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手机版

《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来源:博文吧 阅读:1.25W 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城道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新城道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重难点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

一、反馈检测(3分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详见学案、PPT)(3分钟)

三、新课导入(1分钟)

四、逐联赏析诗歌(20分钟)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诗人准备启程“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西崦yā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手法: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寓情于景

学案点拨:

导练1: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导练2:1、第二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2、第三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3、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五、《新城道中》(其二)(10分钟)

1、结合全诗,分析“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的妙处。(5分)

明确:(1)“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

(2)“散材”,指无用之才,此处为作者自喻。“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2分)

(3)这两句表明作者对政治斗争、对复杂的官场感到厌倦,自己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明确:①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作者自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立足,自请外调,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以及作者对自己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生活的惬意之情。(3分)

②尾联,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想法。(3分)

六、课堂小结。(4分钟)

《新城道中》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知识与技能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预习检查

1、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四、师生合作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

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拓展迁移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分类作业A类: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B类:JC。

预习布置预习《扬州慢》

板书设计厌恶俗务、热爱自然

课后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yg9n91.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