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反思 >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集合15篇)
手机版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集合15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3.89K 次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个儿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一、识字学词的重点落实———图像、动作识字:利用课文插图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桶”“拎”等,十分形象,极富童趣。如动作识字:让儿童做动作体验“拎”与“提”,结合字形认识字理,贴切自然而又充分到位。又如集成识字: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生字组团出现,像“嗓子”“胳膊”“晃荡”三个轻声词语的一起出示,从“胳膊”连带出“脸”“肚”“脑”“腿”等。再如全程识字:将识字学词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沉甸甸”的含义,“拎”的字形深化,都是在课文深读探究处结合进行的。这样的识字教学,真正体现了能在读书的过程中重其所重。

二、寓导于读的实践取向———课的开始初读(自由读),到识字学词的读句子(重点读),再到比较三个儿子的启情读(轮流读),理解老爷爷的话的深读(探究读),确实体现了“读”占鳌头的课堂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作多少主观分析,只是引着学生去读,相机指导。体现低段语文课堂的本色。

三、重点探究的方式转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学生的质疑: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如何重点探究这一疑点?让学生用读的方式自己解决。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读!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桶水很重,仍是读!妈妈是怎么提着这桶水的,读!于是,读中议、读中演、读中体验,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原因。在异议的基础上求认同,这是探究,在偏见的再思中求真知,这是提升。

四、对话氛围的亲和生成——学生读“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这一重点句,语气较平淡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肯定优点,这句话中的“说”可以换一个字,学生说是“夸”。水到渠成,又说“现在你就是这位妈妈,请你夸夸儿子吧”,就这样学生自然地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感情。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点拨、化解、提升都是在这种极富亲和力的对话中实现的。什么叫“润物无声”?这应当是最好的写照。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课文《三个儿子》讲述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但是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孝敬自己的父母。怎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而不是通过枯燥的讲大道理来实现呢?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理解妈妈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找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教师请个子比较小的孩子,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学生们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其它同学对这位女同学的观察,学生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

我继续设置下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在课即将结束,最后引出老人说的话,让学生思考,议论。让学生在读和说中体会如何孝敬父母的道理。三、课后拓展. 推荐学生读《卧冰求鱼》和《黄香温席》的故事;续编故事:前面两个孩子,听了老爷爷话,看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如果说上午的两节说话写话课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的认识,那下午的两节语文阅读教学课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新课程下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

下午听了由桐乡茅盾实验小学的陆敏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和海盐县三毛小学刘燚老师执教的《我是苹果》两堂课,以及幸运地听到了全国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的一堂古诗教学课。最后还聆听了一个多小时的专家的点评和嘉兴多位名师的评课,理了这么一些对我有所启发,有所帮助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学习: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课堂。

下午听的两堂阅读教学课都很好地处理了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表达人的思想。把思想有机地统一在工具展示中,体现一种人文性。《三个儿子》一课抓住了老爷爷说的:“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条主线,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包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课堂上安排了四次读老爷爷的话,一读引出疑问;二读明白看不见的是哪两个儿子;三读明理实实在在的爱;四读怎样才能让老爷爷看到三个儿子。在语言理解中明白文章的内涵。又如《我是苹果》一课中对诗句的朗读,对文章的品析,让学生逐渐体会苹果博大乐爱的胸怀,在品悟中体会人文性。

二、体现对话的课堂。

首先,阅读是老师、学生与文本编写者之间的对话,也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对话。课堂文本包括“言”和“意”,由言悟意,通过读文来理解文本。《我是苹果》因为是一首诗,有些句子很抽象,很深奥,而课堂上学生对诗句的感悟其实已超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理解能力,悟出了文章表达上的内涵。其次,读是体现增量,对话课堂也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三个儿子》中妈妈累了酸了,老师请学生读其中有关的句子,其他学生评议时会说:“字咬准了。”再读再评议时学生会说:“不仅字咬准了,而且读得有感情。”师连忙问:“哪里有感情了?”学生会继续说下去,每一次的读都是一次很好的增量。再次,对话课堂更是甜甜的富有诗意的课堂。由于两位老师的激励、赏识、参与和期待,可以说那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课堂。

