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阅读答案 > 《母亲的位置》阅读及答案
手机版

《母亲的位置》阅读及答案

来源:博文吧 阅读:3.25W 次

一铺小小的土炕,挤着一家子人。到晚上,母亲总是睡在炕梢的位置。似乎窗外总在刮风,没黑没白,无休无止,从窗隙往屋子里挤,鞭梢似地一甩一甩,砸出满屋酷寒。母亲缩在炕梢,蜷睡着,却突然惊醒坐起,掖好孩子们的被角,又把掉落一旁的衣服重新盖上他们的被子。屋子里漆黑一片,母亲所做的一切,全靠了母性的本能。母亲像猫一样警醒。

《母亲的位置》阅读及答案

那铺土炕,母亲永远睡在炕梢。有时是整个身子,有时是半个身子。经常在梦中,她滚落地上,嘴里发出一声惊呼,未及完全喊出,又被硬生生咬断。她想起男人还睡着,想起孩子们还睡着,她怕惊扰了他们。

终于决定盖一栋房子。孩子们像雨后的笋,晚上,她甚至没有将身体蜷起的空间。石子是她和男人从山上采的,先采了大石,然后用小锤一下一下地砸碎;沙子是她和男人从河滩上推的,两个人深弯着腰,独轮车轧开深深的痕;泥板是她和男人亲手脱的坯,平场上一排排一行行,那些天她心惊胆战,生怕空中落下雨滴。房子不大,进展缓慢,可是女人知道,它毕竟是一栋房子,当房子盖好,她和男人,还有孩子们,再也不必在一铺炕上挨挤了。

房子盖到大半,她搬了进去。她说她得看着她的房子,尽管那里面几乎什么也没有。但是那里有炕,母亲睡在那里,老屋的土炕便不会太挤。忙累一天的母亲沉沉睡去,没有男人和孩子在身边,她睡得格外香甜。那时窗子还没有镶玻璃,屋子就像冰窨,母亲浑然不觉。

房子盖好了,搬进去,却仍然有些挤。女儿已经长到需要一间单独房间的年龄,母亲只好和男人和儿子继续挤一铺大炕。现在母亲再也不用蜷起身子睡觉了,可是她却不肯再睡炕梢。那个冬天,她一直睡在靠窗的位置。那是屋子里最冷的地方,冷风顽强地挤过窗隙,把熟睡中母亲的脸冻僵。母亲睡着,又突然醒来,黑暗中,为男人掖掖被角,给儿子的被子加盖一件衣服。她醒得总是恰到好处,她像母猫一般警醒。

春天和秋天里,母亲却让开了靠近窗户的位置,又一次睡到炕梢。她对儿子说早晨会有阳光,那阳光暖暖柔柔的,照在脸上,会很舒服。后来她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些有关阳光的知识,更不肯再睡到窗前了。她喜欢说营养。她说春天和秋天的阳光有营养,照到谁的身上,谁就多吸收一分营养。母亲一本正经的.郑重表情,常常把她的儿子逗笑。

后来,生活就变得好了。

后来,母亲就跟着儿子进了城。

再后来,有一天,突然,母亲就病倒了。

母亲病倒了,接连打了很多天的吊针。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病床靠着明净的窗户。她一连很多天下不了床,她的眼睛忽睁忽闭,呼吸时缓时急,思维时明晰时愚钝。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儿子红着眼睛,日夜守在母亲床前。可是母亲仍然顽强地活着,她在等待女儿从国外归来。

儿子是在清晨突然被母亲推醒的。一整夜他都陪伴着神志不清的母亲,那时候他刚刚睡着。睁开眼睛,他吓了一跳,几天未曾下地和进食的母亲,竟然站在他的床前!母亲微笑着,沙哑着声音,却是一本正经地说,咱们换换床位吧!现在,我的那张床上,有营养儿子看到,母亲的床头,有一缕微不足道的阳光

1.从全文看,题目母亲的位置有怎样的含义?

2.文章第三段末尾写她醒得总是恰到好处,她像母猫一般警醒,为什么母亲醒得总是恰到好处,像母猫一般警醒?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1)母亲缩在炕梢,蜷睡着,却突然惊醒坐起,掖好孩子们的被角,又把掉落一旁的衣服重新盖上他们的被子。

(2)经常在梦中,她滚落地上,嘴里发出一声惊呼,未及完全喊出,又被硬生生咬断。

4.看了文中的9、10段,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你心里怎样想?

参考答案:

1、表层:母亲睡在炕中的位置。深层:母亲对家人的爱,在她心中,家人至高无上。

2、母亲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时时刻刻关爱家人,母亲的爱体现在细微的细节上。

3(1)突出母亲占得空间很小,为了全家人舒坦的觉,甘愿缩在角落里,惊醒,说明母亲心里时刻记得家人。(2)滚落是因为母亲关爱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睡觉,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4、围绕对母亲的感激,自己的感动来写。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l1v4x9.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