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语文知识 > 说课稿 > 统计与概率说课稿
手机版

统计与概率说课稿

来源:博文吧 阅读:3.06W 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计与概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统计与概率说课稿

统计与概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二、说学情: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四、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六、说教学理念与教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种习惯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历“动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统计红、黄、蓝苹果个数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还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方格表示2人,那么1人可以用半格来表示,为后续学习打下能力基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认识了统计及其作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3、在问题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结合“习惯责任树”,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七、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学习方法分为以下三种: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生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利用生生对话,互相启发,碰撞出只会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八、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用什么记录呢?用什么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喜欢那种小动物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呢?引出课题“统计”

(二)探究与体验统计时,我们要记录数据,记录是,你准备用什么符号来记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喜欢每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加深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体现统计方-2-式的开放性。通过展示统计表的填写过程,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统计表中,提问学生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统计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当我们顺利清晰的将数据记录后,如何使我们的数据一目了然呢?给学生们留下讨论的空间与时间,然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方法。最终教师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及应用。但是,在解决较大数据的时候,格子不够用怎么办?继续讨论并要学生给出方法及结论。我们可以将一格表示多个数,从而使我们的统计图在统计较大数据时,依旧通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统计天气变化,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统计的作用。再次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统计任务,独立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再次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感悟较简单的统计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根据记录数据独立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一次体验了数据的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四)教师小结,激励评价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统计与概率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才知教材魅力无限。深入解读课标,明晰知识结构,就会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现课堂的高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专题。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一,说课标,说《统计与概率》专题的总体目标和第一学段目标及第一学段课程内容;二,说教材,说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三,说建议,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1、总体目标: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2、第一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新课标将“掌握”变成了“了解”,降低了要求。而且把“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这一目标放在了第二学段。)

数学思考: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原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类比,此处降低了要求。)

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3、第一学段课程内容: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原课标中要求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新课标此处不做要求)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原课标中要求学生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新课标中此处不做要求,而且新课标中把可能性的知识放在了第二学段。)

新课程标准根据“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顺序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修订。

①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只分别在一下、二下、三下安排统计的教学。

就现行一年级数学教材来说,将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将分类与统计结合编排为“分类与整理”,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

将一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后移。

二、说教材

(1)编排特点(所教年级)

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过往车辆,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册统计教学内容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合理的预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据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

(2)编排体例:

课例的设置包括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主干系统包括课例和例题,例题基本上是由主题图、导入框和情景问题组成。辅助系统内容丰富,包括:做一做、练习题

(3)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统计知识部分:包括分类、统计表、统计量和统计图

分类出现在一年级上册

统计表是出现在一下的单式统计表和出现在二下的复式统计表。统计表数据呈现暗示学生可以根据表填图,反过来也可以根据统计图来填表。

统计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出现在三年级下册,《中位数》出现在五年级上册,《众数》出现在五年级下册。

统计图的知识贯穿在小学各个年级。

一年级上册: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上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下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

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下册《分析、判断、预测》

概率方面:

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概率的起始部分,只停留在质的体验上,为后继可能性的大小、等可能性打基础。

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从三年级上册的定性向定量过渡,培养概率思维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事物。

综上所述统计与概率知识反映出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的设计特点是非常清晰与明显的,“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是相互渗透,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第一学段内容是第二学段内容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学段内容是第一学段内容的螺旋上升和自然发展。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更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成为现实。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1)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统计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4)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市场经济意识,体会统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能否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描述,能否确定自己的方案。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科学界已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而情商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评价,这样会促进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中要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进行评价。在评价语言上,注意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过程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做到客观、公正地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正确评价每一个孩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我们一小每班都建立了QQ群,老师和学生也建立了博客,采取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也是非常可行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

(1)开发利用文本资源。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都是文本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我们第一小学班班有电脑,有多媒体设备,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它们,制作内容丰富、情景生动、有实用价值的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哪些地方用到了统计图表,在家里调查水费、电费等,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

(4)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随机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这些生成性资源变成教育资源。学生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回避,要把这些错误信息看做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通过错误资源,判断孩子出现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都是生成性资源。

数学是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只有不断地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才能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以上是我对《统计与概率》专题第一学段的解读,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yuwenzhishi/shuokegao/ozow4o.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