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文学名著 > 文学体裁 > 寓言 > 智慧寓言故事(15篇)
手机版

智慧寓言故事(15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7.94K 次

智慧寓言故事1

凡聪明人都是尊重常识、顺应规律的;世间一切的蠢事,往往都是漠视规律的结果。

智慧寓言故事(15篇)

看公路上跑的自行车,两个轮儿,为什么可以骑着不倒?汽车,四个轮儿,为什么有时会翻车?个中的原因不外乎:一个是保持了力的平衡;一个是失去了力的平衡。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保持平衡,车就能按我们的意愿奔跑、前进;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失事,甚至出大事。平衡,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

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保持了这种平衡的结果。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可以说,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有一个说法,讲人的一生吃进去的食物总量约60吨,如果吃得太好、太多、太快了,把一生的食物提前吃完,生命也就提前终结了。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其提供的视角值得深思。现实中,我们常见一些人喜欢赶场子、下馆子,喜欢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天天满嘴流油,结果呢,吃出了高血压、糖尿病……吃得一身病。现代都市人,营养不良的不多,病大多都是吃出来的。看来,吃也得讲究“摄入与需要”的平衡。吃得太好是幸福,也会有痛苦。

时下,一些干部抱怨“为官不易”。确实,以“八项规定”为开端,从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到治理车轮上的腐败,再到打击会所里的歪风,中央连续出台多个禁令,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作风管束越来越严,似乎一不留神就会“跌倒”。但仔细去想,这些禁令和要求,不正是以落细落小的严格管束,保领导干部为官用权的长久平安?如履薄冰、当官不易,方能稳健守正、不易跌倒。分析一些人“跌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失去平衡。他们不懂“吃苦与幸福”的平衡,不懂“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不懂“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不择手段谋取“幸福”,不该拿的拿、不该要的要、不该吃的吃……不劳而获是有违平衡规律的,违背规律当然会受到惩罚,就会“甜尽苦来”,悔不当初。

这个世界上,过得好的人都活在平衡的哲学里。凡聪明人都是尊重常识、顺应规律的;世间一切的蠢事,往往都是漠视规律的结果。过去雾霾天多少年也难见一次,现在雾霾天渐渐增多。这是人们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过多地消耗燃油、煤炭,盲目发展高能耗产业等所致。人们过分地“修地球”,围河造田、滥砍滥伐,结果引发一些灾害。实际上这都是我们打破了某种平衡后,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平衡规律不能违,保持平衡的状态,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必须谨记的真理。

智慧寓言故事2

狐狸的小聪明与大智慧

狐狸骗了乌鸦一块肉,被大象看到了,狐狸得意洋洋,对大象说:“瞧见了没?我聪明不?”

“我都瞧见啦,你很聪明。”

“要不要我教你几招呀?看你漫山遍野找野果子吃,也太辛苦啦!”

“那倒不必,”大象说,“我有自己的生存原则。”

过几天,狐狸又演了场“狐假虎威”的把戏,把虎大王和百兽都欺骗了,这事又被大象看见了。

“你又看到了!”狐狸不满地说,“不过也好,你可以证明我的确很聪明。”

“是的,我可以证明,你的确很聪明。”

后来,狐狸去偷鸡,被人捉住,关进铁笼,这事大象也看到了。

“让你看笑话了!”狐狸沮丧地说,“现在你还承认我聪明吗?”

“我还承认你聪明。不过,你只有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

“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诚实本分,不奸不滑,表面看起来与聪明无关,其实蕴藏着生活的大智慧;靠耍小聪明坑蒙拐骗,可能得逞于一时,但迟早要吃亏的!”

智慧寓言故事3

曾读这样的一篇寓言,令我感慨万千,其内容如下:

济水南岸有一位商人,一次渡河时,不幸跌进水中,人喊救命。有个打鱼的人划船去搭救他,还未到达,商人就许诺以一百斤金子相报。当打鱼人把他救上岸时,商人却给了十斤金子。打鱼人向他评理,却遭到商人怒斥:“你只是个打鱼的,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现在一下子就得到十斤金子,还感到不满足吗?”打鱼人没再说什么就走了。后来有一天,商人又不幸掉进水中,恰好打鱼人又在现场。在场围观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搭救,他回答:“这就是那个答应给金子而不兑现的人。”说完就站在那里观看,于是商人沉没了。

