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反思 >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
手机版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

来源:博文吧 阅读:2.86W 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和力量之美。

2、理解文中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三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

上课时,先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同学们对安塞腰鼓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将自己的感受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对安塞腰鼓进行简要的介绍。带着这样的感触与了解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课文,即本次课的第二板块:读腰鼓。朗读完成之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点评,第三板块:品腰鼓。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其作用。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勾画,然后小组交流,并且讨论:你所勾画的语句或语段是怎样传达自己的感受的?(提示:可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等角度考虑)第四版块:悟腰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作者借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表达了对黄土高原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精神的赞颂以及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美之情。最后,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描写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击缶而歌》的场面。体会并运用作者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教学中,展示视频很好地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对安塞腰鼓简练的介绍使得学生对其有所认识,加深印象。但在读腰鼓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先读课文,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读出节奏、重音,把握语速和语调。因为学生的朗读,没有涉及到作者写作意图的领悟,整个朗读过程学生表现热烈整个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学生只是会读但却并没有读懂,显得有些华而不实。其次,在品腰鼓的环节中,学生没有读懂,在勾画出传递自己感受的句子,去品味那份属于自己的感受时,语言就显得苍白所以这一环节有些遗憾。而且由于学生对句式等知识没有接触过,所以即使给出提示学生也很疑惑,以至于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所以这一环节应先给出示例,以便让学生有所参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很多。学生的仿写环节,由于有了对安塞腰鼓宏大场面的感受,学生在看到由2008个击缶队员表现的同样盛大、壮观的《击缶而歌》时,很容易被感染。挑一两个句子或一段话仿写,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因此这一环节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总而言之,这节课一个课时完成以上三个学习目标有些紧张,前两个基本达成,但第三个目标由于时间紧凑,没有很好的完成,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属于安塞腰鼓和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自主评价,在补缺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

3、情感与态度: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感知西北汉子的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情境设缺

(播放光盘,让学生观看南丰蜜桔节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共3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两段腰鼓表演,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们家乡人打腰鼓就是没有北方腰鼓表演那么有力量。

生2:后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气势,场面更壮观。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有这类节目。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

二、缺口边缘、整体感知

(学生听课文朗读带,脑海里想象表演画面)

师:我们刚才听了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也可引用文中词句。(师板书这一填空题)

生1:狂野奔放!

生2:豪放!

生3:元气淋漓、惊心动魄、热情奔放!

师:他说了这么多!(生鼓掌,继续评价)

生4:火烈的、没命的!

生5:粗犷的、壮阔的!

生6:雄浑激昂的、奇伟磅礴的!

生7:排山倒海的、让人叹为观止的!

……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抓住关键词句灵活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

三、确立缺口、体验感知

师:根据你所做的评价,你能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你观点的句子、段落吗?读出来!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些句子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好像没有把这种激烈的气势读出来。

师:那应怎样读?

生:要读得急速高昂些!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读)

部分学生:好像比前一个同学读得更有气势。

师(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句):那你们想不想试读一下?

(生点头,教师示意学生读)(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读出来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明显特征?

生(齐):运用了排比。

师:对!那你们具体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

生(部分):从腰鼓表演的场面。

生(另有部分):从火烈的狂舞。

师:不错!是从火烈的舞蹈场面来突出这种气势。排比的语句还有很多,继续找,并说说作者的描绘角度。

生:“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是运用联想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是通过描写击鼓的后生来突出这气势。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这是从变幻的舞姿描写来突出这气势。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这是从鼓声的描写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

师:说得非常好!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种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层层递进。(师点头)

生:增强语言气势。

生: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生:有如江河一泄万里。

师:都非常好!我常用一泄千里来形容,我们同学更厉害,会用一泄万里来形容排比句的气势。那大家一起来读读9、10、11节!

(生齐读)(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节)

师:那我们换用小组轮读的形式来读出这种气势!

(三小组轮读)

师:我们平时参加过类似的激烈竞赛活动有什么?

生(部分):拔河比赛、跑步比赛…

师:那你看到拔河比赛的紧张场面,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那绳子会不会被拉断!

生:我会想到射箭的时候,就像箭在弦上,那快要射出的一刹那!

生:那一阵阵加油声使我想起黄河的浪涛,奔向前方!

