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手机版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2.9W 次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一次别离》观后感1

在一个小型电影节上,一位香港的电影学院教授给我们现场放映了《一次别离》的片段,固定的一个长镜头,展现的是海水在岸边潮起潮落,沙滩上一个玩具渐渐被卷进海水中。放映完他问现场观众感受,看到了什么。很多同学讲述了他们的理解。最后一个发言机会我举手了,

“我想问的是这样的分析是否有意义,也许导演只是想跟观众开一个玩笑,在海边拍了一段潮水来的画面然后让大家自己猜吧,如果这不是一个著名导演的作品会不会有人这样解读它的意义”

“你是这样认为吗”

“我是说有这样一种可能”

“你说的对。”然后他说了一段话,具体字句我无法还原,大意是,你认为它有这样的含义,那么它就是有这样的含义,认为没有,那它就是没有;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当导演拍完一部片子并将它呈现给观众,导演就和这部电影没有关系了,如何理解这部电影全由每一个观众自己来决定。

我很少看影片的评论,除了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或者讨论八卦。我认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只要是我本人没有感受到的东西那么任何看似高深的分析对我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些诠释不是必要的背景补充,而是纯个人的理解,并且有的写的就像高考阅读理解的答案,看着挺深刻,其实毫无共鸣。

所以我认为,文字把握不好的话就是最差劲的表现方式。活生生的电影、绘画、音乐,都有一种尽在不言中的美妙,它们带来的美感是立体并且直接的,感官--感官,也因此有了被无限解读的可能,而文字则是一切尽在言中,感官--思维--感官,驾驭的不好那么就像是冷掉的蛋糕,全然没有出炉那一刻的美味与惊艳,只是一块烤过的面粉团子而已。因此我有时觉得,煞有介事的影评、乐评都是很多余的东西,以干瘪的文字来描述一种更鲜活的艺术,没有功力的话只会显得太不够了。

没逻辑地讲了这么一段,我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我也借此认识到我的写作水平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哎。Anyway总之一下吧,咳咳,总之,不论是严肃分析,还是直觉感受,都是观众和这部电影的私人联结,怎么想怎么说没有高下之分。

《一次别离》观后感2

选择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网一查,导演居然是伊朗国籍,顿时肃然起敬,战乱中的人们是如何在生命和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雕琢艺术的?

看完本片,对导演的敬仰彻底转移到每一为伊朗人身上,一个人可以高大到如此程度,也许跟战乱有关,也许是人的本性,总之,导演让我们看到绝望中的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回避困难的机会,但是,一旦离开,你便失去了你的根:家!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总是在台词中刻意强调主题,升华个人主义,本片只字未提国家二字,却足以将文人翁纳德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我们的战乱年代,也曾踊跃出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上进青年,看那样的影片,的确很过瘾,很振奋人心,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用朴素的手法描写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影片。

《一次别离》就是一部朴素的励志电影,朴素到一开始你会怀疑自己能否看完它。当然,一部好片是不会让你轻易就中途放弃的,编剧在这方面做到了,故事层层叠叠又相互联系,跌宕起伏间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数中低端电影,看了十分钟就知道结尾了。

本片由纳德和西敏因为是否携带女儿出国而离婚展开,他们的这个决定,造成了后续一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观影的过程会轻易就把你带入他们的生活节奏中去,因为这些琐事太司空见惯了,它们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基于电影的艺术性需要,这些琐事又不会展现得太落俗与露骨,这个时候,演员的出色表演就发挥了他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失落的表情,一个佝偻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看这部片子,会是一种从头到尾的'享受,仿佛去他的生活中认认真真地走了一圈。如果厌倦了ktv和烈酒的麻醉,不妨学纳德的样子,生活的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害怕它的出现。

《一次别离》,片名恰到好处,一次别离,人们这才发现了彼此的重要性,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什么,才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展开,本片有一下几大看点:

1)纳德对老年痴呆的父亲的无微不至的照料;

2)女儿在父母间的对种种选择;

3)纳德和西敏的种种矛盾;

4)护工瑞茨的种种生活压力。

好片子无需多解释什么,好不好看各执己见,总之,不管是否因为本片的缘故,我们总该让心灵净化一番。

《一次别离》观后感3

其实一次别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儿两次问父亲:“你推保姆出门的时候知道她怀孕了吗?”

