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学习资料 > 节日常识 > 斗牛节节日常识
手机版

斗牛节节日常识

来源:博文吧 阅读:3.09W 次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斗牛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斗牛节节日常识

四月八“斗牛节”,未婚女子在农历四月初八日,相好的女友们要凑些米、油盐、菜肴到野外去“打平伙”,带着“女书”去吟唱,畅谈美丽人生。因这一天,男人都赶着牛牯到野外去斗牛,因此,女子习惯也把她们的活动叫“斗牛节”。国内有苗族斗牛节和侗族斗牛节。

一、苗族斗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牛如同她们斗牛节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

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而且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斗牛的优养进化。苗家喜爱斗牛,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还有特有的斗牛节。斗牛有几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耕作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斗打;一种是专业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种条件精选出来的,平常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选定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能手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赛。

苗家人挑选斗牛,有一定的经验。如挑选的斗牛首先要求,身体壮大结实,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此外牛头两角宽实则劲斗,两角节轮呈两窄一宽相对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圆浑凶恶,鼻孔大耐打。舌尖带黑斑点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长,尾巴下毛内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齐半圆,前薄后实便于打斗时用力;小蹄内靠善打等等。此外还讲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应的特征等等。哪个能选到一头理想的斗牛;他将感到极大的荣幸。

斗牛节到了,主人们在迎宾待客喝酒时,还特意将糯米饭把牛喂饱,斗牛上阵前有的主人还给牛喂上一、二两酒,为牛提神壮胆。中午,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及至几百头斗牛,有的斗牛身上还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两边挂满铜铃,响声叮当,有的牛鞍上还插有历届斗牛获得的奖旗。显得格外威风,主人也显得异常光彩。

苗族斗牛有几种斗法,一种是斗输赢抢名次,这种赛法不准人帮,也不劝斗,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一种是议定相斗时间比输赢或者到时间劝斗算打平。还有一种配对放斗,或胜败随便,或视其情况劝斗。斗牛时双方牛主和亲友都到斗牛场上,为其斗牛吆喝助威和准备到时劝斗;斗牛由有斗牛经验的人牵着在斗牛场内环绕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牛身对立,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两牛便相互打斗,两边主客人都在为与自家有关的牛喝彩助威,同时他们也可以从后头或侧面用手推肩顶,给牛助力。四面观众也为两边斗牛吆喝助彩,气氛热烈。如放碰牛相斗,两牛可对直相距十米八米,两边同时放手,两牛便狂奔至中,用头角猛力相撞,这种碰牛相斗极为剧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斗牛与不碰斗牛相斗,碰斗牛相跑五六米冲过去,不碰斗牛原地抵触的斗。双方牛斗得正酣可相斗已到议定的时间,需要劝斗时则双方主人交换各自带来劝斗用的粗绳,交换人员分别捆住对方牛脚,等待一声呼喊,双方同时拉退斗牛,隔离牵鼻退场。然后第二对、第三对入场竞斗。也有斗牛场上几对牛分别竞斗的,场面气氛更是热烈,其间斗牛主人的亲戚朋友还为斗牛放炮送礼。

无论到场斗牛得斗与否,是输是赢,主人都得到亲友们的礼物,鸡、鸭、绸带等礼品。获奖的斗牛:牛王、冠、亚军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则格外光彩,牛主人扛着奖旗或者将奖旗挂在斗牛的两角上,牛与主人都得到人们极大的钦佩羡慕。斗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作客饮宴的、谈情说爱的,各有所得,这种节日往往三五天才结束。

二、侗族斗牛节

侗族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场外人群呐喊助威,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

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大绳拴住两头牛的角,像拔河一样往后拉,解脱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子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南部地区每年农历二月、三月或八、九月逢“亥”那天为斗牛节。在这之前,后生们吹笙到外寨邀战。准备参战的牛王圈前,人们鸣锣吹笙放炮,生食鱼食祭祀通宵达旦。亥日的.斗牛场上人山人海;牛王营地里,旌旗环绕、戒备森严。有若古代将军布阵。

斗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斗牛词》,宣布斗牛规矩。午时许,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手舞书着牛王美称的“码牌”者在前开道,鸣锣鼓芦笙者随之;刀斧手举着金瓜斧头,寨老着古装持伞以护圣母英灵,后面的人群举着旌旗拥着牛王在炮声中入场。牛王头镶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鹤尾,几个后生牵着在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人们护着牛王绕场三圈,高呼不止。这种仪俗称“踩堂”。踩堂完毕,斗牛便正式开始了。若是一方败了,姑娘们就跑去将“败将”的旌旗夺去,接着是胜利者以威武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待约定的牛王都斗过,斗牛也就结束了。几天后姑娘们送还败者战旗,受到小伙子们盛情的款待,并陪着他们唱大歌,临别奏笙欢送,还赠赎旗彩礼。相传,古时候人们种稻插秧,不会移栽。后来有两种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起架来,将秧田踩坏,主人没法,只有从较密的田里移出一些秧来插满,后来,这块田丰收了。人们从此学会了插秧。为纪念这一农活上的大事,人们牵来两牛相斗,从此相沿成习。

北部地区多以九月初九起放牛大打三天,称为“鞍瓦”,专斗的水牛称为“圣牛”。斗牛前,东道主寨派人到邻寨送帖请战,俗称“订牛亲家”。初九凌晨,各寨圣牛在炮声中出圈,向斗牛场边的主寨出发。各家各户闻炮声牵着自己的牛尾随。主寨寨老和青年们鸣锣吹笙欢迎,并备甜酒、油茶待客,同时开圈迎客方圣牛。

辰时许,人们向牛塘方向涌去,村寨要道和牛场入口都扎拱门,挂鱼藤草,帖对联。正午时分,三声炮响宣布“鞍瓦”开始,一阵锣鼓声传来,两头圣牛先后在拱门出现。圣牛前有一后生“丢把条”开路,后边八面上绣“镇天雷”、“大雷公”等字样的大旗跟随。圣牛的眼睛被一个后生持旗横遮。头上还以草凳遮护。背置四方形篾塔。塔上帖着花草龙狮剪纸,顶置大红绣球;飘须带,牛腰围铜铃,臀部饰成六尺虎尾。那派头,俨然将帅出征。申酉时分,一声锣响,宣布当天鞍瓦结束,明天上午再战。这时,主寨的人们争着拉客回家作客。第二天和第三天,斗牛又继续进行。直到第四天早上,客人执意要走,主寨才放起铁炮欢送。

北部地区关于斗牛的来历,传说有一个爱牛的老人到外地去买得一条保家牛,于九月九日这天,牵到半路,突然脱手现一犀牛斗得难解难分。爱牛的老人在众人的帮助下,用绳子将两头牛脚拴住。杀了犀牛,救了保家牛。自保家牛到了寨上,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为了庆祝这个胜利,每年九月九日,人们便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xuexiziliao/jierichangshi/nv7rvz.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