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反思 >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手机版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3.15W 次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珍珠鸟》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1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感受小珍珠鸟与我亲近的过程,体会作者对它不一般的爱,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初读,学生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边读边抓关键字词进行交流、感受。比如,第三小节,小鸟出生了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他却没有掀开叶片往里看,我问孩子这是为什么?孩子们从他不惊扰中,感受到了不一般的爱。

第四小节是个重点段,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可作者却没采取任何行动,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小鸟的包容,感受到了不一般的爱。接着,我们又重点朗读了句子,用朗读来加深体会和理解。交流后面的课文内容,我同样采用抓关键字词的方式,并且进行了板书,让学生随着作者一步步和小鸟进行融合,一步步亲近。从字里行间中,学生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小鸟的那种爱绝对不一般,正是有了这不一般的爱,才有了小鸟在作者肩上睡着的结果。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2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根据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改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还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在“我”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珍珠鸟的资料,让学生对珍珠鸟有了充分的了解。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通过品词品句,使学生认识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了解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帮助学生初步体会了小鸟与作者之间和谐的关系。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体会小鸟逐步信赖作者的过程、理解“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作为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珍珠鸟对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主线展开教学。首先,我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图,并结合自己的感受为插图配上一个词或一句话,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人鸟之间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然后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的方法品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了“信赖”。

随后,我结合课后训练点,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4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画词语,品读感悟,小组交流等形式,深刻地体会了小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接着趁热打铁,补充原文资料、句式填空这一环节,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作者对小鸟的关爱。

最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一组以“和谐”为主题的画面,在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语文课承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感悟信赖过程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了作者用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的方法,并以此作为课堂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提供了三个情境给学生选择,要求学生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写一段话,以此增强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将学到的方法融会贯通。

本节课我运用的课型方式是要素组合方式,通过让学生看、听、讲、想、做、动、静等各要素的交换使用,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中的人力资源,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如:我在教学中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导向性及启发性不够,在课堂细节的处理上还需锤炼。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3

冯骥才的叙事抒情散文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人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

文本写的非常有趣,但就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我班的有些学生而言,在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们决定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确立为:通过朗读文本,赏析好词好句来理解文本的中心,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想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入手——小珍珠鸟怎样一点点地由对环境的熟悉逐步转变为对人的熟悉,最后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同时,“我”怎样使小珍珠鸟对“我”消除戒心,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通过本文中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在让学生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也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情节时,由于教师的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学生难以有一个相对较为完整和独立的思维空间,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在概括小结,没有寄予学生应有的信任。此环节过程如下:

师:“我”为珍珠鸟做了什么?能让它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生:因为我没有去伤害它。

师:为什么说我没有伤害它呢?

生:因为珍珠鸟经常打扰我的写作,我都没有责怪过它。

师:在这之前,我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呢?看看前面的文章。

生:我知道了。是在文中的第三小结:“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的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

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非常好,这也是我所想要的。

这样的提问,看上去是师生频繁互动,可实质上仍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仔细地品读文章,相信学生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对学生在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上,无疑是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谈谈感受。发现学生总缺乏鲜活的感受,无法于诵读中将语言文字具体化为可感的形象,借形象的感悟进行理性的提升,获得对课文内蕴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质疑,学生提出其中一个疑问,我让学生先看看课文插图然后闭上眼把自己当成珍珠鸟现在就在笼子里,然后听老师念原文中的一段话(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想想你在笼中感到怎样?学生乐于参与,用心去感受,交流时充满智慧、灵性的个性化感受异彩纷呈。我想主要在于我在反思以往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改变了教学视角,充分运用了原文中的内容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跃、极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主动的移情体验、自主探究、自想自悟的过程,真正实现了阅读对话,实现了各对话主体(教师、学生、文本)在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移情体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蕴,课文的“美丽”,有效地沟通了学生的纯真心灵,激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那触动心弦的真实体验多元而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在不断发展,自我潜能也不断释放。

学生理解了中心,但实践中我的问题过碎,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限制。以品词尝句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的主题。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有了说话的空间,但由于缺乏一定的顺序,学生东一句、西一句的回答不能感受到人与鸟亲近的过程,很难深刻领会中心。因而,评课时结对的曹老师都觉得可对这节课作如下三个改动:首先,将切入课文的问题结合起来,即“珍珠鸟这种怕人的鸟为什么最后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以此作为突破口。其次,抓住几个关键字词品味语言美如“探”即为上上之策。最后,对于文章的中心,可将它由人与动物这一层面上升到人类世界,使整堂课更见其深度。教学的一次次实践,使我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4

《珍珠鸟》是篇略读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走进本文,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进行理解,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教学时,我主要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通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细心呵护和照料珍珠鸟的;

3.珍珠鸟是怎样在作者的照料和呵护下与作者一步步亲近的;

4.引导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5.扩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不仅人与鸟之间,而且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

本节课存在的亮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得主体,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边放音乐边朗读,让学生发挥想象,幻想一个大森林里住着各种小鸟,其中就有珍珠鸟,再出示珍珠鸟图片。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根据本文是略读课文的特点,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时,根据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细心呵护、照料珍珠鸟以及珍珠鸟怎样与作者一步步亲近的。学生在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后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2.直奔中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结尾有个中心句,而且课文内容是围绕这个中心句展开的。根据这个特点,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心句展开,先让学生理解文中重视谁对谁的信赖,小鸟为什么会这么信赖作者,怎样自然而然地引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弄懂这些问题后,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领会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3.以文为本,重视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后,引导学生扩展延伸: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人与鸟之间需要信赖吗?他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让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白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信赖,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明白到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对,才能互相信赖,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5

