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文学名著 > 文学体裁 > 散文 > 鸿鹄之志中有多少燕雀的血肉散文
手机版

鸿鹄之志中有多少燕雀的血肉散文

来源:博文吧 阅读:8.65K 次

最近因为对拿破仑比较感兴趣,把相关的电影都找来了。

鸿鹄之志中有多少燕雀的血肉散文

《我与拿破仑》是一部意大利电影,2006年影片在罗马电影节上展映时,受到了意大利媒体、评论界和观众们的广泛关注。它与过去的英雄崇拜电影不同,通过一个普通人对伟人的观看,揭示了伟大人物的危险性。在伟人的天地里,是没有生命价值的,是没有道德准则的,是没有诚信原则的,一切以利益与胜利为最终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可以编织谎言,可以流下鳄鱼的眼泪。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立场、观点与眼光是永远不同的。他们像站在跷跷板两端的两个人,互相审视着,互相瞧不起。大人物觉得小人物庸庸碌碌,虚度人生,代表性语言就是“燕雀安知鸿皓之志”。而小人物则站在自己的一亩半自留地上,对大人物殚精竭虑而终归尘埃的命运进行竭尽所弄的嘲弄。小人物的这种思想,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有着比较浓重的体现。金庸喜欢把虚构的小人物与历史上的大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在金庸的价值体系里,名震一时的大人物远没有小人物富有魅力,在人性的天平上,大人物明显属于轻量级的。像《射雕》中的成吉思汗,杀戮无数,但在郭靖眼里,他并没有多少成功的光圈。在《碧血剑》中,袁承志也以李自成那种鲸吞天下的野心进行了抨击。小人物通过友情、爱情与人情这些人生最基础的情感,获得了战胜呼风唤雨大人物的精神动力与自信心。

在《我与拿破仑》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类似的价值体系。影片表现1814年拿破仑流放到厄尔巴岛时的经历。在这之后,拿破仑还曾经有一次回光返照,因此,这个岛上的拿破仑可以说是在蓄势待发,韬光养晦,但他的本性依然喷薄欲出。

影片主人公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名叫马尔蒂诺。他被聘为拿破仑的文书,记录拿破仑的一言一行。马尔蒂诺大概受老师的影响,对拿破仑举全国之力发动战争之举深恶痛绝。从拿破仑上岛后,他就做好准备,准备暗杀拿破仑。而他意外地当上拿破仑的文书,也给了他接近拿破仑以极好的良机。他多次有机会,可以暗杀拿破仑。但是,都因为被人发现以及姐姐的阻挠而未果。

影片中的拿破仑是一个拿腔作势的人。他在交谈中崩出的一些奇思妙想,总是叫马尔蒂诺记录下来,他带有太明显的作秀成分,大人物的这种自命不凡很可怕,后来会形成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他会为做秀而做秀,在人面前演戏,在人背后也演戏。政客最后与戏子的可怕之处,就是他们最后已经没有了真实,不知道什么是他们真正的自己。所以戏子能演很多角色,而政客的形象,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个政客,能被看出多少迥然不同的性格。影片中,拿破仑很得意自己这种即时性的妙语,时时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却不是小人物所能理解的,所以拿破仑的妙语,并没有得到小人物马尔蒂诺的赏识。特别是拿破仑对胜利的那种疯狂的赞美,对生命代价的忽视,更使马尔蒂诺无法接受,两个人并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燕雀可能怀着一种妇人之仁,对鸿鹄的实现理想的残忍过分计较。马尔蒂诺就是太看重拿破仑建立功业背后造成的生命的死亡,强烈反感拿破仑信奉的弱肉强食的信条,这一点,终至马尔蒂诺这样的燕雀无法站到拿破仑的立场上来。

拿破仑在影片中虽然没有被竭力丑化,但是他的那种虚伪、作秀、拿模作样还是得到了强化的表现。中国人对拿破仑有好感,是因为他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着的狮子,但此语据考证,当时拿破仑的目的,是为了刺激他的宿敌英国人,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对中国人有多么的热爱。俄国人对拿破仑是恨之入骨的,几乎视他为希特勒,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对拿破仑进行了漫画式的嘲讽。后来中苏交恶,前苏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清洗,拿破仑的地位在中国人心目中开始提高,渐渐地认同了他是一个英雄了。在本片中,拿破仑相当的虚伪。他假装因为贝多芬取消了对他的献曲而流下的眼泪,其实眼泪是内心真情的显示,但拿破仑不过是像女人那样,用眼泪来作为征服别人的武器。他揉着眼睛的时候,叫马尔蒂诺立刻把他流泪的事情记下来,以供后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但是,这种演戏式的情感外露,还有多少发自内心的成份,不得而知。总之大人物的一切包括他在人面上的信誓旦旦的言语,人背后假惺惺的真情演示,都缺乏诚信度,都令人怀疑。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客的诚信缺失是一个最可怕的社会缺损。