相信她在最初接受教育的时候,总被告知要诚实;而在没有发现真相之前,父亲在女儿眼中的形象是完美的,是一个类似英雄的人物,无论如何女儿至少觉得,父亲不会欺骗她。但在她的潜意识里,她依旧认为父亲应该为保姆的流产负责。因而她多次向父亲询问那个问题——“你知道吗?”

如果说影片中女儿有两次价值观的奔溃,那么当父亲说:“我知道”时便是第一次。父亲在女儿心中的英雄形象毁了,她甚至可能为有这样一个欺骗法官的父亲而感到可耻,她以为只要说实话别人就会谅解,她以为世界充满了美好。

而女儿第二次价值观的奔溃是在她为父亲欺骗法官之后。女儿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告诉她要说实话,发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欺骗她时她失望了,而当她自己站在法官面前,为了父亲而编织谎言时,她看不起自己,她觉得自己懦弱,她11年建立的道德观也在这时候轰然到底,而她却发现,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她自己的选择,自私的选择了父亲。

我已经忘了自己第一次说谎是在什么时候,或许在某次自私的时候就不知不觉把第一次贡献出去了吧,但我至少知道在我六年级的时候谎说了绝对不止一两个了,但我也不知道,即使是现在,能不能接受身边很亲近的人对你说了谎话。

看完这片好像觉得世界充满着自私,充满了谎言。但其实,世界总比最好的差一些,又比最坏的好一些。

《一次别离》观后感4

有人说过,婚姻就像一座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而这城里城外的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真正品味到。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把这城里城外的喜忧参半演绎绝了。不仅如此,作品还引用了一些暗喻的手法,让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家庭故事,体现出复杂的社会矛盾。影片对人性心理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并且环环相扣,悬念丛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人公纳德和西敏在伊朗,算的上是一对白领阶层。丈夫纳德在银行工作、妻子西敏是一位教师。家中有11岁的女儿特梅、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矛盾冲突的起因是西敏想给女儿特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坏境,办好了移民手续。而丈夫纳德不想丢下年老多病且无法自理的父亲,死活不同意移民,二人闹到法庭。法院认为这是妻子在胁迫丈夫妥协,就建议双方先冷静一下。西敏赌气搬回娘家,纳德只好请来一个家庭保姆照顾父亲。一次,纳德发现保姆将自己的父亲捆绑在床上导致他差点窒息,他一怒之下将保姆推出门外,致保姆意外流产。于是,两个家庭之间,一场漫长的纠纷就此展开。

令人赞叹的是,影片从场景到演员,都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表达,却能做到简洁而干净,精致而细腻。这可以看出制作方对电影语言的控制能力已经如鱼得水。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影片中的那些精彩的隐喻:

隐喻一,妻子西敏说移民是为了让女儿脱离这种环境,而伊朗到底什么样的环境?电影却没有给出答案。但就是这巧妙的点到为止,却足以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

隐喻二,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这也是个很明显的隐喻:一个病入膏肓的国家,一系列行将腐朽的制度。

隐喻三:西敏质问纳德:你父亲认得出你这个儿子吗?纳德答:我认得出他是我的父亲。这个暗喻多么具有讽刺意味?这表达了普通百姓对一些现象的失望,而又故土难离的矛盾心理。

影片同时还引用了其他的隐喻,准确地表达出人们在僵硬而强大的体系牵制下,所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现代文明与古老宗教信仰、在金钱名誉面前人们表现出的虚伪和内心谴责、在强权面前,人们无处可逃任人宰割的绝望......