这个寓言故事,似乎给了我们一个道理。因为商人的不守信诺,使到自己再遇险时得不到救助,告诫我们在人际交往时一定要诚信。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故事的结局,都是商人一手造成的,无可非议。但是想深透一点,似乎又有另类的意见

商人被救上岸后,对打鱼的人说的那番话也全非无理取闹。打鱼人,以打鱼为生,每天的捕鱼量由老天爷决定,多少也不定。但一次见义勇为,便得到十斤金子,这可说是笔飞来横财啊!他将商人救上岸后,因为所得的,与商人的话不符,便觉得不公平。因此,商人第二次掉进水中时,他就因为得不到那另外九十斤金子,而不管商人的生与死。商人掉进水中,第一次打鱼人救他,是怀着一颗慈悲的心、一颗救人的心;第二次不救他,是怀着一颗贪婪的心、一颗埋怨的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打鱼人仍有一颗慈悲之心,我想,当他再见到商人掉进水中时,一定不加思索前去营救。但是,正因为人性本质的贪婪,造成了这样的结局。那么,我们还能认为结局是商人一手造成的吗?

另外,我们不要忽视了在场围观的人的存在,想深一点,他们也是造成这结果的无凶之一啊!见到有人在水中挣扎,竟然不闻不问,难道他们是冷血的吗?当然我不排除有人真的不会游泳,有心也无力!但众人都不会游泳,未免也太巧合了吧!那也只能怪商人命中注定有此一劫了。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它虽然是一个寓言,但它却活生生的,赤祼裸的反映了现今的社会,这是一个用金钱堆成的世界。毫无疑问地,金钱牵着人类的鼻子走,指挥着人类。这也是一个冷漠的世界,难道不是吗?偶见街中发生交通事故,围观者众多,七嘴八舌,却只有那么一两名好人主动报警求助,控制交通。难道真是事不关已,已不劳心吗?

我是一名现代人,但我却在数现代人的不是,似乎很愚蠢!当我读了这篇寓言后,内心的情感似乎压抑不住我要写下来,将心中的话说出来!但我始终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有点无奈。最后,话是说完了,但自己不知为了什么而说,是一时感触吗?也许吧。

智慧寓言故事4

01 屠龙之技——做事脱离现实一场空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解析: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02 随珠弹雀——考虑不周,得不偿失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解析: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考虑成本,一定要考虑代价。否则就算做成一件事

03 鹏程万里——坚持梦想不怕冷嘲热讽

远古有一种鸟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解析: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就像鸟雀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一样。

 04 望洋兴叹——人切忌自满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解析: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05 鲁侯养鸟——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06 触蛮之战 ——争来争去,蜗角之利

戴晋人对梁惠王说:“您知道有一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梁惠王回答:“知道。”晋人又说:“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

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

惠王说:“呀!这都是您瞎编的吧!”晋人说:“请允许我来为您证明。您的想象在无广阔的宇宙中有边界吗?”惠王说:“没有。”晋人说:“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驰聘,而一回到现实中,您能够到达的地方却只限于四海九洲之内。拿现实的有限与想象的无穷相比,岂不是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吗?”惠王说:“你说的对。”

晋人说:“在我们所能够到达的领域里有一个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才有梁国,有梁国才有梁王。梁王与蛮氏,有什么不同吗?”惠王想了想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同。”魏晋人走了以后,梁惠王情绪低落,好像丢失了什么。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我们在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

 07 呆若木鸡——深藏不露,动静以时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周宣王高兴极了,立即带着这只鸡去斗鸡了。

解析:庄子认为,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是藏而不露的,他们的表现也许是愚钝,笨拙和胆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冷静、沉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阐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即“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

08 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解析: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智慧寓言故事5

魏王决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得很荒唐,于是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只是在心里着急。

一天,有个叫许绾(wan)的人背着筐,拿着铁鍬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见到这个前来帮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说:“你有什么高见?快讲来我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很不理解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许绾说:“请大王听我分析。我听说天地间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8000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去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许绾劝说魏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过是毫无客观基础的盲目蛮干,它当然不可能实现。

智慧寓言故事6

在一个果实飘香的秋季,一只老狐狸无意间经过一个被围墙围住的葡萄园。

它有一只非常敏锐的鼻子和一个出奇聪明的脑袋。凭着多年的经验,它闻出了这个园子里的葡萄很特别,是自己从未吃过的极品。

这只老狐狸曾吃过无数种好葡萄,它甚至曾向自己的同伴吹嘘过:“这世上还不曾有我没吃过的葡萄呢!”面对着这一园自己没有品尝过的葡萄,它的食欲和好胜心,都被挑逗起来了。它暗自对自己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就像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一样,是最没有出息的。”