三、动态生成的课堂。

新课标在朗读上要求学生在正确价值取向下可以有多元化解读文本。《三个儿子》中对三个儿子的评价很难有个标准,在妈妈很吃力地提着一桶水时,第一个儿子翻跟斗,第二个儿子唱歌,而第三个儿子马上过去帮妈妈提,如何来评价这三个儿子,确实会有很多分歧。这样的课文如何把握个性化朗读,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文本。而课文中老爷爷的话很明确,只看见一个儿子,虽然要多元解读,虽然在人与文本过程中,在生生、师生对话中,如果学生提出来的话可以讨论,但老师有意引导不太可取。课文中那两个儿子“翻跟斗、会唱歌”也是可以欣赏的,也可以理解为为妈妈解除疲劳,但学生没有说到,老师三次有意地引导、强调,从文本价值取向看,这样做不太可取。

这两堂课在听课老师中争议较多,但每个人的评议角度不同,欣赏角度不同,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这也许是对课堂的多元化解读吧!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订得比较明确,而且教学安排的每个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展开。

其次,注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情感朗读体验,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以“读”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运用指名读、师生互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等多样化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揣摩人物语气,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如:让学生分组扮演“三个妈妈”,读出妈妈夸耀儿子的语气和感情。

再次,二年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及口语表达训练,因此我把文中的有关句式提取出来,让学生模仿造句,先口语表达再书面练笔。在突破难点,理解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绘本”作业展示出来,设置了看图说话环节。

最后,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多次采用了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交流,碰出情感的火花,提问学生也比较全面,照顾学习程度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当然,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我以后必须克服和注意。

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多让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例如在一开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时候就要把课文的难点“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妈妈提水的辛苦和第三个儿子跟前两个儿子的对比之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水到渠成了,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品读好词佳句。如三个妈妈在夸自己的儿子的时候,用了哪些好词,并进行想象,妈妈说话时的神情;描写妈妈提水时的那段话让学生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又是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的等等。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设置了这些环节。不过在试教的过程当中,由于内容太多,时间把握不够充分,我删去了。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并积累好词好句,潜移默化,实现由二年级的口语训练到三年级的写作训练的过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如描写第一个儿子的时候,用了“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这个比喻句,让学生发挥想象,品析比喻的手法及好处,感受到运用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的写话积累了一定的句式,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

最后,难点要贯穿首尾,层层铺垫。在重点句子“只看见一个儿子”的理解上,可在前面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同桌讨论,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这样,不仅解决了难点,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今天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先生来听我执教的《三个儿子》,结合张老师的评课和我自己的上课感受,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

1、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个妈妈,看到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教学中我们不必给孩子讲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启发、点化、调动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的热忱,学得生动有趣,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真切真实就可以了。

2、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预习时学生提出问题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题——围绕两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两个问题,把老师的教成和学生的学成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3、学生理解能力和进入问题(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为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孩子们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个问题“……”,除了五六个孩子之外,三十多个人提出疑问,所以问题来自他们自己,是他们想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专心,学得开心。

4、教学的预设文本和课堂的实施整合得和谐而有实效:

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朗读、思维、说话都很不错,上课的情绪和发言很棒,全情投入。许多环节可以体现,如: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但是我们有一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第七段也写出了水桶的重,‘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说明妈妈们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爷爷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说得多精彩呀!那么细小的细节描写他竟能发现,可见这节课他学得如情入境。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妈妈们拎着这么重的水,这个时候你就是妈妈,你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的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发言真切的、积极的、精彩的。

5、在解决第二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时,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教学点,将这个问题挖掘得更透些。

6、不论是那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必须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师进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这一点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状态只能说自己的状态界于文本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中间地带。