《一次别离》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这部带有批判性的电影也被伊朗官方认可;2011年,该电影就在伊朗本土获得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凤凰奖。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得不佩服人家伊朗官方的豁达。这无疑是鼓励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并能以此向世界弘扬本民族深厚而悠久的传统文明。能做到这一点,真好!

《一次别离》观后感5

《一次别离》吸引人的不仅是它获得的各种奖项,荣誉与好的口碑,还在于它朴素的镜头,写实的剧情,以及电影中折射出的伊朗社会下的各种矛盾与深陷其中的人性的挣扎。影片讲述了两个家庭的三个年龄阶层的人群的矛盾,反映出伊朗社会中的现代与传统,父母与子女,爱情与婚姻,道德与法律,诚实与谎言,移民与留守,宗教信仰与生存法则的矛盾,以及社会等级分明,女性的权利与地位低下。这是伊朗社会大环境下的小家庭,也是千千万万个伊朗小家庭的大社会。影片一开始就用将近五分钟的长镜头展现了一对儿夫妻纳德与西敏在离婚申请中心争吵离婚的事。原因是西敏为了女儿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想要移民,而纳德放不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从中可以看出西敏代表受西化思想影响的开放与现代,而纳德代表着保守与传统。这里也体现出社会发展中现代与传统的矛盾。西敏争吵时说:“我不愿意让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我有权利这样做。”法官质问什么样的环境时西敏没有回答。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在伊朗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下,电影不能过多的涉及政治领域,另一方面不给出明确答案反而更令人深思。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隐喻着政府的条条框框,纳德不愿离开父亲也隐喻着他固守传统的性格。

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颇有艺术化。基本上采用富有生活化的写实的晃动镜头。开头西敏将要离开家的一段,多用晃动的镜头拍摄收拾行李,忙碌走动的西敏,这些晃动的写实富有生活化的镜头代表着女儿和丈夫纳德的主观视角,他们注视着即将要离开的西敏,内心不舍,焦躁与无奈,种种复杂的心里矛盾也隐含在这些晃动的主观镜头里。在房中透过玻璃窗看着西敏的女儿,将不舍西敏离开的痴呆父亲领到厕所的纳德也透过厕所门口看着西敏,两人在不同镜头画面的一左一右,西敏在镜头画面中间,晃动的主观镜头不断切换,三人相互看着,一家三口将要分开。艺术化的写实的晃动镜头将矛盾的关系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的纳德性格固执,不妥协,脾气暴躁。他坚持不离开父亲,同时妻子也因为他的固执而提出离婚,他却不妥协,尽管他心里想挽留妻子,却从不愿开口讲挽留的话,他不肯让步,不肯承认自己错了,这也反映出他性格的传统一面,同时也反映出伊朗社会男性地位的高贵,权利的主宰以及只有爱情的婚姻还不能长久,婚姻还需要经营。从他纠正女儿英语,坚持不增加保姆工资的细节也可以看出他的固执,不妥协。这些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因保姆瑞茨对待父亲的行为而推搡,起诉她,以及坚持不承认自己知道瑞茨怀孕的事。还有是因为他要照顾父亲与女儿而不想去坐牢。作为中年男人的家庭担当,责任心使他陷入诚实与谎言的矛盾中,生活的压力逼迫他选择了谎言。但他又不想以补偿钱来结束和保姆一家的纠纷,因为正直的男人不会这样做,不会妥协,更不会向生活中的任何阻碍屈服。生活的压力使纳德一直陷于传统与现代,固执与妥协,诚实与谎言的种种矛盾交织的困境中,我们看到他的挣扎,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谓对或错,好或坏,观众们会同情,会心酸,因为他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无数的真实的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影片中两个女性西敏和瑞茨都是婚姻的忠诚者和弱势。西敏受过教育,有西化思想,即使与丈夫沟通有问题,从拿母亲房产证抵押保释丈夫,哭诉丈夫不珍惜14年的婚姻可以看出她还是深爱着丈夫,保释丈夫以及劝丈夫拿钱补偿保姆的行为都是为挽救家庭做出的努力,只要丈夫说一句挽留的话,她就会回家来。保姆瑞茨为了帮失业的丈夫还债瞒着丈夫在自己怀孕的情况下做保姆,害怕丈夫的暴力而不敢说出流产的真相,生存使她需要那笔补偿款,而宗教信仰又使她不能接受那笔钱,她处于宗教信仰与生存法则的纠结矛盾中。没受过教育使她只有极端的宗教信仰。瑞茨所代表的女性和贫苦阶级反映出伊朗社会的宗教信仰与生存法则的矛盾。两位女性的思想和婚姻也形成对比,反映出现代伊朗社会女性权利与地位的低下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受过教育的西敏有独立的思想,不依赖于婚姻。而贫苦阶层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瑞茨却只能依附于丈夫生存。

