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话题作文 > 文化作文 > 民风作文 > 有关民风作文锦集七篇
手机版

有关民风作文锦集七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1.54W 次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风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民风作文锦集七篇

民风作文 篇1

我:“外婆,你是贵州人,你能说一下你们苗族人在过年时一般会做些什么吗?”

外婆:“我们啊,过年一定要大扫除,表示把霉运扫掉,然后要贴对联啊,贴门神啊什么的,说大吉大利,还有,以前外婆还没和你外公结婚的时候,外婆就会在家里摆上桃花,这里的人都说,单身的人过年插上桃花来年可以走桃花运呢!”

我:“是吗,外婆,你们那儿的习惯好特别啊,那大年三十又要干什么,或者不能干什么呢?”

外婆:“年三十要吃团圆饭,然后那个,好像是鱼只能吃一半,还有一半得留到初一才能吃,说什么年年有余。”

我:“外婆,我在手机上查好像还有说团圆饭吃好小孩子还要提着灯笼去大街上唱什么歌呢!”

外婆:“哦,这个都是以前的习俗,现在基本上都没了,因为贵州已经开发了,所以基本上很少会有人那样了!”

我:“那,外婆,大年初一,初二又要干些什么呢?”

外婆:“年初一啊,一大早要穿上新衣服,去向亲戚拜年,对了,初一绝对不可以洗头洗澡扫地,初二才能洗头洗澡扫地。”

我:“外婆,为什么啊,为什么初一不能,只有初二才能洗啊?”

外婆:“因为,都说初一是运气,初二扫霉气,知道了吧!”

我:“哦,外婆,那你知道温州又有什么很特别的民风民俗吗?”

外婆:“这我倒不太清楚,你外公应该知道,不过大概我还是知道一点点,就是年三十一定要吃芋头,因为温州话谐音‘余,裕’,吃芋头是好事嘛,所以一定得吃芋头。”

我:“外婆,你还知道其他的吗?”

外婆:“温州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放开门炮,关门炮,然后都会在大年初一领红包嘛,其它外婆就真的不清楚了!”

我:“哦,谢谢外婆啦,吃饭去喽!”

民风作文 篇2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和许多国家一样,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中国有很多节日: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中,庆祝得最轰轰烈烈的,习俗最多的,非春节莫属。

春节的习俗实在历史中沿袭下来的,比如“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扫尘,扫尘在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联和窗花。春联也叫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而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除了这些贴的,还有守岁,拜年,点爆竹,蒸年糕,包饺子等习俗,在小孩子眼中,也许拜年是最好的习俗,因为拜年可以得到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你们知道饺子的来历吗?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等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中国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民风作文 篇3

灶祭之后,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春节前,家家要彻底清扫,人人都理发洗澡,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民谚道:“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掸尘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发师傅们这时也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忙于为人理发。节前,一般人家在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门上贴有”抬头见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贴剪纸。屋内摆设的八仙桌、太师椅带上桌围椅帔。条案正上方挂上有吉祥图案、语句的中堂、对联。条案前方桌上摆设五供、高足盘,放上蜜供或年糕。屋里挂起大红灯笼。墙上要贴年画、福字

除夕和元旦是春节的高潮,守岁辞岁、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团圆饭、过桥、摸门钉、拜年等,活动繁多。举行”接神“、”接灶“仪式时,要将”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于案上。”百份“亦称”天地“,上绘有天地间诸神像。在”百份“前要摆设蜜供、年糕、饺子、苹果等祭品。夜深之后,人们点上红烛,打开大门,燃放鞭炮、烧”元宝“、”接神咒“,贴上准备好的新灶君爷神像。接神完后,一家人在神坛前行叩首礼,并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谱。

民风作文 篇4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侗族最古老的盛装上衣是侗族辛地衣,用于牯藏节或芦笙节,亦称芦笙衣。上衣为左衽长袖式,下为草条式帘裙,饰有白羽。盘蛇纹与游蛇纹图案绣在深色布面上,既华丽又神秘。其“连环锁丝绣”技艺精湛,历史悠久。

北侗最华丽的服饰是镇远县报京地区的姑娘服饰,头上系一银花环,发髻上,插满放射状的银花,后脑吊一组银花。上衣右衽无领,长及膝上一、二寸,衣领四周镶深色坎肩,衣袖镶深色花缎,胸前系一齐衣长的围腰,围腰配有色彩艳丽,绣工精美的刺绣纹样。戴银耳环。银项圈两三只,胸挂大银牌,戴银手镯,穿长裤,衣裤同色同料,裤脚镶有五寸宽的深色花边。脚穿绣花翘尖鞋。

