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语文知识 > 说课稿 > 实用的生物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手机版

实用的生物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2.39W 次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生物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本节课是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总体讲述的是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先是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接着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最后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本节课的难点是: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说课内容

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副图片——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分布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回答出: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接着问:“那么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先让学生复述再通过课件演示,直观感受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最后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是否都被储存在了体内?”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对前两节课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也可以以水为线索引出本节课,把本章的三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纵观全章,更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水循环的促进作用。

通过植物吸收水量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一天要吸收大量的水,再通过讨论法和实物列举法(发蔫的青菜和套有塑料袋的花卉)来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可以散失的,并加以介绍这一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接着再通过一个问题:“水分是如何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呢?”引出下一个环节——叶片的结构。

讲解叶片结构时,我先通过讲述法介绍叶片结构,再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和叶片下表皮结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看到这一微观世界,我又通过多媒体将这一结构进行展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讲解气孔时再简单介绍一下蒸腾作用的规律,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让瓶插的鲜花保鲜时间更久一些?仙人掌类植物的叶片为什么变成了刺状结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建立生物要适应环境的观点。

通过一组植物每天蒸腾量数据的展示,让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一种对水的浪费?如果不是浪费那蒸腾作用对生物体及生物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一定的合作精神。最后让学生欣赏一段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动画,这段动画把水循环的过程及植物在其中的作用巧妙生动的展示出来,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谈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将会怎样,借此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植被的意识。

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堂最后我让学生畅通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植被保护森林,并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植被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也为社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植被、节约用水。

生物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细胞生物(CAI展示课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看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来自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三节,主要两部分内容组成,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以及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只能解决单细胞动物存在的事实,而不能让学生认同单一细胞可以构成生物。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单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从而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就知识而言,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掌握了多细胞可以构成生物体,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后的一节课,对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于深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个观点认识更加深刻。

再来看一下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初一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生物不久,对于本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不够,对于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疏于思考实验的本质,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说明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并且说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再次认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实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方法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的情景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根据此理论我设计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来发现单细胞生物的生活。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认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

在教法指导方面,我希望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我的指导下主动的去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然,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开好头对于一节成功的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设疑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谁?

地球上最小的生物又是谁?它生活在哪儿?怎样生活?

问题提出后引发学生讨论,然后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接着设疑,图片上展示的生物和你们刚才提到的哪个更小呢?为什么这些很小的生物我们平时没有见到过呢?

这样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因为这些生物仅有一个细胞构成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肉眼看不到,从而顺利的引出了本节课。

在讲授新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幻灯片上的问题,

(1)制作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观察草履虫的外形以及如何运动。

(3)草履虫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草履虫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

(4)草履虫是植物还是动物?理由?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课本中的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展开实验,并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在实验结束后,播放录像,以便实验没有成功的同学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学生对于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有了直观的印象。

草履虫是属于单细胞动物。

对于一个细胞来说,是怎样完成“吃喝拉撒”的?

结合以上问题,我将展示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对于其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详细讲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归纳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

作为生物,草履虫又是如何来繁殖的?

CAI展示图片“草履虫通过分裂进行生殖。”

为了引出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提出以下问题,学生猜测。

多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草履虫这种一个细胞构成的简单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

引出探究实验“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1)给草履虫怎样的刺激?

(2)怎样做才能既刺激它又不伤害它?

(3)如何观察和比较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4)需要对照实验吗?

学生参照以上问题分组设计实验,并且师生归纳实验过程。

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展开实验,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学生描述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播放“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flash,说明草履虫能够

趋利弊害,适应环境。

教学活动进行到这,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对本节课回顾,使他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更加清晰的掌握。

在练习反馈方面,通过教材上的自我评价提问学生,从而到达对本节课的反馈效果。

在板书设计方面,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各位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是我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课件分析和探究保护色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了解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增强保护生物多样 性 的意识。

2学情分析

1、通过二年来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典型事例、各种生物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能力有很大提高,模拟实验、 对

照实验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学生不会有太大难度。

2、通过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了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的道理。通过本 节的学生具有理解了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教师出示“生物进化系统树”和“恐龙灭绝”幻灯片,同事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最初原始简单的生命形式进化到现在这样种类繁多的生物吗?恐龙又怎么会灭绝的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在头脑中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完习欲望。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出示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变化幻灯片,同时学生自己阅读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课文一段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减少,主要受什么影响?

2、少量黑色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如果要使曼彻斯特地区的黑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应怎样做?

(二)出示雷鸟和不同环境中蛙的幻灯片,分析下列问题:

1、雷鸟和蛙色变化和环境有什么关系?

2、列举其它具有保护色的动物的例子?