于是,它发誓一定要吃到这里的葡萄,否则决不离开。可当它在四周转悠了二圈之后才发现:这个葡萄园的围墙太高,它根本跳不上去。又经过一番用心的搜寻,它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进入葡萄园的小洞。可是,这个洞口实在太小,它根本无法顺利通过。思索了片刻,它做出了一个决定:绝食减肥。

经过三天绝食,这只老狐狸真的瘦了下来,它可以从那个小洞进入葡萄园了。如它所料,这个葡萄园里的葡萄是迄今为止它所吃过的最好的一种。于是,它放开肚子,在园子里整整吃了三天。之后,它准备赶紧离开。耽搁久了,恐有危险。

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连日来吃了太多葡萄,它又胖了,无法再从那个小洞出去。无奈,它只好再次绝食,这次比上次花的时间还多了一天。利用这种方法,它的身体终于变得和刚进来时一样瘦小,于是,它再次从那个小洞里钻了出去。

回家后,它把这次吃葡萄的经历告诉了另外两只同样阅历丰富的老狐狸,并问它们:“这事儿做得值不值?”其中一只老狐狸说:“你胖了多步就瘦了多少,等于什么都没吃,还在冒着性命之忧,当然不值。”另一只老狐狸则说:“虽然你担了不少风险,但你吃到了自己从未吃过的葡萄,当然值得。”

老狐狸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对人生的一种思索:当一个人的人生立足于占有时,他注定会在占有欲未曾满足的痛苦与占有欲已获满足后的无聊之两极中徘徊;当一个人的人生立足于建设时,他必将会在未达目标时的追求与到达目标的体味中潇洒。

前一种,无疑是一个两难的悲剧;后一种,则笃定是一种幸福的人生。

智慧寓言故事7

从前有一只乌龟,想要独占全世界的智慧,做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它想让所有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得不向它请教。

于是,它开始长途跋涉。到世界各地搜集智慧。凡是搜集到的智慧,它都装在一个葫芦里,然后,用一卷树叶把葫芦口紧紧地塞住。

有一天,它觉得已经搜集完了所有的智慧,但是又害怕被别人窃取,便决定把这个葫芦藏到一棵谁也爬不到的高树上。

于是,它在葫芦颈上系上一根绳子,然后将这根绳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这样一来葫芦就垂在它的肚子前面。它努力地往树上爬,却怎么也爬不上去——葫芦总是妨碍着它,几经努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这时候,它听见背后有笑声。回头一看,发现兔子正瞧着它。

“朋友,”兔子说,“你想爬到树顶上去,为什么不尝试把葫芦挂在背后面呢?”

乌龟拍了拍脑袋:“为什么我想不到呢,我以前的智慧都到哪儿去了?”

故事启迪: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乌龟为了那可怜的虚荣心,充满了自私的想法,本以为能搜集到全世界的智慧,自己就会成为最聪明的人,却不知道智慧是需要应用与实践的,因为不懂得分享和相互学习,这些所谓的智慧反而会成为影响前进的障碍;学习学习,学了就要习,要在行动和不断的实践当中去验证和感悟,要打开心扉,与伙伴同事们一起共同进步,虚心请教,千万不要以为别人都是傻子,高调做事,低调做人,那样才能让你真正获得智慧,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

智慧寓言故事8

本领不分大小

公孙龙是个有学问的人,他手下有不少弟子,个个都身怀技艺,各有一套本领。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曾对他的弟子们说:“我喜欢有学识、有本领的人,没有本领的人,我是不愿和他在一起的。”

有个人听说了公孙龙,便前来求见,要求公孙龙收他做弟子。公孙龙见那人相貌平平,粗布衣帽,便问:“我不结交没有本领的人,不知你有什么本领。”

那人说:“大的本事我没有,只是我有一副好嗓门,我能喊出很大的声音,使离得很远的人也能听到。一般没有人能像我一样。”

公孙龙回头问他的弟子们:“你们中间有没有喊声很大的人?”

