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察今》教学设计
手机版

《察今》教学设计

来源:博文吧 阅读:2.19W 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察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察今》教学设计

《察今》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变法观点和人的主观认识必须适应时代和客观形势的道理。

2.学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3.了解设喻在论证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逐段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应当注意的是:

1.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尤其要重视背诵的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记忆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

2.疏通文义的重点不在词语注释,而在上下文意的贯穿理解上。教师可以只提出问题或作出指点,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不搞“对号入座”式的翻译。

3.努力减少其他环节所占用的时间,例如关于吕不韦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宜过多。

本课拟用三课时进行讲读,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吕氏春秋》和吕不韦,介绍时代背景,大略划分结构,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复述故事练习。

第三课时:诵读第5、6段,分析设喻的种类及其在论证中的作用,整理词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学生以《采草药》《雁荡山》为例说明小科学论文的特点,强调以说明为手段。

2.教师指出,《察今》是一篇古代政论。察今,就是要察明当今的实际情况。察今的目的是要变法。要变法,就要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就要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这样才算得旗帜鲜明。

二、齐读课文一遍。

〔说明〕 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哪些话是说明变法的必要性的,哪些话是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的,它的论证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但不要求作答。

读后再指出,课文中批驳沿袭先生成法的主张的话很多,这说明本文的针对性很强,因为当时确实存在着一股反对变法的势力。

三、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简介。

1.《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夜。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2.《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四、分析文章结构。

〔说明〕 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诵读分段进行。在学生基本上达于成诵后,再作比较详细的解释。

1.先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用讨论方式进行)

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第2段:“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第3段:“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法之”,“岂不悲哉”。

第4段:“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第5段:“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简答:

①作者对“先王之法”是否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不是,他认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

②文题是“察今”,这跟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有什么关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就是从当时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学先王就要学习这一点,所以必须察今。)

据此可见,第1、2段为第一部分,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为法”必须“察今”的观点。

③第3至6段大部分是设喻──分别以人、事、物设喻,这些设喻的共同点是什么?

由此可见,这四段可合并为一个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阔悖谬。(要指出各个设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细微差别,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诵读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注意对设问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实质上是解释;后一答“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顺序不能颠倒。

②“损”“益”是固定的反义词,类似的有“徐疾”“优劣”“虚实”“浮沉”等。

③既有“损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④“虽”,这里表示假定,相当于“即使”。这是退一步的说法。为什么“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呢?这要留待下文作解释。

(以上内容也可以采用提问形式使学生了解。)

2.学生自读三四遍后进行检查。

六、诵读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也可采用提问形式,下同)

①“要”,求也,引申为需要。“有要于时”就是时代的需要,这是推论的前提。

②“凡先王之法……犹若不可法”是解释上段末句的,“法虽今而在”呼应上文“虽人弗损益”。

③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题:“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即不学条文学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④为了突出先王为法的精神,用设问方式,又重复了“问点”(即“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⑤“故察己……人与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今一也”应读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⑥“贵”,这里是“以……为贵”的意思。这句话也可以写成“贵乎以近知远……”,可译为“贵在……”。

⑦“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鱼鳖之藏”的“之”,都是助词,只有调整音节的作用。

2.学生分层练习诵读。

第一层:“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一鼎之调。”

3.检查背诵。

重点是第二层。如果学生背不好,可以这样提示他们:本层有三组排比句,第一组采用“察……则可以知……”句型,是总提;第二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组采用“……而知……”句型,是举例。

七、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2段。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上胡不先王之法(取法,效法──法令制度)

二、诵读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孔疏:“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②“水已变”:指水位变化。下文“益”,仍用本义。“益多”,就是上涨了许多。

③“此其所以败也”:判断句,代词作主语,其后不加逗号。意思是“这就是它失败的原因”。

④“亏”:历来有多种解释(如“亏”通“诡”,“诡”训“异”)。课本注释用的是引申法,“亏”则不合,训“不适应”是正确的。

⑤“以此为治”的“治”:指治国,不指治军。

2.学生讨论本段行文层次。

步骤是:(1)齐读这一段;(2)复述“循表夜涉”的故事;(3)分析这个故事,指出荆人失败的原则(不顾情况变化,仍按早先划好的路线行军);(4)这件事对治国有怎样的启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制定来对付新的情况)。最后划层次如下:

①叙述故事 ②分析故事 ③推及“先王之法”

先表之时可导 (要于时)

水变益多则不可导 其时已亏,不可法之

3.逐层练习背诵。

4.归纳本段大意。

问:“循表夜涉”的荆人和“法先王之法”的当代国君的共同点是什么?(泥古不变,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变,其结果是可悲的。这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必要性。

三、诵读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故治国无法则乱,……悖乱不可以持国”:先分说“乱”和“悖”,而后总说“悖乱”。“悖”,又同“背”,“背”则不可行,是再引申。重点是“守法而弗变则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来。

②“病变而药不变”一句批庸医而言,要注意上句“药亦万变”的句号。这是前后两句是从正反两面设喻。

③“凡举事必循法以动”承段首“治国无法则乱”,可见“举事”是指处理国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时而动”的“而”相对应,可证)。

④“变法者因时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变则悖”。“因”,与“循”同义(“因时而化”跟“循法而动”相对应,所谓互文见义是也)。“因时而化”,即随着时代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之意。以上两句,重点是这一句。“变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据当前客观情况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圣”。

⑤“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时势异也”:这是用事实来论证“变法者因时而化”这一论断的。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变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变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观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务相反”),而是时代变化的要求(“时势异也”)。

⑥“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这句说“变法”的目的在于取得实际效果。“功名”,功业和名声,功业是造福于众的,名声则是个人的收获,指实际效果而言。这句话课本注释中是这样解说的:“那所谓‘成功名’,是古代国君所追求的目标,是他的,‘千里马’。”笔者认为,“是他的‘千里马’”一句应删。“千里马”是手段,不是目标。作者说“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里马”的省称。说“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马”,就把目标和手段混为一谈了。

2.划层次,分层练习背诵。

第一层(段首至“今为殇子矣”)说明时代在变化,法令制度也要跟着变化。

第二层(“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至段末)说明变法的目标是实际效果。

3.检查背诵。

①先背第4段;

②然后将第3、4段连起来背一遍。

四、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4段,准备诵读第5、6段,并将这两段译成现代汉语(口译);

2.做练习第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查背诵(第1至4段)。

2.查口译(第5、6段)。

步骤:先齐读原文一遍,然后逐段译述(不要求“字字落实”)大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用这种方式疏通文义)。主要要求是两条:(1)内容忠于原作,可信;(2)译文应是通顺的现代语,没有“古气”。

附第5段译文及说明:

〔译文〕 有个过江的楚国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赶紧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对岸)停下了①,他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移动了,可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宝剑②,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国家,就同刻舟求剑一样。时代已经改变了,法令制度却不改。用这种方式来治理国家,难道不是很困难吗!

〔说明〕①这句译文补充了“到对岸”一语,如不补充,有可能被误认为涉江者语毕而“舟止”,下文作者的评论就显得缺乏根据了。②原文“求剑若此”,其语序跟现代语有别,译文将“求剑”和“若此”颠倒过来,才符合现代语习惯。

第6段译文及说明:

〔译文〕有个人从江边经过①,看见一个大人正举着婴儿②,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这个人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③,那大人说:“这孩子的爸爸很会游泳,(他必定也会游泳的④。)”孩子的爸爸尽管会游泳,他的孩子(出生不久),难道也会游泳吗?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行不通的。楚国人处理政事,跟这种方式颇为相似。

〔说明〕①“有……者”是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对译出来很累赘,所以稍加改动;②“引”,课本注为“牵,拉”。婴儿是不足周岁的孩子,不能牵拉。训“引”为“举”,才符合情理。③此句用意译。④古人写文章讲究意会,括号里补充的话的意思实际上已包含在上句中,但译成现代语,还是明白地说了出来为好。下文补充“出生不久”一语,理由同此。

