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学习资料 > 家庭教育 > 浅谈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手机版

浅谈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来源:博文吧 阅读:2.48W 次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浅谈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希望有所帮助!

浅谈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在成长中一般要接受来自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各有特点,以不同方式、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决定孩子命运的“教育与环境”,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构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三者在时空上能否互相衔接,方向上是否一致,作用上是否互补,对教育效果影响极大。在三者中,家庭教育是基础的一环,对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质量取决于父母的素质,这是由家庭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父母在其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

一、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父母既是校长又是教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政府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而且分工很细。而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元的一种教育。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在这个教育单元中,教育对象一般只有一个——家中独一无二的孩子;教师通常只有两人——孩子的父亲和母亲,而且别无校长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即使孩子生活在一个老少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家庭中的其他成人也是他的老师,父母仍是主要责任人。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学校教育有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有明确的立法和监督机构;而家庭教育极其分散,几乎涉及每一个家庭,不便管理,有史以来就是“教育管理上的难点”,甚至可以称之为“死角”。虽然,我们国家已把“优生、优育、优教”作为基本国策,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呼吁的力度越来越大,人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但对家庭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仍相当薄弱,家庭教育仍处于无主管部门、无较好模式、无成套教材的“自然状态”。

生活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材。父母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又是实施者,教育时机要靠自己去捕捉,教育内容要靠自己去选择,教育途径要靠自己去寻找,没人检查、考核、督促,一切全凭自己去安排、去掌握。这一方面造成了它随意性强、盲目性大的弱点,另一方面又给了它极大的自由空间,具有针对性强、随机性强的优点。家长善不善于抓住时机、善不善于选择内容、善不善于寻找途径,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人生在世没有什么不需要学习就能做好的事情,何况教育、培养人,本来就是一件最复杂的事情。每个做父母的人,本应当经过严格的训练、认真的学习,可现在相当多的家长对自己的教育责任缺乏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做父母也需要学习。而且,即使有人想学,也极少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就是大城市,也还缺少对已经做父母或准备做父母的人提供必要培训的专门机构。即使有人举办这类培训活动,其规模、次数也还非常有限。人们只能以自己的父母为师,模仿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所以,大多数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非常盲目、极为随意,完全没有计划,教育行为极不规范,教育目标极不清晰,教育任务极不明确,甚至是糊里糊涂把孩子带大了。而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尽管每天每时都在家庭中向父母学习,也极少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更不懂得这种家庭教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有多大。

家庭教育也有学校教育不能相比的优势:教育对象单一,便于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广泛,可以从生活中随机捕捉;教育形式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等。可是,只有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并善于学习,较好克服了教育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使这些优势显现出来。

二、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父母要首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宗旨都是育人,但各自的任务和手段却大不相同。学校教育是教师通过“教书”即向学生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来“育人”的;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言传身带”来教孩子“学会做人”。

教孩子“学会做人”包括: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道德和法纪观念;养成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赋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行为自控能力、学习自立能力、抵制不良诱惑和干扰能力、身心自我保护和调理能力;教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处理好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

孩子在成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用前人留下的丰富知识武装自己。家长在教孩子“学会做人”的同时,还要教孩子“学会学习”。因为只有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做人”。教孩子“学会学习”包括: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学会克服学习困难,等等。不要以为这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孩子上学以后,学习成绩好坏与家长如何配合、督促、辅导关系极大。

其实,即使孩子没到上学年龄或根本没有入学机会,家庭教育的两大任务——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就客观地摆在了父母的面前,不管父母认识不认识、自觉不自觉,都在去完成它;只是家长的素质不同,完成的质量不同罢了。把育人的责任都推给老师,孩子出了问题一味埋怨学校、埋怨老师是不实际的。

家庭教育基本形式不是授课,而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言传身带。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渐进的、持久的,又潜移默化、不易被人察觉、常常能渗入人的'灵魂。所以,父母要比任何教师都更注意为人师表,更注意谨言慎行,更注意言行一致,更注意只能把最好的东西展示给孩子,而不能把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把自己内心不健康的东西都无保留地展示给孩子。因为,孩子往往不能批判地认识父母身上的这些东西,不知道对于这些缺点、不足或阴暗的东西是不能学的。如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东西,就会影响他们学习进步、影响他们成人成材。