弟子们争相回答说:“我们都能喊大声。”说着还用眼斜瞟着那个前来求见的人,显出一种不屑的眼神。

那人说:“我喊出的大声,非常人可比。”

公孙龙很有兴趣地说:“那你们比试比试。”

于是弟子们推选了他们之中声音最大的一个做代表,与那人一起走到五百步开外的一座小丘背后,向公孙龙这边喊话。结果,除了那个人的声音外并不见弟子的半点声响。于是公孙龙把那人收留下来。可是,弟子们依然不免暗暗发笑,喊声大又算什么本领,喊声大派得上什么用场呢?老师是斯文人,难道要找个一天到晚替自己吵架、吼叫的人么?弟子们都不以为然。

过了不久,公孙龙到燕国去见燕王,他带着弟子们上路了。走了一段,不料碰到一条很宽的大河。可是河的这一边见不到船,远远望那河对岸,却停着一只小船,艄公蹲在船尾正无事可干。

公孙龙马上吩咐那个刚收留的大嗓门弟子去喊船。那弟子双手合成喇叭状,放开嗓子大喊一声:“喂……要船啦……”喊声亮如洪钟,直达对岸,那对岸船上的艄公站起身来,喊声的余音还在河两岸回响,以致慢慢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对岸那只船很快摇了过来,公孙龙一行人上了船,原先那些不以为然的弟子深深佩服老师及那位新来的朋友。

看起来,只要是本领,它总有用处,我们不应该排斥或看不起小本领,在关键时刻,小本领也能派上大用场。

智慧寓言故事9

晋文公登上国君的宝座后不久,就下令征伐曹国。晋军的铁蹄即将踏上曹国的土地时,晋文公重耳下了一道特别的命令:“任何人不许进入僖负羁的家里,也不许伤害他的族人,违令者斩。”

小小的曹国显然不堪一击,曹共公很快成了阶下囚,皇宫也被洗劫一空,唯独大臣僖负羁家因为晋文公有令在先而得到了保全,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晋文公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当年作为公子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走国外,身边只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几个人跟随。他们先逃到狄人那里,然后奔卫、齐,后又来到曹国,曹国的国君曹共公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他早就听说重耳长得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肋骨一根挨着一根排得很紧密,从外面看是一整块。这激发起了他的偷窥欲,为此他特意做了安排,趁重耳洗澡的时候,躲在屏风后面偷偷观看。自己看看也就罢了,他还觉得不过瘾,又让群臣都来偷看,就像观赏一只奇异的动物。君臣们看过之后,都非常开心。而重耳在得知此事后,觉得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气愤难当。

曹共公想观看重耳的骈肋时,大夫僖负羁就曾劝谏说:“晋公子很贤能,又与您同姓,穷困潦倒之时来投奔,为什么不以礼待之呢?”曹共公不听。僖负羁很郁闷,回家把国君偷看重耳洗澡的事跟夫人说了,夫人郑重地说:“我看晋公子重耳的随从,个个都是将相之材,重耳在他们的辅佐下,日后一定能重返晋国,登上王位。重耳成为晋君之后,也一定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僖负羁也觉得曹共公这样无礼地对待重耳太过分,于是就悄悄给他送去一盒点心,里面还藏着一块玉璧,以示友好。重耳接到这小小的礼物,很感意外,也让他愤怒的心稍稍得到一些安慰。他留下了点心,把玉璧归还了回去。

正是这一盒点心救了僖负羁全家人的命。这一点小小的礼物虽然微不足道,但当它出现在一个人最感寒冷的时刻,它所释放的善意,会像火一样让冰冷的心融化。

智慧寓言故事10

森林边,山脚下,一个勤快的农民在起早摸黑地耕地,因为耕种季节即将过去,他得抓紧时间,所以从清早到晌午都没歇息,直到肚子饿得十分难受时,他才把牛轭卸下来,让牛自己去吃草,然后回家去吃饭。

附近山上,有只老虎一直在看着农民使唤牛耕田,它觉得很奇怪,牛这样的庞然大物,又有翘起的双角,为什么心甘情愿被人用绳子穿着鼻子干活?人到底有什么神通? 老虎从山上走到牛的跟前。牛见老虎,以为是来伤害自己,摆出一副决斗的架势。老虎却说,“伙计,我是好意来的,不用害怕,我来找您是怀着友好之心,没有敌对之意的。”

牛听老虎这样说,就问:“你有什么事?或者您需要什么?”

