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文学名著 > 美文摘抄 > 经典美文 > 艳阳春色万马美美文
手机版

艳阳春色万马美美文

来源:博文吧 阅读:1.03W 次

无锡因有太湖而美丽,洛社因有大运河而文明。

艳阳春色万马美美文

万马村更是得天独厚,以大运河为伴,认真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梳理其文脉,贯通其文化气韵,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现在的万马村已成为洛社大地上盛开的一枝奇葩,芬芳迷人。

朋友,您不妨到万马村去转一转、看一看,感受一下万马村这块有着十分浓厚文化底蕴的热土,经久不衰、活力四射: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孕育了万马村人的灵活通达、开放包容、以柔克刚和坚韧进取的文化气质,独领了重视民生、敢于改革创新的风骚,带给万马村如今的翻天巨变。今日的万马村,因历史厚重精华美,文化万马心灵美,宜居长寿和谐美,绿色农业生态美。从这里的人们满脸的微笑就知道幸福就写在他们脸上,幸福就在他们心里流淌。

历史厚重精华美

岁月承载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

在古代诗人笔下就曾描述过洛社老八景:源于明崇祯进士王永积作《洛社八景》诗,每景一命题五言绝句。八首五言《洛社八景》的诗,如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第五景:“马盘牧唱”(咏马盘)诗曰:“盘盘樵牧地,何年字马盘。数声牛背笛,不用跨雕鞍。”诗中讲的当时洛社马盘的自然生态、牛马成群、牧民欢歌的情况。有诗曰:“开利钟声响,兴隆迎朝霞,花渡渔歌声,马盘牧民唱。”

马盘四面是河,东起半夜浜、石渎河,南至大运河,西接万新河,北依大白荡。四周依水环绕,形似盘子。早在宋代,这里是一片草地,是放牧马的地方,故得名“马盘”。马盘地处京杭大运河边,又是古代急送信件来往、马匹休息的驿亭,因此经常有高官富商到达。在当时,洛社有别具一格、绚丽多姿的洛社八景,故早已闻名于江南。马盘的绿色草地成片,牛马成群、牧民欢歌,生态环境别样美丽。同时,因水而建又因河而兴的马盘村,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和美景象,地以人贵,人因地传,万马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而闻名。

万马村鹅子岸曾有尹、麻二将军抗击元兵战死五牧,民间又有“麻士龙战死彭郎村,尹玉饿死鹅子岸”的说法。彭郎村(即彭村)和鹅子岸都是五枚附近的村庄。“尹玉饿死鹅子岸”,却点明于鹅子岸地名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尹玉领兵在五牧与元兵作战,由于元兵人多马众,他的士兵伤亡很多,就率残兵500人,从运河岸边转战至附近的芦荡滩(在今鹅子岸村旁,安庄西南)支持抵抗。这时,在芦荡里的渔民们,都义愤填膺,摇船出来支援,有的奋臂举起划浆、鱼叉作刀抢,有的抛掷右块当飞箭,截击元兵。在元兵的重重围困下,尹玉500将士和渔民们孤军战战,最后因粮尽援绝,都英勇不屈地饿死在芦荡岸滩里。

后来,人们就以此地取名为“饿死岸”来纪念尹玉将军及其勇士,因为名称难听,所认又逐渐改名为“鹅子岸”。在安庄村旁,原有一块2亩左右的田,叫做“饿煞岸田”,这田名同样富含纪念意义。武略安邦或以铁骨丹心而著称的将军尹玉、麻士龙,为万马村留下不朽的精神财富。

文化万马心灵美

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支柱“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在如今的太平盛世下,村志、家谱等悄然在民间升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热爱家乡的有识之士顾德新,不仅第一个出资,还自告奋勇当主编,编写了无锡首部村志,这部传代的佳作,得到人们啧啧赞叹。顾德新还潜心研究历史文化,2009年组织完成了《顾氏宗谱》,并热心指导其它姓氏的宗谱续修。2010年10月成立全国顾氏民间研究会,由他主编的顾氏文化,定期发往全国各地。

出身于农耕世家的顾德新,在其文化遗传中,早已埋植下了“恋乡情结”。老顾主编的《江南乡村时代印记》有着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而工业时代的今天,这些先辈传承下来的文明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因此,挖掘、珍惜、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可让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唤醒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李氏家族是无锡历史名人、宋代抗金名相李纲的后裔,己有60多年没有续修家谱了。要续修无锡的李氏全谱可谓一项宏大工程。因为,李氏家族队伍庞大,李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有十多万人的无锡巨族大姓。到目前为止,李纲的几百支后裔,没有一支能大胆的、有能力、有资金的后裔,能提出续修李氏全谱。

李中红先生,是他首先号召续修李氏全谱之一的人,当有人提出要续修李氏全谱资金成问题,他胸有成竹,显示其大将风度,他说:“能在社会上募集到资金那是最好的事,资金问题不要怕,我老板虽小,既然我决定的事,砸锅卖铁也要把李氏全谱搞出来”。

听说续修李氏世谱和重修李氏宗祠需要大量资金,村里的企业老板没说二话,大家纷纷慷慨解襄。从2008年至2013年期间,家谱的续修印刷,宗祠的选地重建,前后共收到捐款422.5万元,由此可见李氏后人的热心慷慨。

万马村的李三苟是李氏世谱续修会副会长,他年轻时跑过供销、办过企业,是村里叱咤风云的人物。尽管几年前身患癌症,却也没有撂倒他,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癌症竟神奇般地好了。李三苟发扬当年跑供销、办企业的劲头,召集人马,募集资金。并与村主任李中红、企业老板李元龙不谋而合。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5年努力,终于把24本李氏家谱的续修工作在2013年大功告成。