7、在朗读方面,我也觉得张老师的提议很有价值,尽可能少读孤零零的引号里的句子,而是读有前后背景或指导语的句群。

8、张老师还建议,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的认读,那么第二课时伊始就不要再认读词语,而是改成听写词语或看拼音写词语,也可以出现几组词(字),说一句(段)话,这样,字词的训练和落实更具有实效性。

9、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可以改进,不要提供几个词语,这样可能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将真正的训练弱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头的句子,让他们自由写。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是上学期我让孩子们背诵的三字经中关于孝敬父母的经文。本课就是教育孩子们孝敬父母的,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让孩子们如何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我看了几遍课文想:有没有必要在课中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我的深挖细抠中去感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呢?可是我转眼一想,作为二年级的孩子那么小,给他们将孝敬父母的道理也不太懂,只有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作为孩子最应做到的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学习课文时,我让孩子们找出三个儿子在母亲心中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导孩子们读出三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夸自己孩子会唱歌,会翻跟头、力气大的母亲心里是无比的骄傲。朗读的时候语气是自豪的。只有一个孩子的母亲说自己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的心是平静的,朗读时是用平淡的语气。当我在指导孩子们读三个母亲的话时,我发现孩子们将2个夸奖自己孩子的母亲说的话读的好极了。他们觉得会唱歌,会翻跟头的孩子是好样的。

读完3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后,我出示图画,三个母亲各提着一桶水在路上走,让孩子们看图读文找出三个孩子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孩子读出这三个孩子的表现。读到翻跟头的孩子是入迷的;读到会唱歌的孩子是陶醉的;可是当我的孩子们读到那个帮助母亲提水的孩子时他们脸上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的。我感觉他们心中充满一种感动。我趁机将课文中对第3个孩子的描述的句子用小黑板出示:他赶紧跑过去,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拎着走了。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开始点学生读评议,再同座互读上台表演读,小组竞赛朗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是爱父母的。然后我问孩子: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说:三个儿子,有两个不心疼自己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妈妈提着那么重的水却不帮妈妈提,只知道表演自己的节目给人看。只有一个儿子是心疼妈妈,孝敬父母的,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我接着问:你喜欢那个孩子?为什么?一孩子说:喜欢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孩子。虽说他没有特长,但他知道孝敬妈妈。特长可以花钱去学,而孝心是无价之宝。爱父母,不是在父母需要帮助、关心的时候去展示自己的特长,而是帮助父母做事情,减轻他们的负担。孩子们都说要向帮妈妈提水的孩子学习。就这样在读中,孩子们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道理。

教学完这篇课文,我在办公室讲述自己教学这课的感悟,为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而高兴。没有想到我们同室的老师说,如果他们选择儿子,就要那些会唱歌、会翻跟头、有特长的孩子。他们的观点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有专长,不帮助他们做事、不孝敬也无所谓。他们说其实孩子们长大了也享不了孩子们什么福,只要他们过的好,不找麻烦就够了。我当时心里一惊。不要孝敬父母、没有什么专长的孩子,情愿要有能力,对自己不关心的孩子?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中没有爱的人,那他在社会上又会有什么作为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成功的人士,只有心中充满爱、充满责任,他才会尽职尽责的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如果是我,我一定要选择帮助妈妈提水的儿子。我希望我的学生也是那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却知道帮妈妈提水的孩子。我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先学会做人再才是成材!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请打开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虽然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了课文,但是,这样的导入同学们还是饶有兴趣。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感受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这才是真正的儿子的表现。

重视朗读感悟。文中有很多描写具体、优美的段落,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对文中人物有更深入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句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为下文感受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做好铺垫,感情理解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本课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但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又走过场的现象,有些学生没有投入去读,因为时间关系,也就没有更细致地指导、引领,需要下一步注意。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的主题图上都是外国的人物,但内容确实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因此我决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演一演。帮助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中国古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作为老师,我还没有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这篇课文,对于三个儿子的行为,我们只认可了第三个妈妈的儿子,其实,前面两个妈妈的儿子也是很出色的,只要他们能孝敬妈妈,为妈妈做事,就会是更出色的儿子,对于教材,我们其实可以更充分地去挖掘、利用、开发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1