老虎说:“我太想不通了,您为什么甘愿被个子比您小的人用绳子穿着鼻子,干着如此繁重的活儿?您为什么不敢伤害人?你的个子毕竟比人大好几倍,而且您有角呀!”

牛听了摇摇头,对老虎说:“啊,我的老伙计,要伤害人,怎么可能呢?”停了片刻,牛又接着说:“虽然人的个子比我小,但他有智慧,他比我聪明,有本事,我只能认输,为他工作。”

听了牛的陈述,老虎觉得怪极了,人的智慧到底是怎样的?它很想知道了,因此问牛:“我太想知道了,那个智慧到底是什么?”牛笑着说:“你想知道,就去问问农民看吧,晤,他正好来了。”虎听了赶紧往回走,藏在森林中,只等农民走过来。

农民吃完饭,觉得精神焕发。他腰挂大刀,口里嚼着野茶叶,吸着旱烟,大踏步地往地里走来。

老虎见农民走近了,突然从森林里蹦出来,拦住农民,农民大吃一惊,立即从腰间拔出刀,准备搏斗。

老虎见状,说:“先生,您不用害怕,把刀收起来吧。我是不会伤害您的。我到这里,只是想知道您的智慧到底是怎样的。”

农民听老虎这么说,立即心生一计:“啊,亲爱的,我忘了把智慧带来,将它搁在家里了。”

老虎急着想看,赶快说:“您既然把智慧忘在家里,就劳驾您回去拿来给我看,行吗?”农民摇摇头说:“我不能回去,我回去了,你会把我的牛吃掉的。”老虎想看智慧的心切,恳求农民说:“您要不放心,就用绳子将我绑起来,等您回来,再解开也行。”

农民同意了,用牛绳把老虎扎扎实实地捆绑起来,拴在大树上。接着,拔出大刀,砍来两根木棍,用木棍敲打老虎,并且说:“愚蠢的老虎,好生记住,这就是你想看的智慧!”

智慧寓言故事11

宋玉进谗

古时候,楚王手下有个叫作宋玉的大臣。宋玉相貌英俊,穿戴华丽,风流倜傥(ti tang),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得妇女们的倾慕。楚王欣赏他的才华,也很宠幸他,给他自由出入后宫的特权,以便宋玉能写出可供宠妃演唱的歌词来。

但是宋玉这个人的品质实在不怎么样,他十分好色,仗着楚王的信赖,常到后宫中和楚王的妃子们接近。日久生情,竟跟妃子们私通起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一长,就有些风声走漏出去,影响很不好。

楚国大夫登徒子是个刚直不阿的大臣,他也听到了一些不好的传闻,就去跟楚王进谏说道:“大王,宋玉这个人长得很好看,又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很能讨妇女们的喜欢。他又非常好色,不是个能洁身自好的人,您让他这样肆无忌惮地进出后宫,恐怕不太方便,要是万一惹出什么事来,岂不有损王室的威严?还是不要再让他接近妃子们了吧!”楚王听了,不禁有些心动。

不知怎么的,这件事却传到了宋玉的耳朵里。他勃然大怒,气急败坏地跑到楚王那里去,先替自己辩解了一番,说自己实在冤枉,因为才学高又得到楚王的恩宠,所以遭到别人的嫉妒和陷害。接着他便开始说登徒子的坏话,声色俱厉地告诉楚王:“其实真正好色的人,正是登徒子本人啊!”

楚王很吃惊,问道:“你这样说登徒子,有什么真凭实据吗?”

宋玉得意地说开了:“证据确凿!登徒子的老婆是一个非常难看的丑女人,她有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嘴是三瓣的,牙齿稀疏,弯腰驼背,走起路来是个罗圈腿,东倒西歪。她全身还长满了疥疮。就是这样一个丑到极点的女人,登徒子还十分喜欢她,跟她连生了5个儿子,这不正说明他好色到了严重程度了吗?”

可怜登徒子连和他的丑妻感情好这件事都被宋玉用作攻击他好色的根据,可见只要想说一个人的坏话,是不愁找不到理由的。

智慧寓言故事12

很久以前,上帝到人间巡游。他要看看他创造的人生活得怎样。

走进村子,上帝听到了哭声,是一个孩子在哭,那哭声又响亮又倔强,不依不饶的,上帝急急找上门去。

啊,他看见一个孩子满地打滚地在哭闹着。孩子的母亲说:“唉,这孩子,就知道玩儿,一天到晚就哭,闹着要东西玩哪!”