南侗最典型的妇女夏装:从江贯洞地区的妇女夏装,头上挽髻,略偏于左侧,髻旁饰有鲜花或银花。戴耳环,环下吊有三四颗亮珠。上衣白色,为自织的侗布。胸前开襟,相距三寸,敞胸,衣内系一菱形围腰、青色,围腰上方衣领处,饰有对称的三角形挑花纹,图案多为蝴蝶的变形。围腰上端有两条线带,垂于背后,系在一个呈双圆形∽的银垂饰上,既是围腰的组成部分,又是背上的重要装饰,有的是呈多面球体的银背砣。衣袖细小,袖口有花边。上衣长及大腿中部,两旁开叉五寸,显得修长飘逸,下穿青色百褶裙,长及膝盖处。小腿上着青布绑腿,脚穿草鞋或布鞋。整套服饰优美、简洁。行走时,长衣袅娜,短裙摆动,不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体,更显现出侗族姑娘独特而动人的风韵,无不与服饰的选料、款式、色调,做工丝丝入扣,天趣自然,使人倾倒。

最典型的侗族男子服饰:黎平县黄岗地区的青年服饰,头包花格帕,为蓝、青、白色自织侗布,包法呈左右向上交叉状,包头较大。上衣为紫色闪光的特制侗布,款式独特。上衣无领,开襟从领口正中横向右侧二寸处,又直下至腰部,再向左横至正中,再直下到下摆。衣扣分圆银珠和蚕形布扣两种,六对,每对为双排扣。上衣短小贴身,衣袖紧贴手臂,腰系布带,显得紧扎壮实。穿长便裤,裤脚宽大。脚穿青布鞋或草鞋。戴银手镯,有的将精致的银烟盒吊于上衣摆右侧。衣裤上紧下松,大有粗犷阳刚的男性美。

民风作文 篇5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也许大家还不了解傣族的泼水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傣族,了解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是傣族新年,也是傣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在傣历3月举行,共举行三天,前两天送旧,其中第一天,傣语称为"麦日",第二天,傣语称为"恼日"。最后一天迎新。

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佛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时间水花四溅。他们要借这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被别人泼到越多水,就越高兴。因为说明他受到的祝福也很多。

在节日期间泼水节另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到此时被推倒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观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纷纷沉浸在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

在节日期间,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祥和的节日气氛中。

经过我的解说,你对傣族的泼水节是不是了解了一些呢?

民风作文 篇6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习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民风作文 篇7

老师曾经说过:“如果只是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那么学生只能学到总量百分之四十的知识。如果在老师讲的基础上学生还能互相交流合作,那么能学到百分之六十的知识。究竟怎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呢?就是让学生先自己学会再教其他人,这样能吸收百分之八十的知识。”为了学会更多东西,我们全班举行了一次民俗风情的主题研究活动。

老师并没有直接教我们这次研究的重点知识,而是教会我们学习方法。这好比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会了我们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抓捕智慧的鱼儿。其实我们整个研究的过程都非常简单,虽然遇到过不少困难,但收获颇丰。

我学会了感恩。

我感谢我的组员在集合的时候等待迟到的我;我感谢我的组员在排练时就算一次次重来也从来没有抱怨;我感谢我的组员就算得知结果差强人意也尽可能的安慰我;我感谢我的组员在修改幻灯片时给的一次次建议;我感谢我的组员与我分享成功时的喜悦。

我学会了探索。

刚开始的我们就犹如雏鸟一般懵懂,对药王节一无所知。直到后来,我们知道了它是壮族人所通晓的节日;知道了它是一年一度举办于四月二十八日节日;知道了它是为了纪念药王所创办的;知道了它对于壮族人有着特殊的意义;知道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主要学会的就是两点,感恩和探索。在这个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危险和谜团,所以我要感谢那些在困难时曾经帮我一把的人,尽管有的熟悉,有的只是打过一个照面的陌生人。我还要探索那些谜团,在探索出结果时,我会突然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自身能力的提升与一种境界的升华。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wenhuazuowen/minfengzuowen/3ml1oy.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