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语文知识 > 说课稿 > 《桥之美》说课稿
手机版

《桥之美》说课稿

来源:博文吧 阅读:1.63W 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之美》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桥之美》说课稿

《桥之美》说课稿1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细品慢赏过少,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附说板书设计:

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乌镇小河的石桥

江南水乡的石桥

桥之美 举例说明“桥之美” 水天一色的长桥 广西云南的风雨桥

总结全文,升华对美的感受。

《桥之美》说课稿2

一、说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也有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

本文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说明性的文字和诗意的描写性相间杂,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对科普小品文的阅读能力,本文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二、说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的萌动时期,对什么东西都好奇,对什么事物都想问个究竟,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六年和中学七年级的莽撞之后,思想开始发展成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在经历了第一课的学习后,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学生已经认识了说明文,并积累了一些阅读说明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但是,他们对于科学小品文才刚刚接触,对于它的形式和内容尚在朦胧中,所以,对科学小品进行必要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在这样一个层面上,那就是体现新课标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用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该单元的单元教学要求是: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能说出其作用;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根据新课标及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二)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桥美在何处,了解本文所表达的审美观点,学习文章多角度举例的说明方法”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难点。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而表达上不太符合常规,我在教学设计中以点带面,启发学生通过举例内容来推敲语句内涵,对于美学知识则大胆舍弃,鼓励学生自求自得。不是让课堂陷入缠夹不清的美学理论的学习之中,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是通过小巧的练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

都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提高。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而独立使用,时而融会贯通,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五、说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在朗读、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学,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讨论使人机智,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思辨能力。自主讨论、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在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是教师、学生、教材共同对话的一个平台,教师的组织、参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材自身的价值都在这一

个平台上得以展现,它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设计为六个板块: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以求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 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 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文章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文章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本课的学习中我精心地设计了板书,原则力求简洁,全面,概括。

桥之美

顺序:总——分——总

语言:描写说明

七、对本课的开发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在对本课资源的开发上,我除了有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外,还充分搜集整理相关文字、音像资料,作为本课的教学资源。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让学生找与“桥”相关的诗词、传说等,学习欣赏一幅山水画,这些都是为了实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大语文教学理念。

八、说得失

在这样一节“以读贯之”的语文课上,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训练了思维,愉悦了审美,而且在贯穿全课的阅读中,在对课文富有情趣的欣赏中,在师生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在深入内质的思考中,会引导培养学生拥有开放的学习视野,合作探究的意识,自主创新的勇气。这样的语文课,我想也一定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课堂上定能出现活泼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及较好的效果,必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但在实际授课中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学生搜集材料的平台单一,所掌握的材料单调、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协调学校的图书馆、微机室等信息平台,让学生能更多的掌握材料。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yuwenzhishi/shuokegao/oezwo.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