上帝笑了,对妇人说:“不用担心,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玩才会变得聪明可爱,才会有快乐人生,你就让孩子好好儿去玩吧。”“可我,”妇人说,“拿什么东西去给孩子玩呢?”

啊,上帝怔住了。是呀,他既然赋予孩子好玩的天性,怎么竟忘了给他们配制玩具呢?

万能的上帝此时竟也举足无措了。于是他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说道:“孩子,你就吮我的手指玩吧。”

孩子真的攥住上帝的手指吮吸起来。他吮得津津有味,不肯释手。奇迹发生了:小家伙吮着上帝的手指时,他的脑子里顿时就生出了种种奇思妙想,五彩缤纷的,心里竟也呼呼地窜出了一对小翅膀儿,忽闪忽闪的,就像要飞翔起来呢。

“好,好,这样很好,这样很好呀!”上帝开心得哈哈大笑,说道:“我的孩子,你的心已经放飞了,从今以后,天高任你飞,你就用我的手指赋予你的灵性,去创造自己最美最好的生活吧!”

上帝的手指就这样成了孩子最早也最神奇的玩具。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此一出生就都喜爱吮吸妈妈的手指头,他们也从此在玩这种游戏中变得愈来愈聪明了。

许多年过去,上帝又来人间巡游。这一次,他是特意来看看那个吮吸了他手指的孩子。那孩子早已去世,他的后代儿孙又变得怎样?

夜已降临,上帝踏着月色夜行。他的心情很好,他相信那些放飞了智慧之心的传人,一定会成为万物之灵中的真正的人。

突然,他的耳边响起了一片呐喊声。这喊声,凶蛮,嘶哑,夹杂着争执、叫骂和厮打声,如同虎狼扑羊,响彻夜空。上帝大吃一惊,急忙循声奔上门去。

啊,他看见无数的人,男的女的,一堆堆,一簇簇,围拥在灯光下,个个目露馋光,心藏杀机,那疯狂火爆的场面,勾魂夺魄的气焰让上帝感到一阵阵眩晕。

原来他们是在玩!

一种不祥之兆涌上心头,上帝眉头紧皱,让自己幻出了无数个化身,急匆匆赶赴各地去察看了。

果然,一切的考察都证实了上帝的预感:人类好玩的天性已经失去控制,无限暴涨,而且无法抑止了。他们从玩泥巴玩泥俑,到玩牌九玩麻将,从玩算命测字、玩神仙菩萨,到玩鬼玩神玩命玩世,假、空、骗、权术、金融、房地产、文物以及妇孺孩童等等,无所不可玩,无所不敢玩,甚至胆敢把万众生命和社稷江山也都揽进怀里当泥巴玩起来了……

“唉,唉,罪人!罪人啊!”惊恐不安的上帝喃喃自语着,后悔当初真不该把那创造之手伸给孩子去吮吸,那智慧的大拇指赋予了人类以无穷的创造力,也引发了人性贪婪的无边的欲火啊!

终于,上帝狠心地举起手来,从头上拔下一根白发,做成了一个闪光的小套子,向着苍茫大地远远地抛了出去。

这个小套子就成了后来传说的那个极其可怕的索命绞索。世界上无论是哪一个人,只要他忘乎所以,只要他玩得昏了头,他就一定会被这个套子套住,死神也就一定紧跟着索命来了。

智慧寓言故事13

有两个蠢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智慧,对那些有智慧的人又总是不服气。

这一天,这两个人碰到一起了。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哎,我说老兄,我们同那些公卿大夫一样,都是人,都禀承了天、地、人三才的赐予,为什么他们就该有智慧,而我们就没有呢?”

另一个人说:“我发现了一个诀窍,那些公卿大夫,他们天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们呢,每天尽吃些糙米粗糠,所以我们就缺少智慧呀!”

听他这么一说,第一个人高兴起来,他说:“照你说的,我们也吃肉看看。正好我把米卖了得了几千钱,我们把钱拿去买肉来天天吃,不就也可以有智慧了吗?”