生:使我想到狮子的吼叫!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能体现这种气势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腰鼓表演的?看哪个同学“火眼金睛”,能快速找到并读出来!(气氛很热烈,很多学生举手)

生:“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隆隆,隆隆,隆隆。”这三段鼓声的描写都能体现安塞腰鼓的强劲有力。

生:她读得没力,不像打鼓。这也是从激越的鼓声来写腰鼓表演,但她没有把这种强劲读出来。(师请该生读,好像读出了气势)

师:我们来读这三段,先女生读一段,再男生读一段,后男女生齐读一段。(生读)

生:课文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

生:不光是排比,排比还和反复相结合。

师:很好!这里用反复和排比的手法,强调某种感情,使语言更有气势!

生:那一定是强调了安塞腰鼓的强劲!

师:(做个握拳动作)想想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靠的也是这么…(生齐:一股劲!)

生: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束缚,但重新崛起,满怀豪情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靠的就是这么一股充满力量的劲!

师:他说得多好哇!(生鼓掌)

生:排比还和对比相结合,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

师:那我们男同学来体会一下这气势吧!(男生用深情赞颂的语调读)

师:这腰鼓真让人如痴如醉,我们平时在情绪低落时有没有什么突然使你兴奋了?

生:那一次我考差了,心情不好,但听到音乐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生:那一次我正感到无聊,路过娱乐厅,一听到“蹦的”的音乐,我热血沸腾,心情振奋!

师:非常好!还有谁发表意见吗?

生:有!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为什么都用这么短的句子进行排比?

生:突出安塞腰鼓迅猛的节奏。

生:营造激越的气氛。

(分男女生轮读这几段)

师:像这样短句还有?

生:“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隆隆,隆隆,隆隆”

……

师:这里鼓借人威、人借鼓势,人已不再是单纯概念上的人,而是成了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引导学生读类似短句,体会它的使用效果)

师: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师:好一个刘成章!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师板书)。

生:壮观之美!(师在空白处上一行填“壮观”)

师:还有吗?(学生好像不好表达)

师:(提示)你看这鼓,没人去敲它,它会响吗?

生:力量之美!

师:那这力量来自何处?

生:来自人!

生:体现人的力量美。

师: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与力量合一。

生(齐):体现生命力量之美!(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课文22至30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每一位听课教师!

(生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四、课外拓展、缺口延伸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豪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使我想起苏轼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我感受到江南江北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能体现生命力量之美的壮观场面,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

(有的同学在想,有的在写)

师:你可以快速仿写几句然后读出来,也可以“君子动口不动手”直接描述出来!

生1:我来描述一下运动会上的壮观:骏马一样,是跑步的健将;大雁一样,是跳高的选手;猿猴一样,是机敏的篮球运动员;浪涛一样,是此起彼伏的加油声……

生2:我来描述一下南丰蜜桔节上的壮观美:人们像潮水一样聚集到一起,从前面一排往后面看,简直是一个人海,人们像着了魔一样观看演出,每次精彩的节目过后总有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就像人海上空卷起一阵暴风雨……

生3:我也来描述一下蜜桔节上的壮观气势:看到这热闹非凡的场面,使我想起了沙漠里的旋风;使我想起了平原上的疾风骤雨;使我想起了大海中的波涛汹涌……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美,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精美。课后,让我们用最新最美的语言来歌颂我们的祖国,赞美壮丽的人生,描绘美好的生活吧!

(生鼓掌,下课!)

【教后反思】

通过参加竞赛和听取评委们的意见,我深深感到:只有通过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感悟出新的教学理念。

我把两个有梯度的教学缺口:“ 的安塞腰鼓”和“安塞腰鼓体现一种 之美”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表现过程中去发现知识,进行开发性学习。更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跃过学习这一过程,直接进入发现,就这个过程来说,学习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学习。在引导发现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发展能力。注重了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开启。这样,一方面对接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要求,一方面凸现缺口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的课堂生命意识。

我想,如果在这堂课上只是截取文中的某一、两部分来学习和发现,留下部分作为让学生课后学习和发展的缺口也许效果会更好,那样,学生思想上闪耀的智慧火花也会让我们老师备受鼓舞。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风情。”当我们的目光掠过繁华而又精致的大都市,也许会为那里的珠光宝器、灯红绿酒所陶醉。然而,当你在漫天黄尘中看到一场鼓乐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会让你热血沸腾,那种种的浮华和娇柔,就会遁形得无影无踪,只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所以,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希望学生能从陕北高原的“歌手”刘成章的吟诵中着重体会“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

