赏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戏曲脸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里根本无法讲完。因此本课主要抓住脸谱这种趣味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脸谱的独特魅力,抛砖引玉,进而让学生爱上中国戏曲艺术和传统文化。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戏曲脸谱》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的图案美及其具有的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戏曲脸谱的欣赏能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在当堂能进行简单的脸谱绘制。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国粹脸谱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老师引导下,在有限的时间内画对称或不对称式的脸谱图案,线条和谐流畅,色彩亮丽。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欣赏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她们自由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同时他们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本课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简单的脸谱绘制。

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教学方法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很重要的,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教学方法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了:

1.谈话法:用于介绍戏曲脸谱的谱式、色彩和人物的关系。

2.情境教学法:教学的始末创设戏曲的音乐情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3.体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体多看、多听、多想,从各方面去体验、感受戏曲脸谱的魅力。引导学生亲身制做脸谱,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手段:本课内容较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同时还能让学生接受大量的信息,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习兴趣,生动的舞台剧照,清晰的脸谱图片等,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清晰、更快捷地掌握脸谱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细心欣赏京剧名段《霸王别姬》,创设视频情境,引导学生观注京剧人物的面部化状。关设问:“同学们知道这种在戏曲中的化状叫什么吗?”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戏曲脸谱》

二、教授新课,紧凑有序

1、 生活与脸谱。教师多媒体出示多幅生活中的戏曲脸谱,每出示一张幻灯片,教师引导学

生进行指认。如面具、木偶、泥塑和邮票等。(戏曲脸谱以前在学生乃至很多人的心里认为它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的艺术。是专业人的事,和我们没有半点干系。本环节,让学生认识到,脸谱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一下子拉近了高雅艺术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这堂课的亲切感也由此产生。)

2、 化状与脸谱。当学生对生活中的脸谱有了了解,老师就可以使之内化为知识了。“同学

们,你知道什么叫脸谱吗?”教师这时结合前面学生的所见,总结出脸谱是脸部的化状艺术。

3、 知识拓展,认识行当。行当的知识因为难度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理解的方式,先介绍

简单的净丑知识点,然后出示相关的脸谱,请学生运用净丑知识进行指认。(记住知识点,这是知识的填鸭,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新课标的要求。)

4、 欣赏并了解色彩脸谱与人物关系。中国的戏曲脸谱艺术经过时间与文化的积淀,形成了它典型的色彩人物式样。为此,色彩脸谱与人物关系是本课的欣赏重点。红脸关羽、黑脸张飞,引导学生简述这此熟知的历史人物进而理解色彩。

5、 认识了丰富多彩的脸谱,学生此时一定蠢蠢欲动,此时,教师进行脸谱的示范。示范前引导学生先说出画脸谱的方法,老师接着再示范。本环节,教师示范时简单的说说脸部的比例关系。即“三停五眼”。由于教授的对象是小学生,知识点不易说的过细。

6、 课堂作业。学生的创作或临摹,教师的指导不能缺位。因此,对于作业方法和要求我都

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方法指导:

第一、画圆或椭圆,确定脸谱的谱式和主色彩;

第二、画五官:注意位置、比例。

第三、装饰:在那儿装饰?怎样装饰?

第四、上色:对称(歪脸除外)

作业要求:

(1) 每人设计或临摹一个平面脸谱;

(2) 自选谱式、色彩不限;

(3) 要敢想、敢画,大胆创新;

(4) 左右要对称。学生的创作过程,不是一味的摹仿过程,而是学生想象和创造力激发的过程。

三、评价展示,体验成功

新课标提出,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发现学生每个人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成功感,进而获得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展示的环节,我采用师评和同学互评,作品粘贴黑板并评出“色彩大师”、“创意大师”等多种荣誉称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四、最后,师生同唱《唱脸谱》歌曲,结束课堂。在一种戏曲的氛围中结束课堂,并让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耳三日不绝。

说课稿 篇5

借着本次园内“聚焦课堂”的契机,我选择了绘画大师梵高的作品《星空》。在《星空》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又高有远,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右角上,桔黄的月光、星光相互辉映,把深蓝色的夜空点缀得灿烂辉煌。流动的云在风的推动下翻滚着、飘过来,飘过去。前景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杉树,墨绿色的枝条努力的伸向天空。远处有青色的群山,山下的城市笼罩在夜色中,流泄出星星点点的灯光。观赏梵高的这幅画,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同时又呈现了无比绚烂的色彩。这是梵高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带有某种非理性的成分。

