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墨子兼爱教学设计范文
手机版

墨子兼爱教学设计范文

来源:博文吧 阅读:8.5K 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墨子兼爱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墨子兼爱教学设计范文

墨子兼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它叫做——(墨)守成规,它讲的是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的故事。墨子除了是一位善于守城的能工巧匠、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身微贱的草根思想家、政治家,他杰出的思想就是“兼爱非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兼爱》这篇文章。

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文章中是怎样称呼墨子的?

——“子墨子”。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先秦诸~。子,放在人名前表示进一步的尊敬,翻译过来就是“墨子先生”或“墨子老师”,“尊敬的墨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兼爱》这篇文字是墨子的学生对墨子讲学的整理记录,不是墨子本人亲自撰写。

二、“给墨子断句”

给文中2段文字断句并翻译。

1.展示文字①: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请学生断句并讲出断句的理由(排比句(三句),句式整齐:单句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或相近)

请学生指出翻译的关键词“篡”“贼”,并翻译整句。

教师点评:这段话讲述的是墨子生活时代的“天下之害”,害就是“弊端”之意。

2.展示文字②: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请学生断句并讲出断句的理由(排比句,句式整齐,固定句式“爱……不爱……是以……”)

请学生指出翻译的关键词“爱”“举”“惮”,并翻译整句。

教师点评: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的根源是什么?(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三、“学墨子说话”:

①请学生仿句:国家不(富强),社会不(安定),家庭不(和睦),我们就会(不幸福)。

②请学生仿句:现在有的人只知道向自然索取,却不懂得回报自然,所以滥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只知道向社会要求(公平正义),却不愿意(维护稳定),所以各种违法违规事件经常见诸报端;只知道向他人要求(奉献牺牲),却不能够(从我做起)

师生讨论、指出这样说话的好处:逻辑性强,由大到小,由集体到个人,由地位高的到地位低的;说理清楚,展开充分,车轮战法;排比句式,句式整齐,说理有力而富有气势;“墨子式”表达。

四、“找墨子句式”

1.请学生在2、3、4两节中查找类似“墨子句式”,朗读、交流并翻译

文字③: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文字④: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

文字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2.师生讨论、小结墨子说理的特点:铺陈排比,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逻辑清楚,由国到家到身;举例论证,形象生动。不足:有些地方重复,稍显啰嗦。

教师点评:语言质朴平实,议论说理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有说服力。

3.墨子的语言特点和说理特色已经了解,但观点还未理清。要想理清观点,我们必须还要注意文中的一类句式——问句。

找找文章的问句:

①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指出现象)

②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分析原因)

③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引出观点)

④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怎么去做)

这些问句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逐步地引出。使整篇文字形成“生问墨答”的行文模式,议论深入,观点清楚明了。

(补充:《赤壁赋》中主客问答)

五、探墨子思想

那么作者一步一步究竟要引出什么中心观点——“兼相爱,交相利”

1.中心观点提出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

2.联系全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文中的话“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具体表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这里特别要重视墨子对“弱、寡、贫、贱、愚”这些底层百姓的重视。

引用:“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林清玄”

3.学生问题合作讨论:这种“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和“自爱”“自利”矛盾吗?它和孔孟所提倡的“仁爱”完全一致吗?

参考:“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自利,而是讲求“兼”“相”“交”,提倡同类项之间(君臣、父子、家国等)的互摄、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精要。从而,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任意贬低、排拒、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借助、肯定、拥有的现实利益,具有更为开阔的胸襟与气势。

孔孟亦有类似观点。孔子“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区别: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无亲疏、无远近的爱,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

4.学生问题合作讨论:“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它在当时的社会有效吗?

参考: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5.教师问题讨论:今天我们重读《墨子》的《兼爱》,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

参考:有。比如我们与父母之间、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就应该相亲相爱。大家都希望别人爱自己。但往往第一步是最难的,就是我们先要爱别人。要想别人怎么对待你,首先你得怎样对待别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总结:2500多年前,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直到今天,他的“兼爱”思想仍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蕾莎曾说:“爱不能单独存在,它的本身并无意义。爱必须付诸行动,行动才能使爱发挥功能。”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兼爱人生,携手共行!

墨子兼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让学生看课本“引入话题”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三、熟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举要

既以非之(“以通已)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

教驯其臣(驯通“训)

破碎乱行(碎通萃”)

贵必敖贱(敖通傲”)

2·古今异义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古义: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今义:破成碎块。)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古义:从,跟从,跟随。而,连词来;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一词多义

以不相爱生(因为)

以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独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惟独,只)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4、串解课本中其它重要词语。

五、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三、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

见课本第一段。

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五、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六、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你爹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你爹是你的长辈,是你的亲人。(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墨家对此予以了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再者,你爹对你来说不是比陌生人要亲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可以不还礼了?难道是生疏的人才有必要讲礼,亲人反而可以不讲礼了?这样的礼不是颠倒的吗?

非攻: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节葬:反对厚葬,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反对增加百姓不必要的负担。认为越是贤能的人,越是王公大人,越应当节俭。(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非命: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宿命论是剥削阶级的遮羞布,是他们为了他们贪婪残暴的勾当而编织出来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

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与儒家还有许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七、写作特点

1、平实质朴少文采。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是异常震撼人心的。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最后一段。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zre66p.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