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语文知识 > 说课稿 >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手机版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1.56W 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习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说课稿 篇3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 “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这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多个版本的教材予以选用。这说明此内容既是课标所要求的,也是编写者所看重的,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很有必要。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时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为新旧概念的建构作铺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风的形成》一课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要让学生建构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经验和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因此我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所需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二、以教材为本 兼顾本地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

课本里的“观察上升的空气”环节,采用了螺旋纸圈作为实验材料,学生观察后大多数会得出空气受热后会旋转的结论,不利于后期教学的开展。因此我把螺旋纸圈改成了质轻易得的羽毛作为演示实验的材料。学生在观察后能立马得出“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结论。鉴于学生们对科学实验向往好奇的心理,但又缺乏必要的操作经验,所以我边演示边详细地讲解,为之后的学生分组实验作出示范。

三、引发认知冲突 促进学生思考 提升思维力度

当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演示实验得出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结论后,我继续发问:周围的冷空气会流动吗?一般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想法。我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地猜想:被加热的空气上升后,会留下一个空位,这个位置会一直空着吗?并以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对比,学生也一致认可空气和水一样是可以流动的,从而孩子们会得出“空位会被周围的空气补充”的结论。这也为后面分组实验中的方案设计做了铺垫。这不正是学生思维得以提升的体现吗?

四、有效拓展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拓展思维的广度

《课程标准》同时指出: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既要在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提高学生科学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必将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把课堂猜想和课外的动手验证相结合。结束教学后,我用一段视频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发问:蜡烛加热空气形成的风很小,怎样改进刚才的实验能得到更大的风呢?这样的提问符合孩子们的心理,也符合五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更是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风的形成》是一节传统的经典课,以往的教学不乏精彩之处。而我是从学生原有认知的概念出发,学生通过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用实践加以检验。帮助学生以证据和逻辑,主动建构科学概念,锻炼了分析、比较验证的科学思维,并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得以显性化呈现,真正让科学概念与思维能力得到协调发展。科学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自动手动脑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经验和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基础之上而展开的。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因此我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所需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在教学中,我大胆改进与创新,使实验装置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给予时间照顾每一组学生,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当然,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单独完成一次实验,也正是在组内协同的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我的困惑

1.现在大部分学校(包括城区)对科学课的实验仪器配置落后,生分组实验造成严重影响。

2.科学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班级之间或是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该如何调和?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学会调控情绪》。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上册是以学生生活与成长的需要来组织和编写的。共有四个单元,但相对比较独立。第六课有两框,本框是在第一框初步认识情绪的基础上,主要解决怎样调控不良情绪,着力介绍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是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的教学重点之一。鉴于初一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心理特点:情绪的呈现丰富而强烈、波动性较大、不稳定。而情绪品质的培养与他们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个人性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都密切相关。因而,针对初一学生情绪发展的这些特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把握自己情绪的特点,学会合理的发泄与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和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情绪的重要性,合理发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的表达个人的情绪。

(2)、过程与方法:以学习材料为载体,组织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摆脱不良情绪的方法,联系实际由小组内部探究扩大为全班同学交流合作,师生共同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易于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了解并学会运用调控情绪的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情绪可以调控和需要调控,是本课的重点。

理由是:初中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不稳定、难自控的特点,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而这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知道情绪可以和需要调控,是自觉调控情绪的基础。因此认识情绪可以和需要调控,便成为本框的重点。

(2)、了解和正确运用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理由是:知道情绪可以调控,关键在于日常生活的运用,而这又为初中生的阅历水平、思维能力、自控能力所限制,因此引导学生将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运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就成为本框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与主动思维。

2、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直观教学、兴趣教学。

3、 问题教学法:师生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问答来启发、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拟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发现法:这是学习间接知识的有效方法,教材中某些好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学习小组讨论,最终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得出结论。

2、合作学习探究法: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3、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及时归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我作了如下教学过程的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歌曲《最近比较烦》

设计意图: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从歌曲的内容中让学生初步认识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推进新课】

(一)要求学生认真阅读——P64插图 、P65相关链接。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组织引导,得出以下结论: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阅读发现法。这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引导得出相关结论,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从书本上学习间接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突出本框重点并为突破难点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用多媒体展示“徐力杀母事件”,让学生思考:“徐力杀母是不是有预谋的?”“徐力在什么情况下把他的母亲杀害的?”并让学生指出在他们生活中因情绪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不良情绪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青少年的情绪特点:丰富而强烈、不稳定、难自控。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危害性很大,因此青少年的情绪需要合理地调控。

(三)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帮小主人公想办法、出主意,使他们能走出情绪的低谷”,让学生总结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此外,再列举一些事例让学生分析分别是用了什么方法调控情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和对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有: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和理智控制法,再通过案例进一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这里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突破难点,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达到本堂课教学目标。

(四)多媒体展示67页的案例,并思考“薛阳当时的情绪表达是否合适?”“你能想象当时李晔的心情吗?”“情绪的表达是否只是自己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明白在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同时,还要注意关心帮助他人、缓解他人的不良情绪,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五)播放《幸福拍手歌》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在本课的最后,用歌曲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五、板书设计

