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求学指南 > 初中教育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怎么样
手机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怎么样

来源:博文吧 阅读:4.81K 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南师附中”,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怎么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南师附中”,位于南京市鼓楼区。1902年,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设三江师范学堂并设附属中学堂,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由此创办,并伴随中国近现代教育一起成长,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缩影”。学校经数次更名易址后于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江苏省教育厅直属公办高级中学、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ISC国际学校联盟成员学校,也是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列为国家教育部教改全国三座试点学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以“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而著称;世纪风雨,培育“社会中坚”;历尽沧桑,不改青云之志。

历史上,南师附中在中国率先开展了道尔顿制实验、“六三三”学制改革等实验,奠定了南师附中在现代中国基础教育史上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学校进行了选修课程、课外活动课程、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等实验,建立了个性化、多样性、可选择的课程结构,为国家高中新课程的确定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在国际交流与国际文凭课程、信息化课程体系以及高中多样化课程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方面提供了范例。

硬件设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已建成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配套的校园网站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并于2014年完成了校园Wi-Fi的全覆盖,教学设施已具备信息化功能。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有教学楼、办公楼、艺术中心、科技实验中心、图书馆、校史馆、食堂、宿舍、体育运动中心,教学、生活条件良好。

截至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设有数字化图书馆、iPad教室、物联网实验室、高端理科实验室,并开设有对应的理科探究实验等课程。

师资力量

建校以来,王瀣、柳诒徵、杨铨、严济慈等教授曾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执教。截至2009年,学校拥有的教师中包括: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5人;江苏省、南京市名师5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6人;市学科带头人20人;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32人;在职专职教师学历均在本科以上。

课程建设日新月异

1、资优生课程:包含全科资优生课程和特长资优生课程。全科资优生培养借助虚拟创新思维班,即从各班选取优秀学生组成虚拟班,提供包括专家指导、思维训练等个性化课程,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特长资优生培养侧重于竞赛提高、体艺类特长的培养,学校拥有一支卓越的竞赛教练队伍,在辅导学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供了师资保障。

2、跨界学习课程:借助东大、南大、南航等高校资源,进行互动学习,使学生感受前沿科学,滋养人文情怀;与高科技企业福特公司深度合作,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江宁周边资源,开展“以世界为舞台,引万物进课堂”的主题项目学习,开展以蝴蝶为核心,以牛首山为依托的跨界学习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选修及社团课程:一百多门选修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拓展、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五十多个学生社团,让孩子们在参与、策划、组织中学会规划,学会交往与合作。学校《雨露》杂志社、龙湖版画社、Hi Robotics社团、陶艺社获得“南京市十佳中学生社团”的称号,校园电视台获得“南京市中学生优秀社团”的称号。

4、生涯规划课程: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与南京师大“顾雪英生涯规划指导研究室”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初中部全面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初一年级:生涯觉察,自我认知;初二年级:生涯探索,实践体验;初三年级:生涯引领,选向发展。使学生从初中就能有意识的去思考“我是谁”“我到哪儿去”“我该怎样到达”,进而从内心深处觉醒到自身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学习、考试、做作业,而是要创造性的去解决生命、生活、生涯中的各种问题,为高中阶段乃至整个人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5、学生素养养成活动课程。学校制定学生素养养成纲要,明确分校学生应具备四大素养、两大能力,即身心素养、公民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自主能力。“13岁金色童年”、“14岁青春仪式”、“15岁勇于担当”等主题活动;一年一度的历史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等大型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理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专题系列教育,构成了分校学子素养养成活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完善人格、锻造能力。

6、国际交流课程。①新西兰交换生项目:我校与新西兰最佳国立中学之一Howick College结为姊妹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互访,每年初一、初二挑选部分学生赴国外交流,体验当地学校的课程与文化。②中美夏令营项目:我校与美国北卡Marvin Ridge High School结为姊妹学校,每年有来自该校的30多名教师和分校学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活动,共同度过14天令人难忘的欢乐时光。③修学旅行项目:为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每年暑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出国修学旅行,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欧洲部分国家学习、生活。

教育改革

1922年,南师附中率先采用三三制新学制并编定新学制课程大纲,实验道尔顿制,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

抗战期间,艾伟主持开办中学六年一贯制学习心理实验班。

20世纪50年代,进行高中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

60年代,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主持下,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

80年代,在国家教委的指导和香港华夏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下进行了高中课程结构改革。

90年代,南师附中实行高中阶段必修课分层次教学实验,被列为国家“八五”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的子课题。

进入21世纪,学校开设了以现代公民为培养目标的德育课程、以思维品质为培养目标的拓展课程和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综合课程。其中,德育课程包括经典人文阅读、生涯规划、意志训练、责任教育、领袖训练、跨文化交流、生命教育、审美教育等课程;扩展课程包括选修课、竞赛课、大学先修课、名师讲坛、系统思考、“走进鲁迅”等课程;综合课程包括教育剧场、梦想基金、科技文化节、特色学科活动、学生社团等课程。

国际交流

自20世纪80年代,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先后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的九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其中澳大利亚考菲尔德学校还在南师附中建立了分校。友好学校间实行教师互派、教材交流、网上课程交流、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另外学校每年派教师出国讲学、考察、进修,也邀请国外专家学者讲学、授课,同时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进入21世纪,学校的国际交流更趋频繁,出国讲课、考察进修的教师达200多人次;每年均有数十位同学出国交流或到国外著名高中学习一年。

2006年9月,南师附中依靠自己的双语师资队伍,并在国际平台聘请具有专业资质和教学经验的'高中教师,独立开设IB国际文凭课程并招收中国学生,2007年正式获得授权。2012年通过国际文凭组织的“五年评估”。截至2013年,五届毕业生主要前往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就读本科。

学校荣誉

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基地

江苏省重点中学

江苏省模范学校

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

江苏省信息化试点学校

IB国际文凭课程项目学校

2020年6月17日,获得2020年度“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称号。

2020年7月,入选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2021年6月22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授予“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精神

校风:诚朴

教风:热爱学生,认真教学,刻苦钻研,言传身教。

学风:专心致志,勤学苦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办学目标:

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卓越的中国著名中学。

建设高品位、高质量,实验性、示范性,具有国际胸怀和中国精神,并以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学术性、实践性见长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卓越中学。

办学理念:

基于教育管理——民主,科学,创造;

基于师生生长——和合,学识,超越;

基于社会公民——关爱,责任,创新。

培养目标:

领导力,创造力。

培养以天下为已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人格和创造人格的人。

教育理念:

健康生长

所有人的生长,不同的人都能得到恰当地生长。追求永真:只要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在各种恰当评价方式之下,其教育结果一定呈现优良效应。

学校文化:

第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组织文化

第二、掏出心来、相互尊重的行为文化

第三、权责平等、民主公正的制度文化

第四、追求诚朴、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第五、行胜于言、锐意实验的教育文化

第六、批判与建设、解构与建构的思维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qiuxuezhinan/chuzhongjiaoyu/g524nz.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