二、诵读第5段。

1.提示:

①也分三小层:叙事、评事、引申到治国。

②这个设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处,但前者说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水位上升),这个设喻说的地点的变化(舟行而剑不行)。

③“时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剑不行”。

2.诵读练习与检查。

三、诵读第6段。

1.提示:

①也可分为叙事、评事、引申说理三小层;

②评事只有一句话:“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事荒谬,不言而喻。

2.诵读练习与检查。

四、总结全课。

1.关于逐层论证的方法。

〔步骤〕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①细读第1、2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察今”这个中心论点的。②说说第3、4段跟这一论点有什么关系。③最后两个寓言故事在论证中有什么作用?用这两个寓言结束全文的用意是什么?然后做小结。

附小结要点如下:

①首先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论断,理由有二: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已有损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而“时不与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个论断:“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然后指出,从人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先王为法的基本原则。最后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论点──“察己”为宾,“察今”为主。

②“循表夜涉”一事,要害在于不“察今”(不知“澭水暴益”)而“师古”(依先“表”而涉),这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由此作出又一个论断:“守法而弗变则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断,并以良医用药为喻,以七十一圣法皆不同为证,突出地说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唯有变法才能成就功名。

“变法”,是“察今”的结果,“察今”而后知“势异”于前,知“势异”则必“变法”。

③前4段是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的,最后两段则带有嘲讽性,以“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二事辛辣地讥讽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国者。这是政论作品常有的特色。

2.关于设喻的方法。

〔步骤〕教师解说;讨论;小结。

解说要点:①设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论著中用得很普遍。②有些比喻带有说明事理的性质,应列入设喻范围;但描写性的比喻是一种辞格,不算设喻。

讨论问题:①本文中有哪些设喻?哪些是简单设喻?哪些是复杂设喻?②这些设喻各说明了什么?③运用设喻应当注意什么?

小结要点:①设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于设喻。②简单设喻用于说明单一的事理,如“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说明能“察”则能“以此知彼”,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说明能“察”则能从部分了解全部,“病万变,药亦万变”说明法令制度要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③复杂设喻用于说明复杂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将当前泥古不化的治国者的心态、愚蠢而荒谬的做法及其后果维妙维肖地刻画了出来。这便是所谓寓言了(我国古代没有专业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说明事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印度的《百喻经》相仿)。④运用简单设喻,必须注明本意,如良医一喻之前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句话就是作者本意;运用复杂设喻一般都要就其内容作分析评论(这是它跟寓言用简明话语点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

五、背诵全文。(齐背)

六、整理词语、句式。

1.整理词语。

先整理练习题中的词语

〔上〕①呈递。例:题干、C。②国君、皇上。例:A。③时间在前的。例:B。④位置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

〔法〕①法令。例:题干、C。②取法、效法。例:A。③方法。例:B。④法则。例:D。

〔成〕①成就(动词)。例:题干。②现成的。例:A。③成为。例:B。④成功、胜利。例:C。⑤形成。例:D。(按:此题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题干中的“成”含义不同,但《教学参考书》认为D与题干同。)

〔反〕①返回。例:题干、D。②颠倒。例:A。③反叛、背叛。例:B。④反倒。例:C。

再补充一些词语(例句课后补写):

〔益〕①水外流。例:澭水暴益。②增加。例:虽人弗损益。③更加。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好处:例:有所广益。

〔要(yāo)〕①邀请。例:便要还家。②要求。例:有要于时。

〔表〕①文体名,臣子给君主的呈文。例:《出师表》。②作标记。例:使人先表澭水。

〔向〕①从前。例:寻向所志。②朝……走。例:闻操已向荆州。

〔亏〕缺损,引申为不合、不适宜。例: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悖〕背谬。例:守法而弗变则悖。

〔任〕①任务、使命。例: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信任。例:王甚任之。③担负、承任,引申为处理。例:以此任物。

2.整理句式。(例句课后补写)

