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语文知识 > 课文 > 二年级《秋天》课文原文
手机版

二年级《秋天》课文原文

来源:博文吧 阅读:1.67W 次

二年级课文《秋天》描绘了秋天里美丽的景色和到处洋溢着的丰收的喜悦。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秋天二年级课文原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秋天》课文原文

秋天

秋天到了,小草黄了,树叶也黄了。一阵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一阵阵清香。

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公路上,运粮食的汽车来回奔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能听到人们的笑声。

拓展:秋天二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秋天的特点,赏析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积累文中词语,感受秋天的美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热爱的追求。

教学准备:

1、学生找秋天,带自己找到的实物来上课。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地妈妈有四个儿女,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每个孩子的到来总会给大地妈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瞧,现在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妈妈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二课《秋天》。

2、板书课题:秋天(课件出示课题)

3、一起齐读课题,认识“秋”字,你是怎样记住“秋”字呢?(秋天到了,禾苗枯黄得能用火一点就烧起来了,所以禾+火=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然后面向全体学生指导。

3、学生反馈,教师依次板书:

第一个变化:小草黄了

第二个变化:树叶黄了

第三个变化:稻子 黄澄澄

第四个变化:棉花 洁白

第五个变化:高粱 红玛瑙

第六个变化:苹果 涨红了脸

第七个变化:石榴 咧开了嘴

第八个变化:葡萄 水灵灵

第九个变化:枣 红彤彤

第十个变化:粮食 堆成山

三、赏析美句,感悟秋情

1、看图理解比喻句。课件出示稻子图及句子: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句子比较:“黄澄澄”换成“黄色”,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黄澄澄不但写出了稻子金黄而鲜亮的样子,而且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学生朗读,感受句子的美。

课文中这种结构的词语还有哪些?

学生看书反馈。

(水灵灵、红彤彤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葡萄和枣的诱人,清香四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学生朗读,老师指导。

你还能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吗?

学生反馈。

再看课件: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说稻子像金子呢?(比喻。 把稻子比作金子。它们相似的地方是:都是黄澄澄的)

这样写不仅写出了稻子成熟后田野里丰收的的景象,而且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课文中像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把高粱比作红玛瑙。

②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把粮食堆比成小山。

你能仿写比喻句吗?

课件出示:苹果熟了,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看图理解拟人句。课件出示: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说是拟人呢?

棉花是没有嘴,没有脸的,不会笑,写棉花却用了“吐、笑”这两个描写人的动作的词语,赋予了棉花人的行为,把棉花当做人来写的,所以说这是拟人句。这样写,不仅写出了棉花丰收的景象,也从侧面表达了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这样的拟人句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高粱会点头、会说话,这是把高粱当作人来写)

②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

仿写拟人句。

课件出示:小鸟在树枝上唱歌。

花儿向我点头微笑。

3、读读这些美句,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课件汇总比喻句和拟人句让学生朗读。

小结:课文中运用了这么多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秋天的美人格化,动态化,具体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理解结构,提炼中心

1、文中写了秋天哪些地方的丰收景象呢?(板书:田野里、果园里、打谷场上、公路上)

2、课文第一段写秋天到了,小草和树叶的变化。老师板书:秋天到了。

第二段写了田野里的丰收景象。板书:田野里。

第三段写了果园里的丰收景象。板书:果园里

第四段写了其他地方的丰收景象。板书:其他地方,打谷场上,公路上。

3、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是中心句,什么是中心句呢?

课件出示: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它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有时是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又在文章的结尾。

它躲藏得这么隐秘,谁有本事把它找出来呢?找的时候,大家还要联系我们课文的题目一起去想,我们这篇课文到底写了秋天的什么呢?哪句话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呢?

学生反馈。

课件出示: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美丽的季节。(板书:丰收的季节 美丽的季节)

4、全班一起齐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因为秋天是丰收的、美丽的。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秋天已经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展示你们找到的秋天。(学生展示实物)

2、老师也找到了秋天,请大家欣赏。

六、作业

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课文赏析

以思促读,以读促思,讲练结合

《秋天》一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语言优美生动,富有童趣,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堂上我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们充分地朗读课文。以思促读,以读促思,讲练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生活体验入手,激发情感

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情感体验,说说自己喜欢秋天的理由:“秋天天高云淡,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稻穗沉甸甸,像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秋天的景色最迷人……”并且进一步问: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你会怎么形容?“丰收。”“凉爽。”“美丽。”“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秋色宜人“……”

作者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在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随后,交流初读感受,说说作者笔下秋天的特点:“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热闹非凡”“……”,也顺理成章地了解课文主要写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细致观察,以练导教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又问: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

课文写到了很多秋天的风景,秋风、秋阳、秋色、球实、秋香等,你最喜欢什么呢?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引导自读自悟。感情朗读,交流感悟,引导用“秋风来到了(什么地方),(什么)(怎么样了)”的句式来进行交流。

“秋风来到了小路旁,各种各样的野菊花盛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五彩斑斓,美不胜收。花儿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群群的小蜜蜂采蜜,蝴蝶在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秋风来到了草地上,五颜六色的野菊花盛开了,粉的似霞,红的像火,白的如雪,黄的似金……走在草地上阵阵芳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秋风来到了果园里,各种各样的水果都成熟啦!那石榴笑得咧开了嘴,红红的苹果像孩子的红润的脸蛋,一只只柿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红灯笼。”

“秋风来到了田野里……”

感情朗读,慢慢品悟

在学到“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时,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我问学生有什么不懂之处,然后从修辞手法上引导学生去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太阳更红更娇?空气更甜更好?”反复诵读,学生把握了文章要义,理解“空气的甜美”不在话下,理解“太阳更红更娇”还是有点难度。这时候,我请学生扩词,理解“娇”即“娇艳”。然后探究怎么会娇艳呢?

“秋天到了,各种果实都成熟了,稻穗、苹果、葡萄、玉米、高粱等,在秋阳的沐浴下,显得十分娇艳,惹人喜爱。”

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秋风的特点,感受人们愉快的心情,想象在秋天的田野上挥洒汗水辛勤劳动的情景。学生触摸到了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朗读起来便多了些神采,不仅语调变了,连音色也似乎更亮了。

拓展适度,随文练笔

走出文本,整体回顾,再点拨:秋天还会来到哪里呢?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小河边”。“牧场里。”“校园里。”……这样做,为随文练笔做铺垫。

这首诗歌并不深奥,语言优美,也有童趣。它采用总分总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形象的描摹手法都非常有特点,值得借鉴学习。课后即安排了一个练习:选择诗歌中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

没有继续点拨,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细致描绘,强调有问题老师非常乐意帮忙。收上草稿批阅,绝大部分描写细致,语言生动,能够表达真情实感。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yuwenzhishi/kewen/zyk35gp.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