于是这两个人回家吃了半个月的肉,几乎把可以吃一年的粮食全换成肉吃了。

这次,这两个人又碰到一起了。一见面,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老兄,自从吃肉以后,我忽然感觉我心窍都开了,心志清醒,头脑聪明开通,想什么问题都清楚明白,看什么事情都有智慧。”

另一个人说,“老弟说的对极了,我吃了肉以后,明白了许多道理。比方说,我原来总想不通,为什么人的脚板要向前伸出而不往后伸出呢?现在我才懂了,人的脚板向前伸出,走起路来甚是方便;如果往后伸出,走在路上,岂不要被跟上来的人踩着吗?”

第一个人听后满口称是,他说:“老兄高见,谁说不是这样呢?我也发现了一个深奥的学问。你看,人的鼻孔向下长而不向上长,这里就有学问。向下长很安全,如果向上长,遇到下雨,那雨水不是都灌进鼻孔里去了吗?”

两个人洋洋得意地互相谈论、赞颂着各自的“新发现”和吃肉后的智慧。

其实,与其说这两个人吃肉后变得聪明了,还不如说他们变得越来越愚蠢了,因为原本智慧与吃肉就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智慧只有从学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

智慧寓言故事14

穷也兼济天下的乌鸦

在冬季寒冷的西伯利亚冰原上,一头野牛因为没有抵抗住酷寒的侵蚀,被冻死在地面上。远处,一只乌鸦正在空中盘旋,它正在寻觅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食物,它已经找了好几天了,但毫无收获,饥渴正将它团团包裹住,它的双翅无力而机械地扇着,如果再没有食物,等待它的将是毫无悬念的死亡。

终于,这只乌鸦发现了躺在地上的那头死牛。顿时,兴奋传遍它的全身,它立即飞到死牛的上空,反复盘旋了几圈,在确认周围没有其他的危险和暗藏的杀机后,它最终降落在死牛的身上。

之后,这只乌鸦使劲地啄了几口牛肉,味觉告诉它,牛肉是新鲜的,野牛刚死不久。由于这里天寒地冻,温度极低,因此,牛肉极易被长久地保鲜,靠着眼前的这头死牛,这只乌鸦完全可以渡过一个无忧且无比富足冬天。

但是,出乎意料的,它仅仅是尝了几小口牛肉,然后就急急地飞走了,周围一切正常,没有打扰者,也没有猎杀者,它的飞走显得很是莫名其妙。它应该守着死牛饱餐一顿的。

两天后,就在那只死牛的上空,突然间出现了一阵遮天蔽日的黑,一大群不计其数的乌鸦纷纷降落在死牛的身边,一阵唧唧咋咋声后,它们开始兴奋地分食死牛,或许是多日饥饿的原因,乌鸦们吃得很馋,很猛。不到半天的功夫,地上便只剩下了一副牛的空骨架了!肉足肚饱的乌鸦们也一哄而散。

这一现象恰好被正在此地考察的一群动物科学家们撞见,他们好奇不已,难道这些乌鸦是第一个发现死牛的那只乌鸦邀请来的?那只乌鸦居然主动将这么好的长久美食拱手送出?

为了解开心头的疑惑,科学家们决定做一个实验,一周后,他们弄到了一头死鹿,并将其抛在离野牛骨架不远处,然后静静观察。

很快,空中有一只乌鸦发现了死鹿,然后,无比相似的一幕出现了——它先是自己啄了几口,然后迅速飞走,两天后,躺着地上的那头鹿被赶来的一大群乌鸦瓜分殆尽。

真相几乎越来越明了。当第二只死鹿被有意识地放在地上的时候,科学家们悄悄地在鹿的身上放置了一个自动追踪器,等一只乌鸦刚一落到死鹿的身上,追踪器便开始追踪和记录它的行程。很快,追踪器传回来的信息显示,那只乌鸦,一直飞呀飞,整整飞了一天,飞过无数个冰冻的千山万水,累得够呛,最后它找到了一大群同类,然后告诉他们,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有能填肚皮的,有好吃的,赶紧跟我走呀!然后,在它的带领下,所有的乌鸦都朝死鹿的所在地赶来。

一切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科学家们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体积不足人一个拳头大的乌鸦,即便是在食物短缺,自身性命难保的情况,依然会时时想着同类,想着如果有食物,一定不能独享,而是邀大家一起来分享,共渡生命里的难关!

而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应该向乌鸦敬礼,向它们学习,将“穷则独善其身”的“堂而皇之”理由彻底抛弃!

智慧寓言故事15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先懂自己,就犹如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理由去说服别人。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wenxueticai/yuyan/n34lox.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