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育随笔 > 无效劳动可以休矣!--对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手机版

无效劳动可以休矣!--对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来源:博文吧 阅读:1.93W 次

上饶铁路中学 李志凡

无效劳动可以休矣!--对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读了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深有感触。拿这标准对照语文教学之状况,不免焦急而沉重。本来嘛,语文教学就属“少慢差费”之列,加上林彪、“四人帮”一折腾,更是“积重难返”了。看来,非来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可!

诚然,论繁忙,语文教师是“汗淋淋,耗尽千斤力”;效果呢,却是“长叹息,花多果儿稀”。无论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抑或朗读、口述、概念的理解,形象的思维,几乎环环薄弱。

究其原因:无效劳动太多!笔者根据同事们的闲谈议论,及本人的教学实践,冒昧提出以下几点,翼希引起争鸣。

一、备课形式值得研究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备课。但,一般而言,现在的备课流于形式,不仅没有成为课堂上的战斗武器,倒成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包袱。

此话怎么讲?原来,每个语文教学都有一个厚厚的备课本,每篇课文甚至每个课时都要写上教案。从教学目的、时代背景、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到课文分析,层次结构、写作特点、字词句训练等,几乎面面俱到。哪怕你对某一问题了如指掌(如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之类),仍得不厌其烦地写在备课本上,即使参考资料上有详细介绍,也要依葫芦画瓢地抄一遍。为什么?防备领导检查呵!无怪有的教师自我解嘲地说:备课笔记是他的“装饰品”,是“备查”之物。

其实,身为语文教师的深有体会:上课时凭借的是教科书,而不是备课笔记,从未见过哪位执教者手拿备课笔记上课的。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把功夫花在教科书上,自己设计一套备课符号,直接在教科书上使用。以红蓝二色在字、词、句旁边圈圈点点,有的加眉批,有的加注释,有的加说明,有的加提示,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加以评点,同时,反复阅读课文,揣摩课文中的微妙之处。我以为,这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是“事半功倍”的.备课方法。它不仅继承了私塾教学中的长处,而且使教科书与备课笔记融为一体,使执教者用心专一。建议出版部门研究:教师的用书与学生的用书排版应不一样。教师用的书宜天头宽些,边白阔些,行与行之间多留点空隙,以便教师在书上“备课”。最好约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适当地搞点评点工作。如能这样,语文教师们定会欢天喜地。除在书上“备课”外,需不需要另有“备课本”呢?笔者的意见:形式主义的备课坚决摒弃,腾出时间来做下列工作:一、积累资料,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字词句篇的典型材料;二、结合课文,拟定课内外作业,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设计一些带典型意义的有启发性的习题;三,根据课文中的字词句及特色,考虑板书设计;四、记载讲课中容易忘记的细节及讲课的“一得之见”。

二、课堂教学“本”、“末”不明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分析’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

首先,表现在参考资料的编排上。不妨去翻翻历年来各省所编的“参考”吧,时代背景和课文分析简直占住三分之二的篇幅,至于如何进行字词句训练,如何拟定有趣而典型的作业题,可说是“一鳞半爪”,甚至只字不提。选种“弊多于益”的呆板说教,是造成语文教师“重视天花乱坠的分析”,“轻视扎扎实实的读写”的因素之一。

一篇课文到手不论什么体裁,不管文章的深浅,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总是念念不忘“分析”,认为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挖掘思想性,“发掘”得越深越好,越广越妙,哪怕牵强附会,生吞活剥,也要与形势“联系”一番。一篇课文四、五课时教完,分析课竟占了三、四节课,你说,哪里谈得上反复的基本训练?

“分析”的结果呢?正如一位同志所说。“好好的一座七宝玲珑”宝塔,被拆得七零八落,本来很使学生感动的作品,倒分析得不使人感动了。当然,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人的基础上,“画龙点睛”般的分析是必要的,但这个“必要”,站在“空中楼阁”上是达不到的。

电影的放映,戏剧的上演,难道必须同时有专人在旁喋喋不休地进行提示与说教吗?恰恰相反,观众的喜怒哀乐是随着情节的波澜变化的,有时会义愤填膺,有时会泫然泪下,有时会捧腹大笑,有时会惊叹不已,证明观众被艺术的形象所感染和激动。倘若有人在你耳边唠唠叨叨地启发你:注意,这表现了剧中人的什么什么精神;注意,我们从中应该得到如此这般的启示;注意,这场电影使我们受到这样那样的教育......试问:你是讨厌呢还是高兴?这说明形象思维的重要。

看戏看电影如此读文学作品如此,上语文课呢?难道能离开形象的感染吗?难道能离开构成形象思维的字、词,句的读,讲、写的训练吗?决不能离开!否则,“思想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就是说,字词句的教学是“本”而不是“末”,本末倒置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是违反认识与实践的规律的。

三、批改作业功繁效微

精讲多练是保证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多练,势必作业增多,习作增多;作文加作业一迭迭压过来,语文教师如何受得了!而批改效果呢?我非常同意老教育家叶圣陶同志的体会:徒劳无功!

先计算一下:两个星期一篇作文,教两个班,一次就得改一百一十多本。如精批细改,一个钟头只能改两本,就算一半是粗批粗改吧,平均每小时充其量改四、五本,那么一次作文就得花费近三十个钟头了,一天就占住了差不多五个小时的批改时间,加上其它字、词、句作业,平常考查,还有备课,可想而知,语文教师哪里有时间进修?连“精心”备课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这种“功繁效微”的批改教师明知不妙,但还在干,还在卖力地废寝忘餐地干下去,岂不是很值得大家深思么?

我十分欣赏叶老的建议: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见《中国语文》七八年二期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我认为具体的办法是不是可以这样:

一、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每次作文中,选择字词句篇方面的优劣典型在班上评讲。

二、分学生为两大组,交换批改,谁批改谁簦名,谁批改得认真予以表扬,谁批改得马虎,严厉批评(适合有标准答案的小测验试题、习题及作文中订正错别字、一般病句);

三、分期分批组织较优秀的学生轮流批改,培养骨干,训练人才;

四、作文中出现的共同毛病,如离题,言之无物,“穿靴戴帽”等,不必篇篇加批语,只选择一本较典型的批改即可,这样做,可以改变语文教师“孤立作战”的被动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对于确实好的文章当然应该精心批改,让它锦上添花。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d974y.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