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反思 > 《离骚》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手机版

《离骚》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1.14W 次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离骚》的教学反思1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那样子的做法。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刚上完第二课时的离骚,发觉学生跟我的意见有一致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在备这一课的时候,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去接受屈原,虽然不赞同他的做法。而学生却不同,他们如果不喜欢这个人,他们就有排斥的意味。特别是男生没有人特别喜欢这样的文章,又是属于古典诗歌,对它的学习,简直说是痛苦的。只有痛并快乐着才是我们进入文本的先决条件。刚开始导入的时候,让他们用“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结构句式来说说自己对屈原的评价。这样的问题一打开,让我特别吃惊的事情来了,个执一词,不知道如何收拢。而鄙视远远比赞美的的呼声强烈。我如何才能让他们能够转变这样的局面成了我继续上课的关键。我只能以现代的中学生如此评价,而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却给以很高的评价。下面我们来看看评论家的评论是否中肯一些,而我们是不是太偏激了一些,是不是给历史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没有预习,于是就有了学习时,连它讲了什么内容都不知所云,只能耐着性子,把备好的课上下去。将屈原的品行修能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政治理想加以分析,和他写作上比喻移情的用法予以解释,并让学生下去,自己去找出相关的句子。

这堂课就如此匆匆结束,少了读,少了背诵,少了学生的参与,多的只是老师念经式的灌输。静下心来想了想,可能让他们自己先预习一下,看一遍相关注释,下一节课再来讲会不会让学生收获大一些呢。以后的教学当中,应注重基础应该是我现在要改变的一种教学方式。难点的突破最好放在学生提问的时候,也许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吧。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例入会考篇目的文章的学习,只能以积累屈原名言,提高他们的写作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了。

《离骚》的教学反思2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败的课。其实,作为老师大可不必为了所谓的正面引导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既然你有这样的偏见,何不以此为切入点,带着学生们再去认识屈原,将自己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同时将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再通过讨论,看看是不是我的观点太过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评论过高,这样这堂课的思维闪光就得以体现了。

其次,学生不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过长,其中夹杂的方言的很多,导致了理解困难。因此,在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释。而且要在事先给学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设,方言读不懂是正常的,作为从湖北到海南来教书的我,上课时同学在下面用方言讲小话时,我就听不懂,同处一个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离骚》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这样心理障碍,再引导学生去疏通诗句时,学生就不会感觉那样困难了。同时对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

对于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的考虑是不用作为重点讲,毕竟是高一的学生,本就厌烦学习文言知识,另外《离骚》属于诗歌单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方面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做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

最后,对于本课情感与思想的处理。我想通过关键句进行总结学生会比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个系统进行讲解时最好放在中国整个诗歌发展背景中,联系其他诗词中的美人、鲜花的意象,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屈原的伟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可以不必加进来。

《离骚》的.教学反思3

一、教师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

二、教学方法方面

诗歌重在诵读,为此我上这节课的时候,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并不是很明确,重难点并未突出;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本课生僻字较多,难度较大,没有布置任务,没有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离骚》的教学反思4

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

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近一个小时。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近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

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

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离骚》的教学反思5

上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粤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自己对楚国的一片赤诚真心,同时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表达了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们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源头。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学的重点。高一学生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在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

基于这两点,先是让学生自己查阅屈原的相关知识,因为要理解这篇文章,知人论世太重要了。为了调动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设计了“有关屈原知识竞赛”和“我所认识的屈原故事会”这两个活动环节。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是理解屈原爱国思想的前提,也是体会屈原生死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后续无法展开。

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屈原比老师单纯式地介绍要好得多。

其次边朗读边介绍楚辞,再读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把朗读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这一点,老师自己感觉到力不从心。

三、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师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翻译、解释句子。因为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每当面对这类文章时,似乎都跳不出这个“怪圈”——如果教师不句句落实翻译,学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师花大力气解读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切断了,而且学生听得也乏味。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其实,认真反思,才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思考教学手段比较多,对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做得比较少。追根到底,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才不会“剃头担子一头热”。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qe4e6g.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