①〔……所以……〕两种基本用法:一种是表示行为的原因,如“此其所以败也”;一种是表示行为的工具、方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岂不……哉〕表示感叹和反问,如“岂不悲哉”。

③〔非……也,……也〕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强调也只有一个答案,如“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时,时势异也”。

④〔虽……,(犹若)不……〕退一步作假定的表示方式。如“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⑤〔……A,……B,AB……〕先分后总的表述方式,如“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附练习第四题答案:

1.(制定法令的)依据或精神。2.同1。3.(失败的)原因。4.同3。 5.的缘故。6.靠他来。7.用来……的方法。8.的原因。

七、留作业。

背诵全文。

《察今》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重点词义析疑(包括实词和虚词)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二)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的题目揭示了中心论点。“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三)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分析: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四)文章的层次怎样划分?

分析: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

第一部分。

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

 第二部分。

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五)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

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

 (六)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这种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分析: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七)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分析: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荆人袭宋夜渡澭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八)上面研究了比喻论证和用寓言故事论证这两种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论证事理有什么作用?

分析:主要作用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道理讲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采,更吸引读者。

 (九)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

分析: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十)本文的基本观点寓含着什么哲理?

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课题:察今《吕氏春秋》

(二)解题。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6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三)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简介。

1.《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夕。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2.《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四)分析文章结构。

说明: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诵读分段。在学生基本上达于成诵后,再作比较详细的解释。

1.先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用讨论方式进行)

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第2段:“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第3段:“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法之”,“岂不悲哉”。

第4段:“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第5段:“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简答:

①作者对“先王之法”是否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不是,他认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

②文题是“察今”,这跟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有什么关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就是从当时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学先王就要学习这一点,所以必须察今。)

据此可见,第1、2段为第一部分,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为法”必须“察今”的观点。

③第3~6段大部分是设喻——分别以人、事、物设喻,这些设喻的共同点是什么?

由此可见,这四段可合并为一个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阔悖谬。(要指出各个设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细微差别,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诵读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注意对设问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实质上是解释;后一答“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顺序不能颠倒。

②“损”“益”是固定的反义词,类似的有“徐疾”“优劣”“虚实”“浮沉”等。

③既有“损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④“虽”,这里表示假定,相当于“即使”。这是退一步的说法。为什么“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呢?这要留待下文作解释。

(以上内容也可以采用提问形式使学生了解。)

2.学生自读三四遍后进行检查。

 (六)诵读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也可采用提问形式,下同)

①“要”,求也,引申为需要。“有要于时”就是时代的需要,这是推论的前提。

②“凡先王之法……犹若不可法”是解释上段末句的,“法虽今而在”呼应上文“虽人弗损益”。

③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题:“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即不学条文学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④为了突出先王为法的精神,用设问方式,又重复了“问点”(即“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⑤“故察己……人与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今一也”应读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⑥“贵”,这里是“以……为贵”的意思。这句话也可以写成“贵乎以近知远……”,可译为“贵在……”。

⑦“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鱼鳖之藏”的“之”,都是助词,只有调整音节的作用。

2.学生分层练习诵读。

第一层:‘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一鼎之调。”

3.检查背诵。

重点是第二层。如果学生背不好,可以这样提示他们:本层有三组排比句,第一组采用“察……则可以知……”句型,是总提;第二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组采用“……而知……”句型,是举例。

 (七)诵读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孔疏:“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②“水已变”:指水位变化。下文“益”,仍用本义。“益多”,就是上涨了许多。

③“此其所以败也”:判断句,代词作主语,其后不加逗号。意思是“这就是它失败的原因”。

④“亏”:历来有多种解释(如“亏”通“诡”,“诡”训“异”)。课本注释用的是引申法,“亏”则不合,训“不适应”是正确的。

⑤“以此为治”的“治”:指治国,不指治军。

2.学生讨论本段行文层次。

步骤是:①齐读这一段;②复述“循表夜涉”的故事;③分析这个故事,指出荆人失败的原因(不顾情况变化,仍按早先划好的路线行军);④这件事对治国有怎样的启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来对付新的情况)。最后划层次如下:

①叙述故事

②分析故事

③推及“先王之法”

表之时可导

(要于时)

变益多则不可导

其时已亏,不可法之

3.逐层练习背诵。

4.归纳本段大意。

问:“循表夜涉”的荆人和“法先王之法”的当代国君的共同点是什么?(泥古不变,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变,其结果是可悲的。这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必要性。

(八)讲析课文4~6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

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

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成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作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的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九)总结全文。

(见“难点、重点分析”)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见“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见“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题(作品介绍)。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2段。

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通假字。

“脟”通“脔”

释义:切成块状的肉。

“益”通“溢”

释义:涨水。

“有”通“又”

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亏”通“诡”

释义:差异,不适应。

“契”通“锲”

释义:刻。

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

 (四)词句讲解。

1.第1、2段中,“法”出现15次之多,其义项有:A.动词,取法,沿用;B.名词,法令、制度;C.动词,照旧沿用。

将两节中15个“法”字标上序号,答案由学生选择,教师明确:

A.①(12)

B.②④⑦⑧⑨(11)(13)(14)(15)

C.③⑤⑥⑩

2.教师讲解“所以”等词句。

“所以”是由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以”后面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看作介词宾语,那么,其结构就是“代词‘所’+介宾词组(短语)”,介词“以”可以表示原因、凭借、目的、方式等内容。译为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的原因(缘故、根据、凭借、方法等)”;“用来……的”等等。

“虽……犹若……”为转折复句,意为“即使……也还是……”

“……者……也”判断句式。

(五)请三名同学口译1、2、4段,师生共同补正。

(六)讨论“预习思考题”④,引起学生对本文“中心论点”的争辩。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

在学生充分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同学们谈了各自的观点,摆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不强求统一,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设喻、举例,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这一论点。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七)讲析课文第1~3段。

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

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段。

明确: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宾语“之”。“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②“所以……”等于“……的东西”、“……的根据”、“……的方法”、“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后省略代词“之”。“人与我同耳”的“耳”,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

3.引导学生分析1、2段的逻辑结构。

明确:

文章一开头,通过设问设答,提出论点: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论据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论据之一)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损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未经损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着指出: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这是为什么?

文章说: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论据之二)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显然,这第二个论据比第一个论据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结论: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接着,作者通过设问设答,阐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意思是说,先王制定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的人着想。

那么,今天制定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无疑义,就得从当今的人出发,为当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见,明察当今的人是制定法令制度的前提,这很重要。

文章接着说,“而己亦人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为什么?“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以上是从正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制定的。古今时代不同,所以制定法令制度应该详细了解当今的实际情况,以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课文第3段。

明确:

“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的“向”,时间词,跟“今”构成一对反义词。句中的“也”,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尚犹”,同义副词复用,起强调作用。“此”,是主语,复指它前面的转折复句。“所以”,这里作“……的缘故”讲。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5.提问学生这一段所讲的“荆人袭宋”的寓言故事有什么寓义?它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荆人袭宋”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包括制定国家法令制度在内,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简言之,必须察今,不能泥古。这是作者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论点。

 (八)诵读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1)“故治国无法则乱,……悖乱不可以持国”:先分说“乱”和“悖”,而后总说“悖乱”。“悖”,又同“背”,“背”则不可行,是再引申。重点是“守法而弗变则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来。

(2)“病变而药不变”一句是针对庸医而言,要注意上句“药亦万变”的句号。这前后两句是从正反两面设喻。

(3)“凡举事必循法以动”承段首“治国无法则乱”,可见“举事”是指处理国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时而动”的“而”相对应,可证)。

(4)“变法者因时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变则悖”。“因”,与“循”同义(“因时而化”跟“循法而动”相对应,所谓互文见义是也)。“因时而化”,即随着时代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之意。以上两句,重点是这一句。“变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据当前客观情况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圣”。

(5)“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时势异也”:这是用事实来论证“变法者因时而化”这一论断的。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变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变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观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务相反”),而是时代变化的要求(“时势异也”)。