再有,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教育,特别是孩子们喜爱的以影视、网络为传媒的社会教育。但社会教育的对像并不仅限于少年儿童,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孩子,特别是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消极内容还会污染孩子们的灵魂。还有,社会教育在时间安排上,也常常与孩子的生活规律有矛盾。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指导他们正确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可孩子接触大众传媒的机会多在校外,这使父母与老师相比,指导的责任要大得多。这就要求父母,从孩子接触社会或传媒开始,就要担负起“把关”和“导向”责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如果父母未能清楚认识这一点,有效地把好这一关,也会使家庭教育面临失败的危险。

三、家庭教育是全程教育,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负有责任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开始的时间早,又是贯穿孩子成长全过程的教育。孩子的智力需要在对外界的认识中得到发展,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从妈妈的怀抱里开始的。不管当父母的是否意识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启蒙教育都会从孩子第一次哺乳就开始了。现在有些年轻父母非常重视胎教,这就又把启蒙时间提前了好几个月。孩子入学后(从孩子上幼儿园算起),家庭教育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因为,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学到的东西,都需要通过家长辅导、督促、检查来巩固效果;孩子在学校遇到的或发生的问题,需要家长配合老师予以解决;孩子对知识的需求常常会超出学校所能给予的范围,也需要家长提供帮助和指导。总之,教孩子“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两大课题,会更紧迫地摆在家长面前。

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是有明显阶段性的,小学、初中、高中往往会在不同学校学习。学校只对在校学习的孩子负责,教师只对任课班级的孩子负责。不管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有无欠账,只要老师不再任课,责任就交了出去;孩子最终能否成人成才,就与学校、与老师没了关系。而家长不同,要到孩子长大成人、独立走向社会,才可以把这份责任放下;如果孩子没有成人成材,父母还要悔恨终生。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孩子培育上有误,就要“前面欠账后面还”,否则“小账不还汇总账”,最终苦果还是自己尝。

家庭教育的全程性还提出两个问题要求家长解决好。

一是,家庭教育以生活为课堂,以生活为教材,可以给孩子的东西很多,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可是,在孩子入上幼儿园之前,这种启蒙教育一般又是相当封闭的。在长达二、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孩子每天的生活空间都局限于家里的几个房间,就是被带到室外,活动范围也极为有限,能接触到的人也主要是父母和代他们照顾自己一两个人。这就带来了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形式上的单一性、内容上的局限性。可0—6岁是孩子各种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品德和个性形成的萌芽期,启蒙教育质量高低,对他们的习惯与个性养成、生活和学习能力开发都影响极大。这就要求家长充分认识并解决好这一矛盾。只有家长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孩子的启蒙上采取得力措施,才能打破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形式上的单一性和教育内容的局限性,为孩子入学后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使家庭教育又有了阶段性特征,即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家庭教育会面临不同课题,教育内容、要求和方式要随之不断调整。特别是孩子入学以后,这种阶段特征又与学校教育的阶段划分有了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家长在安排教育内容时,不仅重视家庭教育的全程性,还要充分注意家庭教育也有阶段性的特征,太超前,拔苗助长不行;滞后了,贻误了时机也不行;各阶段之间缺少衔接更不行,尤其要注意抓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两个过渡。父母在这些环节的任何失误,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一点都大意不得。

四、家庭教育是一种“亲情”教育,父母稍微不慎就会误入歧途

由于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元的教育,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有着骨血相联的关系,这使“父子”、“母子”、“祖孙”间的“亲情”成了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教育有方,浓浓的亲情会增强教育效果;父母的教育有误或亲情受到损伤,会严重影响家庭教育质量,障碍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父母和子女的血亲关系,决定了在家庭这所学校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于对方都没有选择余地。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也就不能选择“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因为孩子在未成年之前,需要依赖父母才能生活,通常决定了他无法选择、也没有能力改变父母对他们命运的安排,也就决定了他对父母意志、要求的“服从性”,决定了在一定意义上父母是他命运的“主宰”。一般来说,孩子越小依赖性越强,也就越无力与父母对抗,父母对他命运的主宰作用也就越强。

