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育随笔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
手机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5.6K 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课程名称 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类型 小学必修

●教学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下册》

●授课时间 6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7)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8)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课程内容与安排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四个领域: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按单元):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分数除法、确定位置、用方程解决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1.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2.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1分米、1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第八单元“数据的分析和分析”。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统计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加减法8课时

(2)长方体(一)8课时

(3)分数乘法9课时

(4)长方体(二)10课时

(5)分数除法8课时

(6)确定位置 2课时

(7)用方程解决问题4课时

(8)数学好玩3课时

(9)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10)总复习6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小块方砖铺满某个平面。

教学难点:

计算铺满某个平面需要多少块方砖,多少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装修了。妈妈让小明设计自己的卧室怎样铺地砖。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帮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来研究一下铺地砖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卧室面积

1、买地砖之前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

2、小明卧室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你们能帮他算算他的卧室有多大吗?

(二)分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所需地砖的数量,所需钱数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汇报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交流

2、得出结论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四、全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正、负数;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第一、二学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回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回顾复习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数的改写、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等概念。

2、学会沟通这些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沟通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它们的概念及意义。

教具学具:挂图 图片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活动一

1、以“ 1”为基础整理数的意义。自然数 小数 ?学生回答

分数

负数

总结:什么是整数。

学生思考:整数、分数、小数

活动二

1、在数轴上把整数、小数、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思考:

如何把三者分类?

(A)整数的组成

整 正整数 数 零 自然数 负整数

(B)分数的分类

分 真分数 数 假分数(含带分数)

(C)小数的分类

小数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活动三

学生回答:这些数之间的联系?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活动四

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答:一致的

0.1=0.10=0.100

↓ ↓ ↓

1/10=10/100=100/1000

活动五

1、学生画数位顺序表

2、复习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3、复习数的改写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x21lrn.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