(6)“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这句说“变法”的目的在于取得实际效果。“功名”,功业和名声,功业是造福于众的,名声则是个人的收获,指实际效果而言。这句话课本注释中是这样解说的:“那所谓‘成功名’,是古代国君所追求的目标,是他的‘千里马’。”笔者认为,“是他的‘千里马’”一句应删。“千里马”是手段,不是目标。作者说“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里马”的省称。说“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马”,就把目标和手段混为一谈了。

 2.划层次,分层练习背诵。

第一层(段首至“今为殇子矣”)说明时代在变化,法令制度也要跟着变化。

第二层(“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至段末)说明变法的目标是实际效果。

 (九)诵读第5段。

1.提示:

①也分三小层:叙事、评事、引申到治国。

②这个设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处,但前者说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水位上升),这个设喻说的是地点的变化(舟行而剑不行)。

③“时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剑不行”。

 2.诵读练习与检查。

(十)诵读第6段。

1.提示:

①也可分为叙事、评事、引申说理三小层;

②评事只有一句话:“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事荒谬,不言而喻。

 2.诵读练习与检查。

(十一)总结全课。

1.关于逐层论证的方法。

步骤: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①细读第1、2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察今”这个中心论点的。②说说第3、4段跟这一论点有什么关系。③最后两个寓言故事在论证中有什么作用?用这两个寓言结束全文的用意是什么?然后做小结。

小结要点如下:

①首先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论断,理由有二: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已有损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而“时不与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个论断:“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然后指出,从人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先王为法的基本原则。最后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论点——“察己”为宾,“察今”为主。

②“循表夜涉”一事,要害在于不“察今”(不知“澭水暴益”)而“师古”(依先“表”而涉),这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由此得出又一个论断:“守法而弗变则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断,并以良医用药为喻,以七十一圣法皆不同为证,突出地说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唯有变法才能成就功名。

“变法”,是“察今”的结果,“察今”而后知“势异”于前,知“势异”则必“变法”。

③前4段是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的,最后两段则带有嘲讽性,以“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两件事辛辣地讥讽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国者。这是政论作品常有的特色。

 2.关于设喻的方法。

步骤:教师解说;讨论;小结。

解说要点:①设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论著中用得很普遍。②有些比喻带有说明事理的性质,应列入设喻范围;但描写性的比喻是一种辞格,不算设喻。

讨论问题:①本文中有哪些设喻?哪些是简单设喻?哪些是复杂设喻?②这些设喻各说明了什么?③运用设喻应当注意什么?

小结要点:①设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于设喻。②简单设喻用于说明单一的事理,如“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说明能“察”则能“以此知彼”,“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说明能“察”则能从部分了解全部,“病万变,药亦万变”说明法令制度要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③复杂设喻用于说明复杂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将当前泥古不化的治国者的心态、愚蠢而荒谬的做法及其后果维妙维肖地刻画了出来。这便是所谓寓言了(我国古代没有专业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说明事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印度的《百喻经》相仿)。④运用简单设喻,必须注明本意,如良医一喻之前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句话就是作者本意;运用复杂设喻一般都要就其内容做分析评论(这是它跟寓言用简明话语点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

 (十二)背诵全文。(齐背)

(十三)整理词语、句式。

 1.整理词语。

先整理练习题中的词语。

[上]①呈递。例:题干、C。②国君、皇上。例:A。③时间在前的。例:B。④位置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

[法]①法令。例:题干、C。②取法、效法。例:A。③方法。例:B。④法则。例:D。

[成]①成就(动词)。例:题干。②现成的。例:A。③成为。例:B。④成功、胜利。例:C。⑤形成。例:D。(按:此题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题干中的“成”含义不同,但《教学参考书》认为D与题干同。)

[反]①返回。例:题干、D。②颠倒。例:A。③反叛、背叛。例:B。④反倒。例:C。

再补充一些词语(例句课后补写):

[益]①水外流。例:澭水暴益。②增加。例:虽人弗损益。③更加。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好处:例:有所广益。