(三)根据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变化和雷鸟与蛙体色变化与环境的关系,总结“保护色”的概念,使学生认识保护色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四)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课前预先培训小组长,上课时作为老师的助手,指导其他小组学生的探究活动,注意学生探究实验的实施情况及数字记录,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结果,讨论交流并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推测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对保护色形成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提问:如果要使曼彻斯特的桦尺蠖又恢复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统一观点和做法,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今天,我们虽然不能还原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可以通过本模拟探究实验过程来验证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五)拓展阅读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阅读相关网页资料,通过资料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除了有保护色,还有警戒色、拟态等其他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要学好本领,充实自己,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同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六)生物进化的原因

通过以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分析,结合第二章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让学生讨论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生物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16册《海洋生物》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

《海洋生物》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节课通过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个性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畅游海底世界的同时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认识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海洋生物,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海洋生物,表现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学难点:能够对海洋生物的某个特征着重描绘,色彩亮丽,生动有趣。

三、说教法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感受、观察、比较、想象、表现等方法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具和学具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海洋生物》、勾线笔、油画棒、彩笔,刮画纸、纸盘、废旧材料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而,新课伊始,师生共同欣赏一段《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跟随镜头去探索神秘又美丽的海底世界。观看之后请学生谈谈观看感受,学生对这种动画片很感兴趣,会纷纷发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随机引导:“海底真美啊,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底世界,去认识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时板书:“海洋生物”)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动画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突破难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图怡情,归纳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丽的,然而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很少有亲身经历的,基本要通过电视或动画片来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绘画,有相当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破此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多层次的欣赏环节。

1、边猜谜边欣赏。用多媒体出示有趣的谜语,学生猜谜的同时欣赏到海洋生物的图片。凶猛无比的鲨鱼,聪明灵巧的海豚,那艳丽无比的珊瑚??各种神奇美丽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欣赏之后我激励学生说出“通过欣赏这么多海洋生物图片,你最喜欢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么特点?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赏小朋友的美术作品,在欣赏之前老师提出2各问题共大家边欣赏边思考,(1)你觉得他们的作品怎么样?(2)他是如何表现海洋生物的?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此环节的设计,

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3、创作思路。看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有了这么多的独特感受。今天你们小组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你喜欢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请(各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们的巧妙构思。(学生谈想法,教师引导,讲解创作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欣赏,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设计,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三)指导表现,鼓励创作

这一环节中为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示范作画,学生根据观察以及之前的学习经验自已尝试着总结画法,然后再由我适当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海底生物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教学的重点很快被突破了。学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现技巧以后,最为急迫的是想给亲自动手画一画。我没有过多的言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而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我也将黑板创作成了一副海底蓝图,为下一环节的展示做好了铺垫。

(四)评价总结,展示作品当学生完成图画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评价之后,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评价和展示中个性得到发挥,充分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渗透德育

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大家都沉浸在这美的世界中。我在这时将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伴随着叙述我将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边。“了解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刚刚还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间化为乌有,孩子们的内心必然顿生出一股愤慨与惋惜之情,我便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大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捡起一块纸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大海、保护这些神奇又可爱的海洋朋友做出我们的贡献。”

五、说板书设计

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这样,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创作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接着,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效果预测海洋生物是学生一直感兴趣的题材,但感兴趣并不一定就能表现好。保持学生高昂的情绪,将学生模糊的记忆变成清晰的形象,转化为个性的创作非常重要,因此,这节课,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运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定能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DNA分子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学习好这一节显得很重要。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不但可以理解本节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二学生对后面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对与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定向激趣,引入课题)

我采用的是图片导入,课前投影:Flash、DNA三维动画结构、印度洋海啸事件及萨达姆的图片,如何确定人的身份并造势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是什么。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DNA分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画面,学生自主参与,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回顾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作出肯定和鼓励学生并播放课件,DNA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结构?等元素---小分子----大分子。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2.回眸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1:上述资料中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讨论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总结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启迪学生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和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个激情。

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教师手拿学生制作的DNA模型并播放多媒体展示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师生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形象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多媒体画面上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图文互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分子结构的特点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3: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讨论4: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

讨论5: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学生参照自制的DNA模型得出结论: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是: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的直观到形象的思维”的认知过程,以及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也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原则。

5.展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师生共同得出制作模型的原则和要求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尝试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小结作业

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特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 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预习:导读

导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读、思、问”的学习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精心设计导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鲜明创意能扣人心弦,开启思维之门,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高昂的热情进入学习角色,此时,学生心理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导法和导议。导法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通过“导练”,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精心拟定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题目,采用抢答、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其作用就是让学生动脑思维,动口表述,动笔练习,达到巩固、深化、拓宽、应用的目的,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根据检测,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偿,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三、学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落空,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首先创设情境,引发新问题,(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细胞有丝分裂吗?“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若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就会有46×230条染色体,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

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

“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一章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第一节讲的是动物的运动,它是学习第二、三节动物行为的基础。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动物的社会行为是动物行为的一种。

《社会行为》这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5、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认同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教学程序

以生物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收集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文章和资料,并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课堂活动

1、导入阶段

针对学生课前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2、新知识学习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蜜蜂,白蚁群体成员分别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然后,多媒体演示白蚁等生物的群体生活,并观察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方向为:

1、群体中等级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这些生物为什么要结群生生活?

3、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这样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先提出问题:蜜蜂,蚂蚁,鸟类,灵长类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录像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迅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引导方向:

1、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2、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

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四、总结与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培养。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动物的社会行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等

三、探究蚂蚁的通迅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yuwenzhishi/shuokegao/qx1zxw.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