重点难点

欣赏梵高的作品“星空”中的笔触、色彩、形象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色彩,尝试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星空”。

活动准备

1.ppt

2.幼儿作画用的深蓝色砂纸、蜡笔

3. 背景音乐《安妮的仙境》、《天空之城》

活动过程

一、倾听音乐,引出课题

播放音乐《安妮的仙境》观看“星空”图片,引出课题

“夜,静悄悄。

抬头眺望星空,漫天的星星就像人们笑嘻嘻的眼睛,不知疲倦地眨呀眨。

美好的夜空吸引了无数发现美的眼睛,有一位画家也被这美丽的夜景吸引,

画了一张神秘的画,我们一起来慢慢品读这幅世界名画!”

二、欣赏作品

1.引导幼儿整体感受

老师:在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1:我看到了龙卷风、房子、星星、月亮、火、树、大海……幼儿2:我看到了洪水涌过来了……幼儿3:我觉得天空在翻滚了……)

你看了这幅作品,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哪些地方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幼儿:很难过、恐惧……)

2.引导幼儿从颜色上欣赏、讨论

老师: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

幼儿:有黑的、灰的、黄的、蓝的……

老师:什么颜色用得多些?(黑的、深蓝的、紫的)这些是冷色还是暖色?

那么多的冷色画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暖色有吗?什么地方用了暖色?

老师: 很多的冷色和一些暖色在同一张画中出现你有什么感觉?

幼儿:对比强烈,心里有点不开心……

教师小结:画家用了深蓝色、紫色和黄色,色彩鲜明,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

评析: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内容和色彩进行观察,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自由地畅谈着对画面的感觉,对这幅画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里,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师幼之间的交谈是平等的。

3.引导幼儿从线条上欣赏、讨论

老师: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这幅画,画家除了运用了强烈的冷暖对比色,还用了哪些线条?

幼儿:用了波浪线、螺旋线……

老师:哪些地方用了波浪线?给你什么感觉?好像什么?

幼儿:天空用了波浪线,我觉得云在滚动……绿色的柏树也用了波浪线,好像盘旋着上升。

老师:画家在什么地方用了螺旋线?

幼儿:星星和月亮周围用了螺旋线……

老师:你有什么感觉?(好像包住了)星星和月亮被紧紧地包住了,那是什么感觉?(肯定很难受)

请小朋友相互紧紧地抱住,感受难过。

教师小结:星星和月亮好像被旋涡围住了,大树像火苗一样向上旋转着上升,蓝颜色、紫颜色和黄颜色对比强烈,画家用这些颜色和形象表达了自己紧张、忧郁、难过的感情。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积极有效的美术活动就是引导幼儿在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心灵得到陶冶,自信心、生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研究活动。

我的教学设计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从以下七个方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 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编排上,本节课作为第八章的第三节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四边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环环相扣,前面的知识为后边的知识做了铺垫,知识联系性比较强,特别是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在编写意图上,编者有意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入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归纳等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 学生情况

学生上节课刚刚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内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已经成熟,学生参加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因此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是切实可行的。

三,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及外角和定理

【教学难点】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四, 教法和学法

本次课改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突出学生独立数学思考活动,希望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尤其是本节课更是一节难得的探索活动课,按新的课程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课堂组织策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内容。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进行主动探索,实践,交流等活动。

【辅助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向多边形内角和转化,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另外利用演示法,归纳法,讨论法,分组竟赛法,使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

五,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五步完成。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解决四边形内角的问题,通过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更进一步解决五边形内角和,乃至六边形,七边形直到N边形的内角和,都能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学生分组讨论。

3, 归纳总结,建构体系。

多边形内角和已得出,对外角和更是水到渠成,这时要适当的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到零散的知识体系。

4, 实际应用,提高能力。

"木工师傅可以用边角余料铺地板的原因是什么 "这既是对本节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又是本章第一节的延伸,同时也为下节打下了一个铺垫

5, 分组竞赛,升华情感

四组不同难度的电子试卷,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本节课产生的激情得以释放。

六, 板书设计

板书本节课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目标:即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七, 创意说明

本节课在知识上由简单到复杂,学生经历质疑,猜想,验证的同时,在情感上,由好奇到疑惑,由解决单个问题的一点点快感,到解决整个问题串的极大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激情。这时,一次有效的教学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释放,学科个性得以张扬,教师稍加点拨,适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yuwenzhishi/shuokegao/x669lqz.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