[要(y1o)]①邀请。例:便要还家。②要求。例:有要于时。

[表]①文体名,臣子给君主的呈文。例:《出师表》。②作标记。例:使人先表澭水。

[向]①从前。例:寻向所志。②朝……走。例:闻操已向荆州。

[亏]缺损,引申为不合、不适宜。例: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悖]背谬。例:守法而弗变则悖。

[任]①任务、使命。例: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信任。例:王甚任之。③担负、承任,引申为处理。例:以此任物。

2.整理句式。(例句课后补写)

①[……所以……]两种基本用法:一种是表示行为的原因,如“此其所以败也”;一种是表示行为的工具、方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岂不……哉]表示感叹和反问,如“岂不悲哉”。

③[非……也,……也]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强调也只有一个答案,如“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④[虽……,(犹若)不……]退一步作假定的表示方式。如“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⑤[……A,……B,AB……]先分后总的表述方式,如“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练习第四题答案:

1.(制定法令的)依据或精神。2.同1。3.(失败的)原因。4.同3。5.的缘故。6.靠他来。7.用来……的方法。8.的原因。

《察今》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了解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制定法令、制度必须注重“察今”即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学习古汉语知识,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

三、了解并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本文用寓言故事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文言议论文,教学重点应是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学生要切实掌握论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据,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要弄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2.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熟悉主要的句式特点,能讲会译,是阅读分析课文的必备条件,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环节,给以足够的时间保证。教师可以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给学生明确具体任务。

教学时数两至三教时

用一教时指导预习,作为起始课,以疏通文句为主。用一至二教时研习新课,以分析课文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

本教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及其编著者的知识。

2.能讲解,会翻译,疏通文句。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

4.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教学步骤

一、简介《吕氏春秋》和吕不韦

教师可指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有关注解,要求学生知道《吕氏春秋》是怎样一部书,知道是吕不韦请人编写的,可不再补充其他内容。

二、疏通文句,指导学生试讲、翻译

指导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讲,教师给以指导;也可通过练习形式给以指导,教师出示检测练习题,学生解答,教师讲评;也可以由学生自学、质疑,教师在答疑过程中再适当扩展内容,给以指导,等等。

指导重点: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要(yào)于时

一脟(luán)肉一镬(huò)之味

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乱殇(shāng)子

镆(mò)铘(yé)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自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

2.本文讲了荆人夜涉澭水、楚人刻舟求剑、有人欲引婴投江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可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明确提出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任务,布置预习作业,为下节课分析课文作准备:按上面三个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文。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本课时完成以下任务:

1.理清文章层次。

2.把握中心论点,并理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

3.会分析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学习议论文要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文言议论文也是如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师可作提示:有些议论文的标题可以作为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的题目行不行?有些议论文可以从文中选出恰当的句子作为中心论点,这篇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有,选哪一句合适?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的题目揭示了中心论点。“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分析文章的层次

教师提问:阅读议论文,要能理清层次。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层次?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两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

第一部分

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

第二部分

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三、分析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预习提示”作了简要说明,我们依据提示的内容研究几个问题。举例论证的方法。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

教师提问:下面研究比喻论证的方法。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这种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预习提示”讲到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的方法,并要求了解寓言的含义以及跟论点的关系。课后练习也有这方面的题目。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着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义。荆人袭宋夜渡澭水的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上面研究了比喻论证和用寓言故事论证这两种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论证事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主要作用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道理讲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采,更吸引读者。

完成上面几项任务,教师小结本教时内容,提出具体要求:1.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2.理清全文的层次;3.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四、五。

《察今》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

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二、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相关讨论题,注意激发学生的争论热情,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法”字在文中出现了28次之多,词性和词义随文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作为实词中的难点处理。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情况;疏通难句。

教学过程

 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题(作品介绍)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二段。

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通假字

“脟”通“脔” 释义:切成块状的肉。

“益”通“溢” 释义:涨水。

“有”通“又” 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亏”通“诡” 释义:差异,不适应。

“契”通“锲” 释义:刻。

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

四、词句讲解:

