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育随笔 > 《马说》教案范文9篇
手机版

《马说》教案范文9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3.15W 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说》教案范文9篇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

马 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 齐背课文。

2、 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3、 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5、 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六、布置作业:

伴你学

板书:(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 ( 谴责 嘲讽)

《马说》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处于《海燕》、《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该文是唐代韩愈于唐贞元十多年所作,当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上期学习过《爱莲说》,大体了解了“说”这种文体,加之本文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他们毕竟是初二,还不能完全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本课我以诵读为主,内容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鸿《六骏图》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这样一幅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所画的《六骏图》。画面上的几匹马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这种马,它的遭遇确实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马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学能简要的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韩愈呢?

生:韩愈,字退之。

师:这位同学答除了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有关韩愈的有关介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韩愈生平)好,同学们请看一下标题《马说》,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标题?

生:有。师:有哪些?

生:《爱莲说》

师:那这些标题中都有“说”,说是一种文体,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议论题材,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大家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词翻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组长上来抽签。(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任务分配)

二、朗读课文,实现读准、读对停顿

(一)让学生拿出导学案一起读一读文言字词积累中的第一题。

(二)请生读课文,并让同学点评。(让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词及停顿,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频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的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音频。(有些同学听的很认真并未能做好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三、掌握字词及全文翻译

(一)请生将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答案写在黑板上,并生进行点评。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我们应该注意?

(二)请学生翻译,并进行点评。

之后挑出重点句,开火车形式下来进行翻译。

四、分析文章内容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看这几个小问题:(1)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案:伯乐对千里马有重要作用。

师: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千里马并没能遇到伯乐而是遇到(生答:食马者和奴隶人)

(3)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马也。

师:课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话大声斥责了那些食马者。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即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被摧残进行分析。这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请生回答导学案中主题探究。(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比喻义)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抨击

五、拓展延伸

在韩愈所处的社会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对待?

生:各抒己见。

总结:1.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不断的完善自己。3.抓住机会去展示自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写一写

3.相关练习朱静思

《马说》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

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和中考复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三、说重点

掌握重点的字词以及文章内容。

 四、说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 出示要求:

准确流畅地背诵全文

准确无误地按要求默写

2、自由背诵—→同桌检测—→指名背诵—→齐诵

3、默写全文并按要求画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极写“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积 累

1、出示要求: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积累本课重要的文言词句

2、 学生自行梳理总结

3、检测

4、师补充文学常识

①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②关于韩愈

韩 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选自韩愈的《杂说》。

5、检测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⑴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⑵一词多义(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词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虽有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课文主要知识点。

提示:可分别从课文内容、文章结构、表现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检测:

生口头展示梳理的知识点

师小结

⑴写法与主题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⑵结构特点

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

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练 习

1. 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3、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根据文意,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⑶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②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⑷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③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④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②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③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④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⑷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归纳课文:

⑴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案 篇6

【设计思想】

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

听 感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所以读(xiàn)。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执策而临之 (握,拿) (面对着)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食不饱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虽有千里之能 (的)

执策而临之 (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勋十二转 (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承连词,来)

4、 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4、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5、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6、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7、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8、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9、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9、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0、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2、 推荐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附板书:

教学反思

《马说》教案 篇8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 (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幻灯片 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五. 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马说》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网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l1p3r2.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