由于万新村和马盘村并村,万马村的干部有强烈文化意识,认为及时编写万马村志是他们一班人的义不容辞的责职。编篡村志,不仅是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的伟业,让更多群众认识志书、了解志书、便用志书,使志书充分发挥出“资政、资商、资业”的功能,为农村四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宜居长寿和谐美

太平盛世出长寿。在2014年调查中,长寿村----惠山区洛社镇万马村,历来这里出百岁老人。2014小小一个万新村,人口不足二千,户数不满五百,但百岁老人却有3位,其比例远远高出其他村,堪称为奇迹。

常言道:“山中难寻千年树,世上难找百岁人”。这里百岁老人为什么怎么多?为什么这里人会长寿?人们纷纷到这里寻找长寿的秘诀。

当然,形成百岁老人逐年增多的原因有许多,除良好的自然环境,老年人良好的自身身体基因、生活习性等客观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长寿这个话题不仅专家在探讨,每个平民百姓也在研究学习,笔者也曾慕名前往采访取经。

地理环境孕育长寿。今天的万马村更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青瓦白墙的村舍错落有致,宅前,阡陌村道,平坦整洁;宅后,篱笆荆栏,菜园遍地,宽广的河面碧波荡漾,清洁的空气沁人肺腑,优美的环境,让人长寿。

家庭和谐出长寿。百岁老人与子女、孙子女、重孙子女等生活在一起。他们对老人经济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保障,生活上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四代或五代同堂,儿孙绕膝,尊老爱幼,这正是万马村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也是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在该村,陈效根的母亲今年已经103岁高龄,平时陈效根夫妇对老母亲的关心照顾,在洛社镇成为佳话。大家都说,是陈老夫妇的一片真心和细心照顾,才有了今天他老母亲的健康长寿,好几次的转危为安才迎来了老寿星的安然无恙。所以该村家庭和谐、民风淳真、尊老孝亲寿星多。

一方有难,百方帮助,这里百姓安居乐业,无忧无愁。村级基金是建立农村爱心“蓄水池” 。2010年万马村成立助困基金会,将零星分散之爱汇聚成群体的爱,形成一种稳定有效的农村助困资源和模式。许多企业家在“蓝天下的关爱”慈善活动中慷慨捐赠,乐善好施,令人敬仰。“向贫困的人撒上慈爱的甘露,向不幸的人送去抚慰的馨香”。

2011年11月,洛社镇万马村71家企业和个人捐资235.8万元成立了万马村助困基金会。无锡震达机电有限公司捐赠31万元,无锡赛可电气有限公司、常州钢管厂有限公司捐赠20万元……该村在职的区、镇、村干部,党员干部群众等也纷纷参与进来,参与企业之多、善款总额之大、社会影响之广,都开创了洛社镇村级慈善基金会之最,在当地形成一种慈善热、爱心潮。“平时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把节约的钱捐给贫困的孩子,托起明天的太阳,挺起中华的脊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 江苏省劳动模范、无锡震达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凤鸣为镇、村公益事业捐款上百万元,还在2003年起每年出资2万元,在洛社初中设立“震达”奖学金,奖励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震少年雄心,达锦绣前程”,被誉为一条绿色的希望之路。同时,他们一家祖孙三代矢志创业回报社会的家风,如薪火相传,在全镇传为美谈。 这里万马村惠风和畅,处处呈现出和谐美。

绿色农业生态美

美不美,看看身边山与水;乐不乐,看看是否有绿色。

漫步在尚田农业园区的小道,粉墙黛瓦的农宅、花红柳绿的树木草地、特色的小桥流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田园画卷。进入家庭农场,则是另一番景象,豆腐坊、酱坊、油坊、文创手工作坊和亲子游、采摘游,令你穿越到古老的农耕时代。这里的每个农场有10—30亩土地,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精确监测养分、病虫害及气候变化等情况,公司统一提供种植计划、栽培技术、产品监管和品牌营销,实行生态化种植。

居农家乡村民宅,享江南园林风景,体田野绿色激情,体验田间劳动的生活,重温儿时旧农趣……近来,一种包含了微型生产、农食加工及深度导览等项目的绿色农业体验消费旅游模式在洛社镇万马村悄然升温。

年过半百的曹熙忠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1991年,他白手起家办工厂,经过多年打拼成为当地明星企业,其个人也被授予“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称号。2011年,正当企业如日中天之际,曹熙忠毅然放下手头的管理工作,开始关注农业。他开始设计理想中的“农业梦”,意欲把农业消费者吸引进农业生产中,示范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新型农业生产。

曹熙忠依然一袭布衣芒鞋,可在他“美丽实践”的蓝图中,企盼提升更高的层次:尚田农业园区的版图要扩展到2000亩,“明年,园区预计建成20个家庭农场。”他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居住环境,培养一批专业农民,通过创意产业刺激农业文化的生命力。

六次产业园保留自然村落,以农业打造人与环境相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绿色环保生态环境,这一切都是百姓迫切期待的生态美,也是最能代表百姓的幸福指数的中国梦。

有位资深的记者看了六次产业园很感慨,他对六次产业园这样评述:“一草一木凝聚江南风景,一举一动展示生态文明,一点一滴博汇运河古韵,一张一扬绽放绿色激情,一耕一耘精制绿色物品,一笔一画书写万马美景!”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meiwenzhaichao/jingdianmeiwen/32wq72.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