(一)学会调控情绪

1.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2.排解不良情绪

(1)情绪需要调控

(2)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注意转移法、 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

3.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总之,本节课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课学唱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

二、教材及学生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对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同学来说由于受到本地区音乐文化的熏陶、本土最具代表的彝族歌舞是他们比较熟悉和善于表现的。本课从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出发,以“新疆好”为情境主题,通过学唱《库尔班大叔喜洋洋》这首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特点的少儿歌曲,帮助学生了解新疆民族风情,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和舞蹈。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通过创设情境了解歌词大意,丰富演唱内涵。

2、在活动中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和舞蹈,得到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积极参与表演和创编活动。

教学难点:

1、唱准《库尔班大叔喜洋洋》歌谱中后十六分节奏。

2、表现两个乐段的不同节奏和情绪。

五、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应用情景创设、对比体验、合作探究等教法,把音乐和动作、语言紧密结合,通过聆听、学唱、律动、演奏、即兴表演让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自主学习。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打击乐器 录音磁带

七、教学环节:

(一)欣赏导入,激发情感

教学开始,让学生观赏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MTV,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通过聆听赞美新疆热情洋溢的演唱,观赏新疆美丽风光,物产资源,演奏表演,欢快歌舞的图景,引入“新疆好”情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体验感受,铺垫学习

1、奏中感受

“手鼓是新疆歌舞最具代表的演奏乐器,老师也准备了铃鼓,让我们来奏一奏吧。”伴着《库尔班大叔喜洋洋》歌曲第一乐段伴奏乐学习演奏,感受四二拍强弱节奏。为下一步掌握歌曲节奏进行伴奏表演奠定基础。

2、唱中体验

“同学们奏得很好,我们来唱一唱具有新疆韵味的旋律吧”。自然进入发声练习的教学环节。我有意选择《库尔班大叔喜洋洋》歌曲第二乐段中的结尾衬词部分让学生练唱:

6 7 6 5 6 5 4 5 4 3 2 3 2 7 1 6 6

来 来来 来 来来 来 来来 来 来 来来 来 来 来 来

变换字母音练唱,唱准后十六分节奏,练习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技巧,为歌曲学唱打下基础。

3、演中表现

在唱好旋律之后,加上律动来感受和体验新疆风格的音乐旋律,同时也为歌曲舞蹈创编做准备。

(三)新歌教学体会意境

1、聆听范唱

《库尔班大叔喜洋洋》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聆听老师歌曲范唱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接着由学生回答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朗读歌词

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读歌词,第一乐段按节奏念,第二乐段有感情朗读,表现出第一乐段欢快活泼第二乐段热情洋溢的情绪对比。把音乐知识概念贯穿在歌词节奏中,解决“后十六分节奏”这个教学难点。

3、学唱歌谱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唱过程中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识谱能力强的学生可用视唱法,觉得有困难的可用模唱法跟唱。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唱找到难点提出来,同学和老师帮助解决,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4、学唱全曲

应用接龙表演的游戏方法,解决歌唱难点,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唱歌曲。通过挖掘歌词内涵,启发学生用风趣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学会演唱歌曲后,进入第四个教学环节。

(四)合作创编即兴表演

运用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演,把握学生参与的量和度,按照学生的意愿分为演唱组、舞蹈组、打击乐器演奏组等。先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创编,教师巡回指导。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进行评价互动。

5. 最后在欢乐的歌曲声中,载歌载舞结束本课教学。

以上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线展开教学, 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逐一解决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学习的快乐。

说课稿 篇6

(一)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用投影片显示:

1、如图所示,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

2、把学生回答的结果的不同形式板书在黑板上,提问这些表示的结果都相等吗?

3、指出:即完全平方和公式。

4、模仿练习:(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填空))

5、换元拓展

提问:等于什么?是否可以写成?你能继续做下去吗?通过讨论,尝试得到

(二)探求规律,巩固练习

1、探求规律

在模仿运用公式的基础上,结合两个公式的特征,可用一句顺口溜来强化记忆:“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两倍中间放。”

公式变形为:(首±尾)2=首2±2×首×尾+尾2

2、运用规律

让学生填表

式子首项尾项结果的中间项结果(完全平方式)

符号系数

(x+2y)2 (2a-5)2 (-2s+t)2 (-3x-4y)2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由上面的表格不难得出:首尾平方总得正,中间符合看首尾项的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中间的两倍记牢,进而总结步骤为:

1)确定首尾,分别平方;

2)确定中间项的系数和符号,得出结论。

3、巩固练习

(三)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例:花农老万有4块正方形菜花苗圃,边长分别为30.1m,29.5m,30m,27m。现老万将这4块苗圃的边长都增加1.5m,求各苗圃的面积分别增加了多少㎡?

(四)发散练习,勇于创新

(1)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何改正

(2)填空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4)请你编1~3个完全平方式,并说出首尾项。

(五)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yuwenzhishi/shuokegao/95q663.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