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手机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来源:博文吧 阅读:3.21W 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快乐、惬意、悠闲、和谐。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先来看高鼎所写的《村居》。今天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并解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感知,诵读正音。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同学们注意听了,老师请一个同学读的时候,你们也要在心里跟着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1)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这首宋词有上下两阕,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咱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出示划分节奏的词)

(2)此也可以排列成诗的格式来读,你看——(幻灯出示),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读的节奏感美。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及注释,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你从中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这个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为什么印象深刻?

(自由品读,一边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的画面。)

生交流(预设):

感悟人和

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1)古诗词的语言和现代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豆田里的杂草。

(2)中儿是指——?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表达训练:如果用上多么......多么......这个词,你会怎么夸?

小儿调皮可爱。

(1)品“亡赖”

“亡”与现在的“无”同音同义,是古汉语的读法。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亡赖”是什么意思?(相机板书:亡赖)具体表现在哪里?(卧)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顽皮的小儿子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从剥莲蓬的姿势中可以体会到小儿子怎么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指导朗读:小儿那无拘无束调皮可爱的样子实在让人喜欢,那就把咱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感悟景美

(1)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茅檐青青草)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从你身边流过,读出你的感受。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这老两口在用当地方言聊天呢。

(3)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相机板书:相媚好)

(二)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引导学生感受“醉”之“陶醉”。(师:多么温馨、悠闲自在的生活!老两口怎能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呢!这儿的“醉”仅仅是喝酒后的“醉意”吗?它还指什么意思?(陶醉)这老两口为什么而陶醉了?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着首词,其他同学联系上下文一边听一边想。

(5)交流

(6)指导朗读: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朗读整首词。

四、生成画面,描述词境。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户农家的生活画面。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把这些画面在心中理理顺。

2、交流看到的画面

师: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出示句式:我看到这样的画面,词中是这样写的.。

风景图

你先看到了什么画面?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你接着看到了什么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三儿图

最后你会看到什么画面?

3、你看,我们用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请同学们看着这幅插图,同桌之间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和谐美满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五、深悟词情

过渡:同学们把作者辛弃疾的感受都说出来了,这户人家住的虽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看到这一家幸福安宁的生活,其乐融融的场景,作者辛弃疾也深深陶醉了,创作了这首词。

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4、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那惬意、悠闲、和谐的村居生活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记不住的也可以看着书读。(出示画面)

六、总结课堂,巩固延伸。

1、现在这村居生活和谐美好的画面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永远——搜集积累有关儿童活动的古诗词。

2、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有感情地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结合词的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用优美的句子写下来。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进程】

一、课前热身,感受乡村美景

1、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上一两句?

大家会背很多诗,可古人不像咱们这样背诗,古人是吟诗(强调“吟”)谁来吟一吟?

2、声音放慢、摇头晃脑还不算是真正的吟,必须用心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e”,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

4、师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这样的曲子给你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三、初读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指名学生朗读。

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四、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努力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课件让这三个字闪烁),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 笼 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五、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读读这句?

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的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2、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3、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着一家五口静谧美好的生活呢?

4、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mkd345.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