今天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先生来听我执教的《三个儿子》,结合张老师的评课和我自己的上课感受,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

1、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个妈妈,看到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教学中我们不必给孩子讲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启发、点化、调动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的热忱,学得生动有趣,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真切真实就可以了。

2、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预习时学生提出问题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题——围绕两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两个问题,把老师的教成和学生的学成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3、学生理解能力和进入问题(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为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孩子们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个问题“……”,除了五六个孩子之外,三十多个人提出疑问,所以问题来自他们自己,是他们想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专心,学得开心。

4、教学的预设文本和课堂的实施整合得和谐而有实效:

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朗读、思维、说话都很不错,上课的情绪和发言很棒,全情投入。许多环节可以体现,如: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但是我们有一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第七段也写出了水桶的重,‘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说明妈妈们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爷爷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说得多精彩呀!那么细小的细节描写他竟能发现,可见这节课他学得如情入境。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妈妈们拎着这么重的水,这个时候你就是妈妈,你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的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发言真切的、积极的、精彩的。

5、在解决第二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时,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教学点,将这个问题挖掘得更透些。

6、不论是那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必须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师进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这一点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状态只能说自己的状态界于文本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中间地带。

7、在朗读方面,我也觉得张老师的提议很有价值,尽可能少读孤零零的引号里的句子,而是读有前后背景或指导语的句群。

8、张老师还建议,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的认读,那么第二课时伊始就不要再认读词语,而是改成听写词语或看拼音写词语,也可以出现几组词(字),说一句(段)话,这样,字词的训练和落实更具有实效性。

9、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可以改进,不要提供几个词语,这样可能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将真正的训练弱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头的句子,让他们自由写。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2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要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朋友讲多少孝敬家长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朋友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朋友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同学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身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同学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同学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发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同学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同学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方: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朋友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沛挖掘了同学的潜力,让同学敢想、敢说、敢做,使同学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同学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同学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发明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时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小朋友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同学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协助小朋友“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同学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身的才气,从而促使同学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发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别,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同学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同学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同学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同学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协助同学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家长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同学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置“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同学孝顺家长的心愿,我安排课后作业让同学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和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同学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维护同学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小朋友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绩感,久而久之,才干使同学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妈妈表扬过你吗?

生:表扬过。

师:怎样表扬的?

当生举手的少时,师提示:当你考试考好的时候、当你听话的时候、当你帮妈妈做事情的时候……

生:……

师:你们真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孩子。

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师:三个儿子怎么样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可以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用字典识字。困难处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

2、课件出示词语:嗓子拎着水桶晃荡沉甸甸

师:谁想读读?

生流利的朗读词语

当生读到“拎着水桶”时,师:能做个动作吗?

当生读到“晃荡”时,师:谁能用动作表示?

师:你来?

生再读词语

3、课件出示句子

师:看!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快!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同桌互读

师:找一组小朋友开火车读!

当一生读第一句话时,师: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读出来?

当生读第二句话时,师:读的好,你理解了。

当一组生读完时,师:咱们一起读读吧!

生齐读句子

4、师:怎样能把课文读的更有味道,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

师:谢谢大家!象老师这样读读吧!

生再读文

5、师:小朋友练习的很认真,下面我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横线划出三个妈妈谈论孩子的话。

生认真的听,认真的划。

三、自悟,品读语言

1、师:都找到哪几句话?

生分别读三句话

师: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谁能读出三个妈妈不同的语气。

2、交流一: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的很好

师:哎呀,我听出来了,你的儿子真是谁也比不过他。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大拇指,来夸夸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生齐读

4、交流二: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

师:第二个妈妈的话,谁来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出了妈妈骄傲的语气。

5、交流三: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

师:这两个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时充满了骄傲与自豪,那第三个妈妈呢?谁来读!