1.第1、2段中,“法”出现15次之多,其义项有:A动词,取法,沿用;B名词,法令、制度;C动词,照旧沿用。

将两节中15个“法”字标上序号,答案由学生选择,教师明确:

A⑴⑿ B⑵⑷⑺⑻⑼⑾⒀⒁⒂ C⑶⑸⑹⑽

2.教师讲解“所以”等词句

“所以”是由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以”后面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看作介词宾语,那么,其结构就是“代词‘所’+介宾词组(短语)”,介词“以”可以表示原因、凭借、目的、方式等内容。译为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的原因(缘故、根据、凭借、方法等)”;“用来……的”等等。

“虽……犹若……”为转折复句,意为“即使……也还是……”。

“……者……也”判断句式。

五、请三名同学口译1、2、4段,师生共同补正。

 六、讨论“预习思考题”④,引起学生对本文“中心论点”的争辩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

在学生充分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同学们谈了各自的观点,摆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不强求统一,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设喻、举例,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这一论点。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七、集体朗读1─4段。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

2.思考:全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结合“思考和练习”一、二考虑。

3.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检查上一课作业;赏析写作特色;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订正“思考和练习”三、四。

 二、讨论课文的论证结构。

1.提问:请大家先画出文中表明“论点”的语句,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本文提出的“论点”共三个:论点一,“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为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摆出了两点理由: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年代久远,“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几经增删,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其二,“先王之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论点二,应“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对此,作者的理由雄辩有力:“先王之所以为法”为什么呢?是“人也”。“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因而“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接着,作者列举了“审堂下之阴”、“见瓶水之冰”、“尝一脟肉”这三件生活常事为喻,说明“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今人之法,应该“法其所以为法”。也就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人着想的;当今制订法令制度的人,应效法先王的做法,从当今人出发,为当今人着想。不必法古,而应“察今”。接着,作者在前面正面论述的基础上,又从反面讲述了“荆人袭宋”(“循表夜涉”)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办任何事情,特别是制订国家法令制度,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论点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作者先从反面说明死守成法不变则悖,而“悖乱不可以持国”,点出“适时的法制”的重要,由此引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点,作者以“良医”“良剑”“良马”为喻,说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而改变;又以“刻舟求剑”为例,讽喻不顾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之人;最后以“引婴投江”为证,嘲讽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可笑。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以上三个论点的分析,也可分而论之。)

关于论证方法:由上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提问:从以上讨论分析中,断定哪一个论点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呢?

学生讨论,两种意见各执一端。

教师概括:我个人看法,还是“论点三”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不同的意见允许存在)。“论点三”是在“论点一、二”论述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这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写作特色赏析:

1.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第三段。

2.提问: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 的。

四、教师总结:

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五、集体朗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有节奏,有感情。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补充练习

(1)填空:

①《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的意思是(明察),“今”是指(当今的实际情况)。

②阐述先王之法不可法的原因,课文中的原句是:

A(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B(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③全文论述的主旨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列举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三个故事,还运用了(良医)、(良剑)、(良马)等三个比喻。

④《吕氏春秋》亦称《吕览》,该书成于(秦统一天下之前或战国末)。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

(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和意义,并简述活用的理由。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案:前一个“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名词“法”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并带宾语“先王之法”,故活用为动词。)

②为其不可得而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连词“而”的后面一般不能连接名词,而是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故活用为动词。)

③犹若不可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名词“法”受助动词“可”的修饰,故活用为动词。)

④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因为后面带了宾语“以近知远”,不起修饰作用,故活用为动词。)

⑤使人先表澭水。

(“表”,名词用如动词,设立标志。名词“表”带省略了介词“于”的补语“澭水”,并作“人”的谓语,故活用为动词。)

⑥军惊而坏都舍。

(“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坏,崩塌。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这里“坏”后面带了宾语“都舍”,使宾语“都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故活用为动词。)

(3)预习《训俭示康》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r69gy4.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