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学反思 > 五年级语文课教学反思
手机版

五年级语文课教学反思

来源:博文吧 阅读:2.51W 次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课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课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课教学反思1

上次,我们学校开展了“绿色教育”特色课展示活动。我执教了小学语文《桂花雨》一课。亲身经历此次活动,收获颇丰,感慨也颇多。

首先,是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绿色”是什么?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绿色环境育人,全面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或渠道。

学校开展“绿色教学”活动是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力求具体地、实在地落实在一个个的预设教案中,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上。从而,提升或扩展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发展相和谐的高度。基于这点认识,在制定小学语文《桂花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尽量使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人文气息……当然,这只是我对追求。

其次,使紧扣“绿色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现代女作家绮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读后使人觉得童年生活是那样纯洁美好。对故乡的怀念是每一位游子的心灵鸡汤,精神慰藉。

在教学的开篇,我几乎运用了催眠术,利用文本的插图,根据查阅的很多资料,精心设计了导语: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画面。尽管时间空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作者却永远难以忘怀......此时,学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图,耳边使老师深情的叙述,他们脑海里一定是浮想联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桂花?学生很快的找到答案,并进入感情朗读,在教学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优美的“摇落桂花”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找出欧美怀旧经典名曲《昨日重现》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作者小时候摇落桂花的动画等等。我想:此时学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谐。此刻,作者、编者、学生、教师、音乐、画面构成了立体的课堂,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怀念童年,热爱家乡,这浓浓的思乡情绪就是美!

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读中体会:一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意思。二读,思考这里的桂花为何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三读,联想思乡的古诗。我当时认为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学生还是能体会到的,但评课的专家认为此环节还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点睛之笔吧。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说:“课到上过才知憾!”又是汗颜的“汗”。

在教学最后的教学迁移上,我利用一组:春游、运动会、旅游等照片,激发学生说一说童年生活的趣事。评课时,专家认为此环节额落脚点是思乡,并非童年趣事。而我对专家的看法持有异议。十来岁的学生,身在家乡,如何思乡?没有生活积淀!童年趣事就是热爱家乡的最好体现!也是美的回归。

最后,是“绿色教育”与日常课的冲突。

我对“绿色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课堂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在努力实践中。平时,日常的语文课很耗费课时;一篇阅读课文要二、三课时;一篇非阅读类课文,要四、五课时。不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学无止境。教学也是如此。渴望专家、领导引领导航,让我们共同建构语文“绿色”课堂新境界吧!

五年级语文课教学反思2

一、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如:听完录音朗读后我问: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也可用文中的)来形容凡卡的生活?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出来了:悲惨、可怜、凄惨、没有指望、连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个学生却说“猪狗不如”这是我课前根本没有预设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这不是我们平时骂人的话吗?“ XXX, 你猪狗不如!”这时,我分明看见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评判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凡卡的生活猪狗不如。”“凡卡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这两个句子迅速在我脑中闪现,显然后者才符合语言规律。于是,我告诉学生“应说成凡卡的生活连猪狗都不得不如,课文中也讲了连狗都不如。”别看就这样一个词语,它关系到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即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这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潜移默化的,以后他就会在准确上下工夫了。所以,平时上课与学生对话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纠正学生的说法。

再如:讲到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一个学生谈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让学生探究“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

二、在取舍之间徘徊

课后,总觉一种遗憾在心头。虽然自己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但是,后面为了把所有内容上完,设计了“凡卡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和“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三个问题探究凡卡乡下的生活和寄信后的内容。

这样,虽然也有探究学习的痕迹,细而一想,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让学生钻吗?难道学生就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自始自终就没有一个问题要问吗?这就是我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大胆,要懂得取舍,有舍才有得。特别是这篇很长,就更应在取舍之间作出决断。我完全可以在学生读完苦苦哀求内容后问:“学到这,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时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凡卡一定要让爷爷带他回乡下?”“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爷爷会来接他吗?”——对这些问题老师加以整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探究阅读,这样就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体、个体,树立了学生本位意识。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想什么。这让我想起课伊始,听朗读信的内容录音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凝神听着,只有一个学生在窃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这么苦吗?可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他后来再也没有笑。我想他或许走进了凡卡的心灵,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

但我疏忽了,课结束时,应让他起来谈谈为什么他会有此变化?那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4x5453.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