由于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学生很难从感性上认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国研究者的感叹:“没想到温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弩张、野性未泯的一支。”学生都还记得香港回归庆典上那气势恢弘的欢庆锣鼓,静想一分钟,就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诵读本文,都能体会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读出几分铿锵。让他们为安塞腰鼓加一个定语,大多选择“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词语,对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么,安塞腰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呢?为什么我们的中原腹地听不到这昂扬的生命音响呢?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历史。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拥有过强秦、大汉、盛唐的雄睨世界。陕北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秦时的大将蒙田曾率30万大军镇守陕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将率兵抵御西夏入侵;明朝“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一半的防务。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讯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古代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激情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么,本文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学生略做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文章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但是问题出来了:西北一向是贫瘠落后的代名词,至今还处在被开发之列,作者如此倾情颂扬,却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难道是在讴歌贫穷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讴歌的不是西北的贫瘠落后,而是渴望挣脱贫穷落后的西北高原人!因为“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穷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创世”的激情始终奔突不息,盼望搏击,希望不泯,而这种不向环境低头的精神就会打破落后的枷锁,获得重生!

这篇文章喷涌四射的激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学生很容易发现排比的运用在文中比比皆是,这种增强语势的修辞最适合激情的抒发。经过讨论,大家又发现本文句式上很特别,多用短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找到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一句话:“中华民国十五年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让学生体会,长句适合表达深沉、压抑的情感,短句则因语句铿锵,简洁有力而使文章结构紧凑,便于抒发奔腾昂扬的情绪。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该单元主要通过体味作者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赞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雄浑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颇有气势,短句铿锵激昂,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交错出现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达得热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腰鼓这种民间艺术大都接触过,但了解不多,加之农村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匮乏,所以本文教学要注重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浑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场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的伟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

物换星移,迎来了本学期的教学研讨课。刚好讲到第三单元,觉得《轮椅上的霍金》不错,思想性强,内容也精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奥妙无穷的宇宙和神秘莫测的黑洞。

决定了课题,还没开始着手收集资料,一个早读却改变了我的初衷。那天早读,孩子们一直读到了第14课《安塞腰鼓》,没有谁的指导,可他们却读得有模有样,虽然说不上气势磅礴,却让我眼前一亮。

我有点动摇了,便在班级内公开征求意见,孩子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选《安塞腰鼓》吧。”

那么就选这篇吧,作为老师,应该培养他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

《安塞腰鼓》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抒情散文名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思想内涵丰厚。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文章既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观看相关的视频、图片,每一次阅读相关的资料,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这些人们的生存状态打动了我。我想,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能够给予足够的朗读指导及感情渲染上的铺垫,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课堂上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目标,即:1、了解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环境及背景,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通过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掌握散文阅读赏析的基本方法。围绕这些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实践:

一、情境创设,走近腰鼓

在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奔放、动感的画面渲染烘托出激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黄土高原人民生命的激越有力,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个性。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最后再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主旨句的回旋反复来升华主题,赞美黄土文化,赞美黄土高原人民与恶劣环境的搏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对照生态课堂的要求,本课中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有差别,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生间互评,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7

1.在课下让学生做批注上课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时,可能会出现热情不够、不敢表达的现象,而他们不少人却是做批注了。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针对文章的个别部分让学生小组交流一下,这样再回答时就可能会更加敢于表达,因为可能从同组的同学那里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解读。另外,组内交流时,组内成员也可能看到自己没有注意到而其他同学注意到的解读。

2.有些问题可以以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如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可以先讲完这三种排比再去找句子判断而不是找到句子去问他们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那种排比?

3.排比与反复共同使用更加增强了气势,要比单用一种更加有力,所以本文作者才将两种结合使用。

4.公开课冷场时或需要检测反馈时,可以叫课代表或用同学推荐同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8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听朗诵录音,每一次观看视频、图片,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我确定,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而这些声光画面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给予前期渲染,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准备在课堂上给他们听陕北民歌,感知黄土高原的风格;看腰鼓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壮阔的气势;听课文朗诵录音,品味文字的同时,渲染赞叹安塞腰鼓的情绪。从上课后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教学手段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下课后,学生一致要求再放一遍视频,再听一遍录音,再唱一次歌曲。对黄土高原及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安塞腰鼓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挠、强盛搏击的精神表示了强烈的认同。

然而,教学中,由于如何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课堂上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前松后紧,朗读品味不充分!

其实,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在朗读文本,品味语言上。由于课前渲染铺垫时间过长(约15分钟),在重点环节的处理上,只能匆匆而就。我想,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压缩导入材料。而可删的素材是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及腰鼓表演片断一。

有时候,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舍不得,“舍得”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技巧。不要说导入的素材可以“舍得”,即使是课文内容,如果对完成教学目标意义不大,又未尝不可以“舍得”呢?

