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反思 > 关于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
手机版

关于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8.48K 次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

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篇1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

本文共三小节,分两课时完成。我上了第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能力: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办、法”两个字。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的条件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三点:

1、步骤清晰。(读准字音——记字形——结合课文——理解字义——习字写字)。

2、课堂上渗透识字方法(做动作,加一加、减一减,加减混合等许多方法来解决生字)。

3、注意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识字。(自己说记字方法、组词、说句子)。

在读准生字读音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们圈画出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把你觉得读得好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再开小火车认读。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但是在教学中出现不少问题和不足:

第一、巩固生字的形式、时间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扎实;而给生字找朋友的时间又太多,浪费了时间,导致最后的拓展没能完成。

第二、学生的朗读不多,形式太少。

第三、在指导学生描红,习字的指导中,还不够严格,因为底年级的写字教学一定要严格把关,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正确,工整。第四,还是可以适当放手。如引导学生理解“到处”时,我想可以让孩子自己先说说从“到处找水喝”这个词组知道些什么更好。从“一个一个地”到“渐渐”的理解,老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烈,应更多发挥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篇2

乌鸦是又黑又丑的鸟,然而,课文中却给乌鸦以赞美,如,“寒鸦数点”,“暮鸦栖未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乌鸦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在谈到乌鸦反哺的故事,对乌鸦懂得孝敬“老人”这一点,深感敬佩。在本课《乌鸦喝水》中,我们又以认识它聪明能干的一个侧面。

在课文的学习中,先请小朋友整体感悟整个故事,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也知道了什么?接着出示一副图——乌鸦找到一个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喝不着,怎么办?为了解决困难,先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引乌鸦找了这么多地方,真不容易,该怎么读呢?请学生大声地读句子。

学学乌鸦的动作、表情,边飞边读。学生边读句子边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动中只感觉了乌鸦飞到东来,飞到西,没有把“找”这个词落实于实处,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应及时引导,让学生明白乌鸦找到水,是那么的不容易。乌鸦终于找到了一瓶水。

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篇3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9课《乌鸦喝水》是一篇老课文,在几次教改后依然被列为重点讲读课文。而在全面提倡课改的今天,要求教师要直面新课程,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带入新的课堂。

不得不承认,在课改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经常要面对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答非所问,异想天开,而这些往往要让教师不知所措。然而在教完《乌鸦喝水》这课后,我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有了新的认识。

一、珍惜学生美丽的错误

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这时,学生也分成了两派,一方认可这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被打断教学的我显然有些始料未及。在备课时,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突然我灵机一动,向学生讲了两个句子:“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让他们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他们都说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我因势利导:“其实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另外一些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学生听了也连连称是。小朋友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二、保护学生独特的见解

通过我的启发,并做了实验演示。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我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我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显然我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马上,我后悔了,又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同意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书中只说瓶里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差点被我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如若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我庆幸自己尊重了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了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此刻,教学的意义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三、鼓励学生精彩的想象

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学生是最成功的。顺着学生的这股学习劲,我在原有的教案设计上加了一个环节:假如这时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怎么办呢?学生讨论的很激烈,有几个^答~`案引起了我的兴趣:“乌鸦四处寻找小石块,往返运送小石块,又累又花时间。如果找不到足够的小石块,它就喝不到水了。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垃圾桶里肯定有许多用过的吸管,乌鸦从垃圾桶里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里的水了;或者找来一个纸碗,把瓶里的水倒进碗里,也可以喝到水。这样既有效又轻松,多好啊!”“可以往水里放些苏打和醋,那水就会沸腾,慢慢地水就会满到瓶口,我幼儿园时老师做过试验的!……”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答~`案呀!我都没有想到这些!听到这儿,我不得不为自己反思一番。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发觉儿童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他们的心灵纯真无瑕的让人向往。

在课改精神的驱动下,教师要跳出编者和自己原先设定好的“方格”,细细琢磨防止孩子的“信天游”,那你眼前呈现的就是固定视角所看不到的景象。这时,教师就会为孩子的“异想天开”而叫好。教师要让孩子有一颗创造“心”,就少给孩子“画”上一个又一个“方格”,以免它成为孩子学习的“紧箍咒”。应该打破原来“套路”,以儿童般的心态珍视孩子的一些“格格不入”。在必要的地方再作适当的引导,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不会成为“套中人”,彼此都可以在生命的绿洲里快乐而自由地成长。