最后,马尔蒂诺的老师充当了刺客,不惜被擒,遭到枪杀。马尔蒂诺老师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死于战争,而痛恨战争的策划人。老师的死,令马尔蒂诺的刺杀决心再次萌起,他再次潜入拿破仑的宅弟,然后,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拿破仑开始了他的开始征服法国的行动。而荒唐滑稽的是,马尔蒂诺的情妇男爵夫人也成了拿破仑的战利品,随拿破仑远征而去,空留下政治与情感都一穷二的马尔蒂诺。

影片中,政治上的唯利是图者拿破仑与生活中的见异思迁的男爵夫人,实际是男女中的同一种人。他们都可以为自己的利益,牺牲别人的生命,以及情感。拿破仑无视他发动战争时所驱使的血肉之躯,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与胜利所在;男爵夫人嫁给了一个八十岁的老头,衣食无忧,过起了富足的生活,为弥补内心的寂寞,四处寻找情夫来补偿。但是,当他遭遇到拿破仑这样的可以拥有整个天下的特级富豪,那么,那种暂时肉体饥渴的小人物与提供有限财富的老头都可以抛弃了。拿破仑征服天下,自然会从征服女人开始,而男爵夫人获得利益最大化,自然会选中拿破仑这样的征服天下的风流人物。于是一拍即合,两个野心勃勃的男人与女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完成了他们的相互需要、相互合作的最普适的利益交割。而在这里,我们正可以窥视到当今社会上政客与情妇之间的关系真谛。我觉得欧美文化里对人物的内心揭示的深刻程度要高于我们中国的。像影片中的`拿破仑与公爵夫人本来都是通过马尔蒂诺这个中间体而结识,但是,这一男一女天生集合了男人与女人的欲望与野心的那一种,很快合并同类项到一块去了。

野心的男人与欲望的女人离开了小岛,那么剩下的是什么?那就是平凡人自得其乐的生活了。影片对拿破仑的未来与男爵夫人的去向没有作出过细的交待,因为拿破仑在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之后,再次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上去,从此没有翻身,而男爵夫人之后的生活,电影是通过她的一封信来交代的,她像那些利用年青的资本翻云覆雨资本的女人一样,在人老色衰之后,承受着生活的必然的摒弃。

与此悲剧性的大人物及附着在大人物身上的女人的命运相比,影片中的凡人生活却充满着天伦之乐,这正是多少年来,凡人之所以能够得到其乐融融活着下去的勇气的终极原因,而这也是大人物在功败垂成之后羡慕凡人的主要魅力所在。崇祯皇帝临终前发出的“愿世世代代不要生在帝王家”的呼号,充满着无奈的悲凉,但这种感受只能适用于末世皇帝,只要人的欲望与野心存在,追逐帝王之梦便永远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绝种。

凡人是用亲情与朴素的生活来营造自己的那一份温馨的。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马尔蒂诺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姐姐虽然唠唠叨叨,风风火火,但她关心自己的兄弟,为他们的生死而担忧,而她也得到了那一个她似乎永远在挑剔的男人,在影片的最后,她与这个男人结婚了,却依然不放心让孩子由他抱起,但不妨碍这样的吵吵嚷嚷生活在继续。马尔蒂诺的哥哥甘愿代替弟弟出海,差一点命丧风暴。劫后余生回来后,他俨然想成为一个马可波罗式的人物,把旅途见闻记载下来。而马尔蒂诺在离开了男爵夫人离开之后,最终与一直爱着他的女佣结婚了。可以说,在大人物拿破仑自命不凡地离开小岛之后,普通人的生活依然生气盎然,鸿鹄之志碰到燕雀的最平凡的快乐,也要相形见绌。这些凡人的鸡毛蒜皮的生活,也许不一定充满浪漫,也夹杂着争吵与琐碎,但却包含着一种朴质的乐趣,一种代代相传的合理的生存原则。影片就要这样的结尾,吟味着燕雀的平凡的快乐,而却把鸿鹄那一番翻江倒海的行动推到了银幕外面。在影片的主题上,是一种反崇拜的,反英雄,反精英的,它关注的永远是人的基本的生活,在影片设立的价值体系与视解镜头里,这一切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反映。

所以说,从和平的角度来看,鸿鹄之志虽然波澜壮阔,历史上也对它们情有独钟,但却是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它的实现是以无数的燕雀的血肉去完成的。用燕雀的眼光看待由鸿鹄们占领的历史舞台,才是真正的现代的觉醒的眼光。本片的视角忠实地执行了这一点,让拿破仑题材有了新的视角与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wenxueticai/sanwen/qr3kp4.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