“舍得”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意识,更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敢于舍,巧妙地舍,才会重点突出,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9

课文《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她以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她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了雄奇的诗意美;她又想象奇伟,意境雄浑。这篇课文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给我们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所以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朗读课文,赏析文中的语句来分析课文,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最后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变化,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非常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在教学这一课时,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相关的语句。围绕课文,认真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喜欢的语句。这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要让我的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来感悟这篇文章的魅力,充分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感受文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问题设计。如设计的问题: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就很明确了。因为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让我们学生必须经过选择、独立思考,在通过组织语言陈述出来。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0

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

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在语文的互动—探究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现记录《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断,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案例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

结果如下:“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一番交流之后,

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有”,

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说说吗?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面对同学们的不解,

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

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同学们按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诗句,找出更多的美点呢?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本案例选自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自然、贴切。

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追求的吗?说老实话,上课之前,我既没有刻意去设计每个教学细节,也没有奢望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因此,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

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教学方法。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

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靠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1

《安塞腰鼓》一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虽然前几年有教这篇文章的一点经验,但是还是和其他老师有同感,觉得不好教,也有点胆怯,所以课前也做足了功课,精心备了课。文中四处提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所以,我就决定从“好一个安塞腰鼓”着手,层层深入!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四句重复的话,然后引领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好”在哪里。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引领学生疏通了课文脉络,为后面更深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安塞腰鼓舞姿强健、响声沉重、力量震撼人心,将文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一疏通,学生就不觉得这篇文章有多么难理解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品词析句。文中有不少比喻句和排比句,也有一些值得理解的关键句子,我主要采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通过集体讨论和我的引导,逐步理解。

总体来说,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可分析的点较多,较之前面的课文稍微深奥了些。不过,正因为有了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品读、欣赏能力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2

学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们被文章的内容所震撼。

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3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但是课上完后自己觉得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我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4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强大的生命伟力,抒发了中华民族与命运不屈抗争、追求美好未来的可贵精神。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形象感知原本陌生的安塞腰鼓舞,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体验。在课的开头,回顾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内容之后,顺应着第五自然段但是,看!播放腰鼓舞视频,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这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这是第一处。第二处是在学生集体朗读第十二自然段的时候配以了激越的鼓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处是在课文的结尾部分,用一小段画面烘托一种象征性的意境。三处使用多媒体,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学结构用结构。文章以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为分水岭,从四个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好。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句话作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使课形散而神不散,中心突出,结构完整。以这句话为引子层层展开四个方面的教学,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上,以 好一个 安塞腰鼓!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每一层的要义,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次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赞美之情地读一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来结束整课的学习,有一种情感升华的意蕴。这个设计点上,最亮丽的一笔是在学习第三层的时候,借用板书让学生领会这是好一个蕴藉着高原人民力量和精神的安塞腰鼓!,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其中一、三两个方面是重点,所以教学这两部分时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第六自然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从词语到词组到句子层层丰富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句,引领学生提挈三对反义词(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第十二自然段重点抓了句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和句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体会安塞腰鼓所释放的生命伟力,体会高原人民身上所蕴藉的民族精神,深层次地挖掘安塞腰鼓的内涵。

4.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感悟文字背后所折射的安塞腰鼓之力量美与安塞人之精神美。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所以我整堂课都是紧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叠加读、开火车读,有男女生分读和男女生接读,等等,最精彩的是读第六自然段的排比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和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叠加读,很有气势。通过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

5.巧妙勾连,捕捉安塞人与黄土高原上代表性植物高粱之间的共性,前后联系,拓展教学的深度。针对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一句,巧妙联系前文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这句话,让学生说说高原人民除了像高粱一样朴实外,还具有怎样的高粱精神,补充句子说话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 ,就像那片高粱,以此体悟高原人民顽强乐观、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等精神,感受高原人民身上凝聚着民族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以此深化安塞腰鼓的内在意蕴。

从课堂实施效果看,比较理想。虽然是六年级的教材五年级孩子上,但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些生成细节灵动、智慧,师生对话流畅、交融。比如学生能从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句话中体会到人与鼓融为一体,从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这句话中体会到观众的心随着腰鼓舞升腾跌宕,能从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一句中体会到高原人的顽强、坚韧、勇敢等精神。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场中,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思维的触角灵敏地攀爬着、触摸着,异常活跃,创造出精彩的语言与朗读。整堂课燃烧着《安塞腰鼓》的激情和孩子们安塞腰鼓般的激情!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95ewgk.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