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
手机版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

来源:博文吧 阅读:7.5K 次

教学内容: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39页——42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加和减。

2、通过对题组的口算,进行比较,发现、总结规律。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运用规律熟练地进行口算。

4、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加、减口算,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

把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软件出示)童童鞋53元帽子16元衣服38元师:“如果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件东西,你会选哪两样?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提问,师分加、减两类板书。

二、新授。

1、列式解答。师:“请你列算式解答这几个问题。”①童鞋和帽子一共多少元?③童鞋比帽子贵多少元?②童鞋和衣服一共多少元?④衣服比帽子贵多少元?53+16=69(元)53—16=37(元)53+38=91(元)38—16=22(元)

2、学生活动,说一说。师:“现在,分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小结:我们在口算时,要从个位算起。加法注意进位加;减法注意退位减。

3、学生活动,比较。师:“比较两组口算题,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小结:第一组的加法题,相同的是,有一个相同的加数;不同的是,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第二组的减法题,相同的是,减数都是16,不同的是退位减和不退位减。

4、口算练习。①32+57②26+13③57—32④48—1538+5726+4357—3948—29师:“通过口算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加法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也跟着变大;另一个加数小了,和也就小了。师:“通过口算第三组和第四组减法题,你又有什么发现吗?”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大的,差反而小。师:“你会学着题组自己写出类似的一组加法或减法题吗?”生写题组。

5、估算,下面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38+3245+1285—6251—3738+3849+1285—6851—13师:“你们是怎么估算的?”

6、解决问题。大同小学三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如下:三甲三乙三丙男生(人)363829女生(人)253226师:“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口头解答。”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和减,你能把这些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吗?”

《加和减》教学反思

1、关于学生。

《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

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

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voeqqn.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