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手机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来源:博文吧 阅读:2.73W 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 、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 、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 、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 、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 、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反馈)

d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a 、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

b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生自由畅说)

c 、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d 、朗读指导

e 、师小结:

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生练笔)

3、小结: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3、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

七、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空前敬意 憎恶

不耐烦 新的敬意

不大佩服 买《山海经》 怀念

善良、纯朴、热心、关心孩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快速梳理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材料和主旨的关系。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原文与“变异版本”的比较)的方法,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以及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材料和主旨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材料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表格法”与“变异法”。

通过表格设计,引导学生快速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文本改造的策略,将文章部分内容“变异”,再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领会文本“材料与主旨”的关系。以之引导学生领会散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结合。

要求全体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以下任务:边听读课文,边圈点批注,边思考问题,边填写表格。

思考的问题: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她有怎样的印象和情感?根据以上问题的提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填写表格时注意原文语句的“化用”)

自然段



关于“阿长”的事情



她是怎样一个人



“我”对她的印象和情感



12



介绍称呼和来历







35



喜欢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



睡觉时摆成“大”字。





不大佩服(讨厌)。



612



懂得许多规矩;



教给我很多道理。





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



1318



常常对我讲“长毛”。





发生空前的敬意;



却不料还有“伟大的神力”;



特别的敬意;





逐渐淡薄完全消失。



1929









303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速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二)主旨领悟

研读课文开头(第1~2自然段)与结尾(第30~31段)。

1.大家对“阿长”的称呼分别是什么,这是她的名字吗?她的这个“阿长”的称呼是怎么得来的?你如何理解这样的姓名来历?

1)长妈妈:母亲,许多别的人;阿长:祖母;阿妈(阿长):“我”平时(憎恶时)。



2)称呼的来历:“叫惯了,没有再改口”。



3)“理解”:



①于“大家”而言:集体地、习惯性地冷漠,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的残酷(更其可恶、可鄙、可恨、可怕)。



②于“阿长”而言:习以为常,以为理所应当(何其可悲)。



2.品读课文结尾部分(第30~31段),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他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的情感。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领会文章主旨。

(三)深入探究:材料与主旨的关系;语言内涵的品味

1.关于“《山海经》”。

(1)借用鲁迅先生的语体形式,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小鲁迅对《山海经》“发生”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渴慕”。

(2)何为“渴慕“?

【设计意图】品析语言内涵。

【明确】所谓“渴慕”,表示比“羡慕、爱慕、思慕”等程度深,是渴望到极点,一种迫不可待的爱慕、思慕、欲求。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我”的渴慕?

【设计意图】提取信息加以分析。

【明确】段20:“很愿意看看……”;段21:“但一坐下来,我就记得……”;段22:“太过于念念不忘……”;段25:通过“我”拿到《山海经》时候的反应来表现、突出“渴慕”之情。

(4)品味表现小鲁迅拿到《山海经》时的反应的语言:“震悚”“霹雳”。用得到满足时的激动和兴奋来表现“渴慕”“念念不忘”。

(5)让他发生如此“渴慕”之情的《山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明确】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6)运用“变异法”,进行比较阅读: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经》”,文字有什么不同?如果把第三次和第一次调换顺序,可以吗?文字如下:

原文



比较



1.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2.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3.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3.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明确】不能换,第三次的文字表明──经过“自己细细读”,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烂熟于胸。这些描写中,说明了《山海经》于“我”而言的意义是:“打开一个世界”“唤起无穷的好奇心,无羁的想象力”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有“启蒙”的意义。

【设计意图】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悟文章材料与主旨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7)成年鲁迅对《山海经》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呢?他怎么看待《山海经》对他的意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研读第29段。文章第29段,列举了5部“绘图的书”,都是些什么书呢?列举它们,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以删掉这一段吗?

【明确】这些内容的意图在于说明《山海经》对鲁迅的影响。

(8)阶段性总结:所以,于小鲁迅而言,《山海经》是他“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品味语言内涵:什么是“宝书”、什么是“心爱的”、什么是“最为心爱的”。

2.关于“阿长”。

(1)小鲁迅是怎样得到《山海经》的呢?当然是阿长买来送给他的,但是为什么花了许多笔墨交代一位远房的叔祖的事儿?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因为他惹起小孩子鲁迅对《山海经》渴慕之情。那么,直接就写从叔祖那里“最初看到”或“最初得到”《山海经》,不就行了吗?──当然不能这么写──为什么?──因为“不真实”,此其一也。其二,我们来比较对叔祖太太的“改写”文字,想一想,鲁迅写“叔祖及其太太”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么?

原文



变异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



他的太太也和他一样,也是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也爱种一点花木,常常微笑着修剪珠兰、茉莉的枝条,还要自言自语道:真好看啊这老人也就微笑起来。他很爱和孩子们往来……



【明确】写叔祖太太,是为了说明叔祖“是一个寂寞者”,他是“很疏懒的”,暗示读者,他与“我们”往来,称我们为“小友”,只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并不是真正关心、关爱孩子。

(2)那么,别人呢?──别人,“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3)只有阿长,阿长是怎样的呢?可顺势分析品味:“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什么叫“也来问”?──说明好多人都问过,但只有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别人问过也就问过,没有真正关心过。只有“阿长”,目不识丁的阿长,主动来问,利用“告假时间”去买,最后“高兴的”送给“我”。(对比,反衬)

(4)文中有两次提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但表述却有所不同,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品味两次提到“神力”的不同。

“长毛”时



“《山海经》”时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之前“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神力”指的是她居然脱了裤子就能抵御大炮的进攻,小孩子信以为真,觉得好恐怖,好神秘;当然从大人,从成年的角度看,又会觉得好可笑,有一种幽默的调侃在里面。而“确有伟大的神力”则是指“她能够做成功”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没有文化,目不识丁,把《山海经》误听为“三哼经”,她与小鲁迅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一个保姆,但她关心、注意并重视了一个小孩子的精神需求。相对于她的“关心、重视”,别人则一律是“漠视”,这让成年鲁迅也颇多感慨。

(5)阶段性总结:所以,文章才叫《阿长与〈山海经〉》,而不像《藤野先生》那样叫《我的保姆阿长》,也才有了文章结尾那一声深沉的向大地母亲的“祈愿”,愿生前不幸的阿长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得到灵魂的安息。

3.仿照老师的“变异”,如果由你来继续“变异”,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你还有哪些选择?并简要分析和阐释。

预设“变异”的可能性:

①第19自然段:“删”──叔祖与别人不同;



②第22自然段:“删”──对阿长的“不屑”;



③第24自然段,“换”──“三哼经”为“山海经”



④第28自然段,“删”──《山海经》的粗拙;



⑤第29自然段:“删”──木刻本的丢失;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利用“变异”比较的方法,领悟散文中有些“似乎无理,貌似闲笔”的文字,但仔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这是领悟“材料与主旨的关系”。

2.还有,我们品味语言,发现有些字眼“好似无理,又似太俗”,但“合上书一想”,仿佛必须有它方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这就是品味散文的语言,尤其是鲁迅的散文语言。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将你感兴趣的文章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对鲁迅先生的散文语言风格能有较深的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e7nyk7.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