思维实际是一种过程,只要一个人在思考,它就处于不断地变化中;而儿童正是发展中的人,在不一样的阶段下,他们就会有不一样的多种思维、心和经验。所以整个教育教学就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此刻回头来看看我们现如今的孩子们,他们普遍早早地脱离野外生活和观察思考,早早地远离周围的生活,终日困坐在钢筋水泥铸就的藩篱之中,沉浸在电脑的网络世界中,更多的在纸面上、在虚幻世界中来完成自我的成长。

记得那天我进行了《珍珠鸟》的教学,在学完课文后,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第四小节,也来写一写自我和小动物的一个亲近的过程。在此之前,我设想他们必须有自我很多的话要写,我心里还想着、等着能够美美地欣赏、分享他们的各种欢乐。可是在写完后交上来的练笔中,我却没有看到预想中的一种欣喜,看到的却是一种悲哀。在他们写的片段中我看到了儿童语言的苍白,体验的缺乏。他们只是模仿着文中的写法,编写了一个自我和小动物的亲近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没有让人感受到儿童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情感体验。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的孩子是怎样了?我们是怎样了?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在不一样的阶段,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思维、心理和情感等,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儿童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心智的成熟、拓展,他们的那种生活体验却并不丰富,甚至还显得那么匮乏呢?这不得不令我们所有的教学者值得反思,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今日,儿童应对周围生活的体验、思考却反而更少了,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在网络世界里,在纸上完成自我的成长。儿童小小的记忆力和知识领域被全人类的这种社会现实压得窒息了。

我们明白孩子实际是基于其个性、兴趣和智慧而发展的,具有独特性、阶段性、多元性,他的见闻、思想、言语、劳动都是天性成长中的重要部分。而在成人主导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对待儿童的观点往往是静止的。那么,应对这样的情景真的令我不觉冷汗直流,如果我们忽略整个教学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是错的。所以,我想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过程,我们要重视过程,要引导儿童持续发展,让他们不能总是困坐在钢筋水泥铸就的藩篱之中,要带领儿童走出去,走进野外生活,走进周围的生活中。我们要慧眼识童,让儿童在这样的过程中有多种的思维,在这样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成长!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6

《珍珠鸟》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生动细腻、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我”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完美的境界”的深刻道理。在教学中,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和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经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和珍珠鸟之间深厚的情感。

一、初读课文,畅谈体会

在学习中,我首先创设情境并展示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谈感受。初读课文后有的孩子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十分喜欢它。”有的孩子说“珍珠鸟是一种很怕人的鸟,可是唯独不怕作者,因为它和作者有感情。”只要学生能说出自我的体会,我都会及时的表扬并鼓励他们,因为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情感,是难能可贵的。根据学生的体会,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真谛。

二、细读课文,理解信赖

经过初读课文,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爱。顺势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给出的阅读提示: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同时理解课文最终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完美的境界。”

经过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作者与珍珠鸟相处时“我的表现”和“珍珠鸟的表现”的有关语句,经过朗读从而体会出作者和珍珠鸟之间感情变化的过程。深刻明白由“尊重--理解--宽容--欣赏--信赖”的情感,明白信赖是人和动物,人和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基础,仅有经过信赖才会产生的爱、温暖和包容。

三、抓关键语句,体会珍珠鸟的可爱

了解到作者和珍珠鸟在相处时的不一样表现后,我再次询问学生,你们认为珍珠鸟可爱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经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抓关键语句说体会的方式理解珍珠鸟的可爱,学生学习进取主动,交流时妙语连珠,体会深刻。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因为仅有真正理解了课文资料才会把自我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仅有在学习中鼓励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学生的语文写作才可有提高。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7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唤醒同学内心的爱,激发他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一、看图说话,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我首先通过看图说话,让学生描述珍珠鸟的样子,初步体会“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并通过课文中作者的描绘,感受作者简洁质朴的'语言,以及对珍珠鸟的喜爱。同时,我引导学生辨析“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与“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之间情感的细微变化。是同学们更明确了作者内心对珍珠鸟那种情不自禁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特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有了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

二、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细心呵护。

通过初步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可是要知道“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她怎么会轻易信赖人呢?仅仅体会到“喜欢”是不够的。这时,我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我是怎样赢得珍珠鸟信赖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起初,作者为珍珠鸟营造了一个舒适而又温馨的家;而且决不去窥探,鸟儿才安心地在里面生儿育女;小鸟出生了,可作者却不惊动它们,鸟儿终于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品味,交流。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三、创造性复述,感悟“信赖”创造出和谐生活的情景。

但要真正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主题,只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亲切呵护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而鸟儿胆子越来越大,时常接近“我”,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沟通,是零距离的接触。因此我引导学生复述这一动人的情景,并进一步走进珍珠鸟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在复述的基础上,再说一说你为什么会这样一步一步与作者亲近。这就从作者和小鸟的视角,同时出发,真正使学生体会到了相互的“信赖”才会产生美好的境界。学到这里,我自然引读下一段落——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写下一时的感受“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种“美好的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因此,本文的学习,我侧重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走进鸟儿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表达,不仅感受着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也体会到他从笔尖流泻出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8

《珍珠鸟》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的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

后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地作者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其实,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已经是作家冯骥才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n9nkz.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