德的缺失,法律的不公与无情促使保姆丈夫到学校质问家教老师,尽管家教在学校以可兰经发誓自己没有作伪证,但还是去法院改了口供。在法律面前,两个家庭都说了谎,但两个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在无情的法律面前,道德怎能完好无损,而在道德面前,公正的法律又是多么无情。在这里,无论诚实还是谎言,都无谓对或错,好或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人性在这里显得多么脆弱与无奈。

除了反映这么多矛盾,影片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主题,家庭亲情主题,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纳德女儿为了挽留母亲而一直待在纳德身边,这样母亲才不会远走。女儿有几次问纳德是否说谎,并且为了家庭的完整在法官面前帮助父亲说谎以使父亲不用坐牢。关于结尾,我尤其喜欢影片的结尾,首先是可见的结尾:女儿含泪,将向法官宣布选择父亲或者母亲,她应当已经明白,孩子总该接受大人的分离,就如同老人总有一天得接受儿女的离开一样。而男人和女人则走出审讯厅,两人之间隔着一道玻璃屏障,各自不安地等待,仿佛是个有趣的开放式结局。而在我,其实结局在更早已给出:故事既然讲的是一次分离,那么在百般波折之后,我们会问,到底终于大团圆了,还是会出现另一位出走的娜拉?——在最后十分钟内,我十分惧怕导演选的是第一个选项。幸而导演非常干脆,根本未做任何交待地给出了答案:男人女人又重新站到了法官面前,仿佛影片开始之后什么都没有发生——她并未因此停止追求她的自由。作为关键词存在的“自由”,只是像呼吸一般在片头掠过,但却决定了女孩的过去,和之后坎坷的爱情经历,即便整个爱情故事似乎与此无关,片中也从未谈及这个关键词,但起因和结局,划出橄榄球一般的锥形,最后都到达了右侧的顶点:西敏和花,两个女人在此点相会,后者仿佛立刻可以继续前者的故事,她们的命运可能会殊途同归。而我此刻,只感觉导演在背后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个女人!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她自己的自由,却掀起了如此的轩然大波!

关于电影总体感受。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总是在台词中刻意强调主题,升华个人主义,本片只字未提国家二字,却足以将文人翁纳德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我们的战乱年代,也曾踊跃出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上进青年,看那样的影片,的确很过瘾,很振奋人心,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用朴素的手法描写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影片。《一次别离》就是一部朴素的励志电影,朴素到一开始你会怀疑自己能否看完它。当然,一部好片是不会让你轻易就中途放弃的,编剧在这方面做到了,故事层层叠叠又相互联系,跌宕起伏间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数中低端电影,看了十分钟就知道结尾了。

本片由纳德和西敏因为是否携带女儿出国而离婚展开,他们的这个决定,造成了后续一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观影的过程会轻易就把你带入他们的生活节奏中去,因为这些琐事太司空见惯了,它们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基于电影的艺术性需要,这些琐事又不会展现得太落俗与露骨,这个时候,演员的出色表演就发挥了他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失落的表情,一个佝偻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看这部片子是一种从头到尾的享受,仿佛去他的生活中认认真真地走了一圈。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ticaizuowen/guanhougan/rr7gm6.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