父母与孩子的这种关系,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很难体现,而父母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特别突出。一些父母看上去很重视孩子的培养,在孩子学前不惜花多少钱、搭多少功夫送他去各种特长班学这、学那;在孩子入学后生怕他功课跟不上,晚上或周六、周日,为他找各种补习班补课;或是要求孩子中考必须考上某某学校,高考必须如何如何,其实都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兴趣、想法强加给孩子。这种“强加”如果与孩子自己的兴趣、意愿不同,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满,造成孩子内心反抗情绪不断积聚,并会在适当时候表现出来。这些孩子在3岁、7岁、11岁、14岁几个心理逆反期,特别容易让父母感到“孩子突然不听话了”,很不理解又束手无策。

过去,我国一直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子女要尊敬、孝顺父母,其中包括绝对服从父母对自己命运的安排。这的确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可是今天,很多人把其中好的东西也给抛弃了。在一些家庭中,孩子被大人宠坏了,父母管不了孩子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又使家庭教育出现了另一种危机,父母的教育权威几近丧失。当然,除了对孩子过于溺爱以外,造成父母教育权威丧失的原因还很多。比如,父母自身素质偏低,言行又不谨慎,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从不读书、不看报,整天喝酒(或逛街)、打麻将;在教育孩子上夫妻意见不一,或与家中的老人意见不一,有的主张严格要求,有的专门护短;家长一味强调工作忙,很少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夫妻感情不和,经常吵架,甚至闹到离婚的地步,完全忽略了孩子需要父母两个方面的关爱;为人父母却过于自私,只图自己轻松、愉快,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他人后极少过问,等等,都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五、家庭教育还具有“双向性”特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向孩子学习

在学校教学中,也提倡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即学生要好好学习,认真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老师也要在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欢迎学生对所教学内容、方法提出质疑并善于从中得到启发,以促进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是,由于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师生的学识总存有较大差异,即老师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且在教学中有学科上的分工与丰富经验,学生对于所开课程总是初学者,所以通常情况下,这种互动作用相当有限。

而家庭教育中,“师”“生”的互动作用要比学校大得多,还会随孩子的成长不断逆转。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永久;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全程中都担负教育责任,使“师”“生”关系会一直延续至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教学是非专业的,由于事业与生活上的需要,父母的精力和时间又不可能都用在学习上,因而其教育能力与水平总要受着原有文化层次与能力的制约。而孩子正在成长期,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学与读书,一般衣食无忧,尽可以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时代的进步总会赋予他们比父母优越得多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学到最新科学知识。这样,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的学识就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赶上或超过父母,于是按着“能者为师”的原则,在这些方面就改变了他们与父母的“师”“生”关系——不管父母意识不意识、愿意不愿意,他们在一些方面都不能再为人师,而必须要向孩子学习了。

如果父母能认识到这庭教育的这一特点,明白发生这种现象很正常、是好事,能主动摆正与孩子的关系,并积极推动“师生互动”,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会带来新的促进;反之,仍然“老子独尊”,不能让孩子畅所欲言,就会与孩子间产生甚至激化矛盾,不仅压制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双向性”特征,对家长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家长要终生学习,以缩小与孩子之间的“代沟”,还要在家庭中有民主作风,有向子女学习的勇气。

总之,家庭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有着无人可以替代的作用。家长思想、文化、道德和教育能力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千差万别。然而,人生没有“返程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可逆的过程。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也非常宝贵,如果在他该学会某些东西的时候,父母没能教给他、教会他,那他的时间也就荒废了,损失很难挽回。所以,家庭教育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只有一次机会,只能一次成功,没有失败了重来的余地。每一位父母,要想让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顺利实现,就要深刻认识家庭教育的性质、特点,深刻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并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xuexiziliao/jiatingjiaoyu/163wv4.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