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语文知识 > 说课稿 >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八篇
手机版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八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6.33K 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八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它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小传。文章篇幅短小,仅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阅读读中认真体会,提高其感悟的能力,解读五柳先生独特的个性。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三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品读—诵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文言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读,因而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

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分析学生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

五、说教学流程

(一)由谈话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回顾陶渊明生平,老师及时补充陶渊明生平,特别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目的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陶渊明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然后引导学生析题,并思考两个问题:他为什么称“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采用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明节奏。

3、自主学习,落实双基,理解文意。

使学生自己完成预习题目,目的是使他们自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我设置了有关文言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预习任务:重点字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

1、合作讨论,全体参与,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可以四人一组,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讨论四个问题:文中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他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和已积累的陶渊明的有关知识,就可以对文章深入的探究,因此气氛较为热烈,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讨论热烈,回答切题。切实改变了以前沉闷的课堂模式,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启迪想象,启发情感,培养审美情感。

课堂应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的课堂,应是学生开拓思维的课堂。因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达到一个活跃的高度,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安排了“面对面”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及今话隐士。这有一定难度,我是这样启发他们的:我们已经对陶渊明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有的学生说:“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有的学生说:“他淡薄名利的做法很好。”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学习他高超的的读书方式”。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更具又开放性的题目。我是这样启发的: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同学们更活跃了,发言太精彩了。有的学生生说:“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农业家。”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成了一个醉鬼,流浪街头,沦为乞丐。”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开了一家酒店,做了总经理。”有的学生说:“五柳先生又当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有的学生说:“由于他闲静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了”。这一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发散了他们的思维,因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总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模式的展开过程是学生艰辛又愉悦的智力劳动过程,劳动理应得到回报,而且丰厚的回报更能激发再学习再探究的主动性和热情。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落实。有效地模式加科学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不断的自主探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敏锐的发现意识,务实的探究态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层次,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环节:作业安排。

1、翻译课文。现在大多公开课讲究花样,忽视双基。认为只要是讲词语,就是传统,就是守旧。一味创新的结果是忽视了本该应有的语文生命。这个设计就是对同学预习的检测和督导。也是落实双基的保证。

2、课下整理课堂所听,用书信的方式写给陶渊明,畅谈自己的所感。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可以检验学生上课听课的专注性,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创新作文能力。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的第二个要求。

六、说板书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板书上。板书的要求是力争做到实、新、精。本课的重点是展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也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对比,同时也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在上课时选择了图画式板书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性格、爱好、生活三个方面去把握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学生可以借助板书这一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解读课文内容,深入领会文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一、话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习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同学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语言大师。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同学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也是对同学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

《济南的冬天》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习写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同学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

二、说学情: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讲的内容是同学们并不熟知的区域——济南,初一年级的同学们还没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对济南的了解甚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家乡冬天的比较,对济南的冬天一定会随作者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者,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同学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应抓住以下目标: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yuwenzhishi/shuokegao/59x61w.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