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实用文 > 实用范文 > 论文 > 上海弄堂演变之我见论文
手机版

上海弄堂演变之我见论文

来源:博文吧 阅读:3.23W 次

导语:上海人是最有口福的人,不但上海的饭馆和上海的家庭餐桌吸收、融会了各地美食文化之精华,上海人还可以从众多的特色餐馆中品尝到全国各地的名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上海弄堂演变之我见论文,欢迎阅读

上海弄堂演变之我见论文

摘要:在南方,很多城市都有弄堂,有的城市其弄堂沿运河而建称作水弄堂,有些城市的弄堂人们又喜欢把它叫做里弄。虽然南方的弄堂种类繁多,但却各具特色。上海,这个在近代时期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有着使人着迷的特色弄堂。

关键词:近代上海;弄堂;诞生;发展

上海老房子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里弄住宅。沿着上海城市发展的轨迹探寻,就会发现里弄是上海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里弄是什么?就是上海人通常所说的弄堂。

说起上海弄堂的诞生,不得不提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它的签订让英国用炮火轰开了满清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也使上海成为了“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1843年英国宣布上海正式开埠后,入住英租界的外国侨民仅50人左右,随后,美国、法国等国随后也纷纷来到上海,到7年后的1850年,在上海登记居住的外国人就已达210人。但由于中国人不愿也不敢把房屋租与外国人,所以通常这些外国人都是在上海城内租房暂居,同时在上海城外设立商行、仓库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巴尔福将军便拜会龚氏,随后便有了面积为四七○英畝的英租界。之后,相继而来的便是面积为一三○九英畝的美租界,共计地积为八七八○○公畝的法租界,和后来计面积五五八三英畝的公共租界。但是早年的土地章程里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的承认租界内的土地主权是中国的,只是惟界内地产或房屋之售与或租与华人,是否合法,而新章内并未言明。

正因为没有明确说明租界内地产房屋可否租售与华人,早年的上海租界,不许我华人居住,直至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城内及周边郊区的华人申商和一些平民纷纷逃入租界避难。到1854年,英租界内的中国居民从一年前的500人猛增至20,000人。随后,由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攻占镇江,与清军对战,江浙地区大量地主、富商、豪绅、官僚也逃到了上海租界。上海租界里的难民创纪录地达到了50万人,通常认为此时租界人口增加了20万左右。“华洋分居”的'局面被打破,人口的增加也引起了居住房屋的供不应求,为解决住房问题,外侨积极建屋,租与华人以谋厚利。

随后,一种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里弄出现了,其总体设计既仿照江南城镇民居的建筑风格,又采纳了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布局手法。因为这种石库门里弄住宅占地少、造价低、施工考究,很快风靡上海租界,一跃成为民众的主要居住形式,这就是上海最早的弄堂。

这种石库门住宅每栋都有一个石库门式的大门,门扇用厚木料拼成,门框石条大多是花岗石或宁波红石,门面漆成黑色,有一对铜环或铁环,石库门里弄住宅就由此得名。由大门进入后是一个天井,接着是客堂,客堂后面有被称为“灶披间”的厨房和出入口,客堂与厨房之间还有楼梯和后天井,客堂两侧则是对称的厢房,从前到后分别是前厢房、中厢房和后厢房,二楼的空间与一楼构成相同,客堂上层是前楼,厨房上层是晒台,后厢房上层是上海人称之为“亭子间”的小房间。整栋石库门住宅高墙厚壁,独门进出,给住户很强的安全感。

上海人对石库门有着特别的感情,上海的石库门也反映了老上海的风土人情,特别吸引人们的注意。但是早期的石库门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到了20世纪初,由于西方钢筋混凝土及一些建筑材料的传入,很快,一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弄堂出现了。这批弄堂还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出现了各种装饰,有砌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半圆形、弧形凹凸的西方古典山花,也有用砖砌的拱门,或在里弄口建造过街楼的形式。在弄堂住宅盛行的时期,随着居住人的籍贯不同,还演变出一种广式弄堂。这种弄堂高度较低,外观酷似广州城市的旧住宅,所以命名为广式弄堂。

新式弄堂住宅则盛行于1920至1938年间,层数一般是三层,且由于受西洋式生活影响,住宅里设置了起居室、餐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的还设有汽车间。初期的外墙为机红砖,后期多为水泥拉毛,也有卵石饰面。石库门前天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矮铁栅围墙和小花园。无论外形还是结构,新式弄堂都与欧洲的花园洋房无异了。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新式弄堂住宅发展演变出一批花园式弄堂。这种弄堂在布局上从联排式变成了独立式,除了总体平面布置仍采用弄堂形式外,其平面是多样式的,一般为三至四层,房屋正面设有阳台和大玻璃窗。外观上也多为西班牙式或近代西洋式,建筑装饰和设备方面,与独立式高级花园住宅不相上下,并且花园绿地面积大,环境清幽。弄堂住宅,随着不同层次居民的要求,更新换代,出现了好几种式样,数量也是日益增长。据统计,到1949年,上海约有9000余条里弄,住宅约20万幢,建筑面积2000余万平方米,约占全市住房的60%-70%。现今,一批具有海派风格的石库门弄堂作为近代优秀建筑被保护了起来,例如建造于1921年的尚贤坊。

一个城市能够吸引人,不仅在于它现今的生活条件多舒适,能给人们带来多少活力与机会,还在于这个城市自身的特点、内涵与价值。然而,时值今日,随着大上海的建设和改造,除了一部分作为市级优秀建筑或文化遗产要保护的老弄堂之外,大部分弄堂都被新式住宅小区和摩天大楼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使其日渐淡去了它的色彩。因此,通过研究清末民国上海弄堂的发展演变过程,便有助于使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上海租界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2]上海市地理及社会概况,上海市档案馆,第19、20页。

[3]夏晋麟,上海租界问题,上海档案馆,第14页。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shiyongfanwen/lunwen/6d9xyy.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