在结束语上,我这样说到: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碰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象你们这节课的表现一样,老师为你们骄傲。

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把喜悦埋在心里,深感教师应该从教学的点点滴滴去关注学生,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感受,选择他们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我们一同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喝彩。

而对于新课程,我不得不说:收益最大的是学生,而提高最快的是老师。

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篇4

乌鸦长得又黑又丑。然而,在中国许多抒情诗里,每每给乌鸦以赞美,如,“寒鸦数点”,“暮鸦栖未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乌鸦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在本课,我们又将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认识它聪明能干的一个方面。

本课导入运用的是故事导入。我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并让学生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没错,这是一只懂得孝敬父母这的乌鸦。那本文的乌鸦又会是怎样一只乌鸦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去读课文。

识字环节则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在多种形式朗读以后,引导学生交流所发现的识字方法。例如:通过“比较法”认记生字。如:渴—喝、为—办、右—石、鸟—乌。也可用猜字谜或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生字。如:瓦片层层并一起(瓶);水车千斤重(渐)。

在指导朗读感悟时,主要方法是:图文结合,反复朗读。通过读,体会乌鸦遇到困难,靠自己动脑想办法战胜困难的过程。如读第一自然段,“到处”语速稍重、稍慢,突出四处找水的辛苦。“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适当强调第一个“瓶子”和“水”,以示惊喜。“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水不多”和“瓶口小”可读得平稳一些,“喝不着水”要读得干脆利落,突出“喝”字。“怎么办呢?”可把“办”适当拉长,以示乌鸦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让学生自悟自得;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老师可以范读,也可以让学生想想该怎么读;有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范读。

在指导说话练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渐渐”一词,先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在烧杯李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并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2.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天气渐渐热起来了。”说一说:______________渐渐______________。

并分组讨论,展开想象,比一比“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鼓励学生多想办法,想好办法。学生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答案层出不穷。如:

(1)把瓶子推倒喝水。

(2)插个吸管喝水。

(3)请小猴子等小伙伴帮忙。

最后布置作业:改编故事:在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情况下,乌鸦喝水的故事。

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篇5

上完这节课,用时超过了预期。或许这节课老师的问题比较细碎,或许教学的难度对于班上一些基础较差的孩子来说还较大。想要抓得点有点多,有一点面面俱到,但是重点不突出的感觉。

记得数学老师上课喜欢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图片里,数字里,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孩子每课都有所得,每一得都是那么指向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的。而我们的语文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那就不是语文课了。关于课文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们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就明白了。如果也仅仅局限于认字教学,也没有足够的语文味了。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会的我们就不讲,学生可以自己学会的我们就少讲,学生不会的,需要掌握的才是我们语文课的精华和精髓。

我认为学习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需要训练的。我一直力图在探索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时,可以更加多的学到和感知到的——“语文问题”。所以,我们的语文学习,我希望是在读懂文意,识字识词的基础上,还可以学到和解决很多语文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孩子们需要老师提点和指导的。

在《乌鸦喝水》第二课时里,我力图在一边引导孩子读懂课文,理清记叙文的表达脉络时,随机的进行随文识字,且把识字与理解、与表达、与积累相结合,在字词句表达的相互交错中,感知语文,学习语文,解决语文问题。

如:随文识字“到处”,结合了读字音、识字形、明词意、说句子、感情朗读为一体。语文的一个点的学习因此而发展和扩散。

如:在引导孩子感知乌鸦喝水的方法和过程时,利用生动直观的演示,让孩子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一个一个”以及“慢慢”整两个词语。同时也让孩子学会说话更加具体。孩子的表达也在一个一个句式中提高了。

语文知识和技能或许就在这一次次的发展和扩散中慢慢积累起来了。

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篇6

在学习《乌鸦喝水》中,有一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在教学中,我们几位一年级语文教师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

“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课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这样一个问题为讨论点,渗透这个教学目标。学生们的想象力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烂的,还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点子啊!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

总之,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扮演了各种角色,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尽情地创造表现自我吧!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po9rp.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