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
手机版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2.41W 次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1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深深被书的封面场景以及字体迷住了:一位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很是温馨,封面上的字体: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害怕?我不是很理解,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熟读这书的内容,但我猜想,所谓的害怕应该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吧。

作者是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如今这社会的却如此。我是一名刚实习结束的幼儿教师,来到幼儿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好孩子与坏孩子,听话的与不听话的,有礼貌的与没有礼貌的,为何差距那么大,直到有一次的家长半日活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家长对幼儿的不在乎,对老师的工作的不支持,家长的无所谓,孩子表现出来的也是无所谓,家长的无理取闹,蛮力,幼儿对待同伴的也只有无理取闹。如今家长已经习惯了将教育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教得好家长一句敷衍谢谢,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的责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幼儿在三岁之后父母给予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老师想要改变,绝非一天两天,最重要也得家长的配合。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合格呢?

教育中的爱与怕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情感,一举一动有时出于爱,更多则是出于害怕。”我们家中,我是姐姐,我还有个妹妹,所谓“长兄为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学习都交给我来管理,教育。对于这个妹妹我十分的疼爱,爱的同时充满了害怕。学习方面,即将进入中学的她,对学习没有积极,不上心,回到家里对于作业总是拖拖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无奈,虽说我已踏入工作岗位,可是学生时代的压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这个现实,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帮助她完成。但是,我对自己这个无理的想法的后果充满了害怕,妹妹现在只是小学,到了初中,高中作业量那么多,我都要去帮她吗?踏入社会找工作我也要去帮她吗?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个“有感情”的姐姐,绝不要做一个“感情用事”的姐姐,作为过来人我应该去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刚进入幼儿园资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我,每天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学习,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家里很是不想说话。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里吃饭时总会在我耳边唠叨个不停,告诉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我则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妹妹突然对我说“姐姐!你干嘛老是很急啊?”说完后妹妹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几天了没有她耳边的唠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觉了,但是她不快乐了,我失去了倾听这个资格,她变得沉默寡言。我总认为她还小,不会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听了她这句话,我才如大梦初醒般。妹妹说得对,我总是在催她写作业,催她起床,嫌弃她很啰嗦,没有耐心放慢脚步去等待她。我口口声声说爱她,却不知道无形中伤害了她。我把最坏的情绪带给了最爱的人。事实上,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

鼓励远远超过贬低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她人上进的效果更好。”妹妹上初中了,面临第一次的月考,她考的很差,回到家垂头丧气,我上前安抚她的情绪并问她怎么了,她把情况告诉了我,我只对妹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我鼓励她,也许一句再不过普通的话却成了她的动力,在第二次月考中她有了明显的进步,当然这少不了他平日里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我对妹妹身上倾尽的一切。在此期间也拉进了我们姐妹之间的信任与感情。所谓的鼓励并非一句简单话,拉瑞。克拉柏和丹。阿兰德写过一本书,名叫《鼓励的实质》,他们在书中这样说“鼓励别人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他人保持敏感和爱的人才拥有。”

上帝既然安排我们彼此遇见,则是一段来之不易的缘分。作为父母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更好的自己,为人父母者优秀了,示范作用会自然让你的孩子优秀起来。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2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打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便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是啊,每一个孩子都是降临人间的天使,他们给家庭带来快乐,也给父母带来改变……

与孩子共同成长,需要你停下匆匆的脚步去倾听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在严与爱中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作为妈妈,我心存愧疚。从幼儿园起,我与女儿相伴的时间仅仅是睡前,每天在她熟睡之际离开,在暮霭沉沉中归家。女儿曾怯怯地问我:“妈妈,别人都是妈妈接,你也能接我吗?”而我只能报之以无奈的一笑。忙忙碌碌的工作让我缺失了女儿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陪伴。所以当女儿字体写得难看时、英语单词不合格时,我用最严厉的语言去苛责。而对于妈妈在成长中的.缺席,女儿却从未有过抱怨。想到这些,我为自己不曾走进孩子的内心而感到深深的愧疚。陪伴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良方。现在我依然早出晚归,但我会在孩子的书桌前陪伴她完成作业;我会在孩子睡前听听她的呢喃。因为我知道陪伴有限,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慢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共同成长。

成长总是少不了管教,而无情的管教只会招来孩子的叛逆。该怎样把握家庭中的严与爱的尺度呢?“好的父母应该把慈爱融入对孩子的管教上,并且不偏不倚,始终如一的奉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空间,但自由应该带有约束,而且约束一旦形成就不要破坏。例如:孩子作业问题。现如今,辅导孩子作业成为了每个家庭每天都会上演的“精彩大戏”。我们家也不例外,曾经也是鸡飞狗跳,一团糟。但是制定规则会让家庭和睦不少,比如规定每天晚上9:00完成作业,超过时间,自行解决。因此,规则制定后,女儿有带着未写完的作业哭哭啼啼的进校经历;有不用提醒,早晨5:30就自己悄悄起床写作业的情况。这便是严与爱并济。

女儿的成长让我学会慢下脚步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女儿的成长让我知道每个人都应该在成长中遵循规则。正如这样一句话“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孩子的世界如此丰富,作为家长怎能错过?用书信的方式来沟通吧,孩子给父母倾诉衷肠,父母给孩子表达期望。沟通让家庭其乐融融,让孩子充满自信。