一生读的好

师:哎呦,你读懂了课文。

一生读的不好

师:再想想该怎么读?生读好了,师:对,就这样读!

6、师:让我们继续读课文的7到11段,去认识这三个孩子吧!

生自由读

师:这么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汇报

师课件出示“三个儿子的做法”

生再齐读三个儿子的表现

四、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

1、师:接下来,你和你的同桌,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12、13段的对话。

同桌练习

2、师:谁来?

指明一组表演

3、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全文吧!

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这几个小朋友朗读的很好,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吧!

(叫读的好的学生)

五、升华主题

1、师:你认为老爷爷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

2、师:那前两个孩子怎样呢,他们就不孝顺了吗?为什么?

生展开辩论

师总结:是啊!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3、师:学到这儿,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五、拓展

师:今天回到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母亲节快到了,你也可以回到家为妈妈做一件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学生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4

《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开课时,用一个母亲给老人洗脚的同时,将这份孝道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的公益广告视频引领学生的情感投入。

然后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母爱,从而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身为母亲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故事,名字叫<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请听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细心听)

2.师:听完了这篇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这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生:老爷爷所说的这个儿子究竟是哪个儿子?(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好.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104页,首先我们初读课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第一次读课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句子读通顺为止。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往往都要标出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咱们就按照这些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吧。

4.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课件)请看大屏幕,蓝蓝的天空,一位天使手里拿着气球翩翩起舞,气球上写有汉语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对应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继续飞翔。谁愿意试一试?(师指名上台)如果她读对的话,请大家跟着齐读两遍好吗?

5。师:熟悉了这些生字,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再读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专注读书的神情,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的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咱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三

个妈妈是怎样来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拿起笔画一画三个妈妈之间的对话,读一读。(生拿起笔找、画)

师:谁来说说他们在课文的哪几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如果你是妈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谈论自己的儿子?同桌先读一读,练一练。

2.师:谁来扮演第一位妈妈说的话?(指名读)

师:请问这位妈妈你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很自豪。

师:大家认为呢?你从哪些词看出妈妈自豪感的?

生:既聪明又有力气。

师:你真会抓住重点词来体会。请你写一下这两个词.。(生上台板书)

生:你能有朗读来表现出来吗?(找三四个同学读.,生声情并茂地读这句话)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自豪感在你的朗读中。这位妈妈真会夸自己的儿子,并且用了一个词“既…….又……”

师:谁也会用这个词说话?(找两三个说话)

师:说得真好,咱们再回头来读一读第一个妈妈的话。

2.师:听了第一位妈妈的话,第二位妈妈也毫不示弱,她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他儿子的特长是什么?

生:第二位妈妈更自豪,她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她儿子唱歌特别好听、妈妈非常骄傲的?

生:我从“好听极了”觉得他的妈妈很为他感到骄傲。师随机板书:好听极了。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词来重读,你说呢?(找学生读)

师:能听得出这位妈妈非常自豪。谁再来读一读 ?(找两三位同学说)

师;你们读得好听极了!谁还会用“。。。极了”说一句话?

生:我家的小兔可爱极了。

生:妈妈给我买的衣服漂亮极了。

生:看到同学们上台领奖,我羡慕极了。

师:老师发现你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你们真是棒极了!

3.师:听了前两位妈妈的话,第三位妈妈是什么反应? 生:她什么也没说。

师:在前两位妈妈的追问下,这位妈妈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结:下面由我来做旁白,咱们来分角色来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师:难道第三位妈妈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带着这个疑问咱们接着学下文。

5.师:三个妈妈打完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的走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妈妈很辛苦。

生:我觉得妈妈太累了,我真想上去帮一把。

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师很感动)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kqzp13.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