在孩子们身上我学会了沟通与赞美,学到了自律与关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3

利用这个寒假,在陪孩子读书的同时,我选读了《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因为是边陪孩子边读,所以可能不太细致,但主要内容还是基本领悟了。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被其书名所吸引。在读完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改变孩子要先改变自己”的必要性,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想它一定会告诉我们要怎样做,怎样改变自己方能教育出更好的孩子,因此带着这样的想法与希望读了这本书。

本书正如我所意。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接纳孩子”和“A-B陷阱,父母只要A,孩子就会B。”这两种观点都指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错误导向。生活中,我们总以为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怎么教育他(她),他(她)就会什么样,也就是书中说的“A-B陷阱”。

为此,我们就怕做得少而耽误孩子,更有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只为孩子多学点,免得将来后悔,实则这些辅导班让孩子筋疲力尽。而书中告诉我们:其实这是一个陷阱,我们应该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接纳孩子,对孩子要有耐心。比如说遇到事情不要急于发脾气,不要轻易妄下结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给孩子留点余地,专心倾听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想法与能力,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做事、出门打出提前量,可提前15分钟,给孩子留着足够的时间。

其实读到每一个故事,每一种观点时都有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我正在进行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又或者是我要学会并运用的教育手段。总之,教育之路很长很长,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使之逐渐顺应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发展。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4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也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的确如此,作为教师,我接触过很多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我们应该如何为人父母?有人总结了这样六个境界。第一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第二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自己去学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个观点,恰恰与《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本书的观点一致。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涤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更没有天生的教育高手,孩子的到来给了我们修炼、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真的不能以我们自己人生和才智的局限性去构想孩子的未来。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地尊重孩子,牵着孩子的瘦,一起成长。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5

这是我刚参加工作,一们朋友介绍给我的一本书,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一本书,告诉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经验。我告诉她,我现在面对学校教育,我需要的是教育类的书籍来充实自己。朋友告诉我,不管是做为家长还是做为老师,面对的都是孩子,此书值得一看,我欣然接受。

本书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孩子刚满三周,我记得他能稳稳地在广场上小跑,可以清晰说话了以后,就不像在我怀里抱着时那样好管教了,有很多时侯,我让他停下不要跑,他却偏不听,一定要远远地跑在前面,我允许他跑时,他却在停在我的前面,抱着我的大腿,求抱抱。有很多时侯,我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冲着孩子大声喊叫,我常反醒,他只是孩子,喊有什么用呢,可是到了下一次我还是没能忍住。我很自责,我不是个好妈妈,至少不是合格的妈妈。

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之尊重孩子

现在的父母大多在有了孩子后工作生活会更加的努力,因为父母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受到很好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父母会变的更优秀,变的更好。

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你认为最好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呢?案例中的父亲他爱孩子,他也想陪儿子打球,想和儿子聊天,显然这们父亲总是以父亲的身份自居,总是对儿子指手划脚的教训,于是,儿子惭惭远离他,疏远他,父亲也很委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在我看来,父亲缺少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孩子做为独立的个体,希望和大人同样得到平等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要重从平视开始,不要总以父母的身份俯视孩子。尊重孩子的过程中,民主是尊重的最佳土壤;协商是尊重的最佳捷径,倾听是尊重的最佳表现,做到了这几点,我想这位父亲和他的孩子就能很好的相处了。

读了这个案例,反思我的工作,“尊重”也更适合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相过程。

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基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一言一行中,学生的心理细腻,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感受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那么,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尊重学生:(1)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2)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不板着脸训斥人,多谈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总把学生当小孩子看待;(5)要批评就直截了当,不要讽刺挖苦;(6)对学生的错误应该批评,但不能因此而对犯错误的学生有成见;(7)不要认为学习差就是因为笨;(8)要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信任,是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学生喜欢老师真诚地对待自己,讨厌老师动不动就怀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对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发展。信任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二、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人们总要为生计日日奔波。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这样的错误我一直在控制却又控制不住的在犯,反观我们的工作,教学中,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常常,我们费了好大功夫准备了一节精品课,当自己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常常,正当我们满怀激情的讲课时,几声学生的低语嬉戏,让自己高涨的激情一落千丈。这时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往往,我们可以听到“闭上你们的嘴!”、“死都不改”、“喜欢讲话就站到后面去!”、“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的反映太慢了!”等等严厉的词句。很多时候,教师是在被学生激怒的情况下才会说出过激之词,等到事情过后,冷静下来,发现不妥,再去设法补救。但“覆水难收”,伤害已经造成。因此,这时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这个主导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这个主体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情绪的控制,使学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呢?一、保持积极乐观,不把消极情绪带入课堂二、尊重学生自我意识,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教师放下架子,在人格上与学生平起平坐,而减少或避免“语言伤害”的发生。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完善,因此,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我约束力差,所以会不断的重复犯一些类似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作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批评呵斥。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就会产生相应的改变。一旦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学生就会信任教师,这就为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础。

三、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做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讲,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更是这个职业中的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小学生有着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从语言、行动各方面进行模仿。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教师必须做一个“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启迪学生、感召学生,做学生的楷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处处讲究,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好表率和楷模。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逐渐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终实现主体对道德自由把握的过程。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践行,养成习惯。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及时的、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做到监督固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ticaizuowen/duhougan/zvw27o.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