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案模板 >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手机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来源:博文吧 阅读:1.2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

教学用具

古典乐曲《渔舟唱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苏园六纪》中的有关剪辑,马远名画《寒江独钓图》,褚遂良摹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作品。

学习导航

第一课

一、导入语

(课间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上课)刚才我们听的是有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单地说,这首曲子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构成的。那大者,金鼓齐鸣,众乐齐奏,势若排山倒海,动地惊天。小到一两声笛鸣,犹如林间细雀低低絮语,或是弦乐轻轻弹奏,似微风吹拂,牵起丝丝涟漪。甚而至于有时音响全无,成为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声音的高低伏起,时断时续,使音乐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三个问题供在通读课文时思考。

(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

(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概括?

(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2、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三、课文感悟

教师举出一些艺术上的实例,学生分析何者为虚,何者为实。虚与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

明确: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这两者手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2、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明确:草木、烟霞为实,春之精神与山之精神为虚。虚与实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

3、我最近在火车站,看到一幅雕塑,是两只相握的手,其余别无他物,试分析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示例:相握的手为实。让人联想的东西很多,这是两个怎样的人,是萍水相逢,还是他乡遇故知,性别、年龄、肤色、国籍等正是因为其构图的虚,才把全部内容都涵盖进去。其次还有表现的主题,握手是两人之间的友谊,还是表示两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可任人想像。

4、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请挖掘其“虚”。

示例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示例2、《寻隐者不遇》,寥寥二十字,既体现了浅层的“虚”,也隐含了深层的“虚”。浅层的“虚”表现为“问”的语句完全隐去,让读者去想像。其深层的含义主要是靠隐在画面背后、活跃在画境深处的隐者表达的,透过画面可以看出,他出没在高山云雾中,所处的环境缥缈莫测,但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追求高古超脱的美学思想,在此“虚”境中却如茶香四溢,令人回味。

四、拓展延伸,重点解读

1、“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试再举几个绘画方面的例子,加以阐释,说明虚实是如何相生的。

示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又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至于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正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的烟波浩淼的江水和极大的空间,才烘托出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氛围。对这种寒意的感受,既是画面人物的,也是画家自己的,它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外化。这里的“虚”已不再是“无”,而是由“无”升华而成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品的精髓。

2、作者说:“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结合自己对印章或建筑或其他艺术样式的认识,谈谈其中的虚实。

示例1、治印,以着字处为实体,以其配字、偏旁、点画间的空隙为虚处。其一,治印讲究虚实的对立、调和、生发。其二,既要讲字画线条、偏旁实体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画线条分割出的所有空间(诸如形态、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讲究空间大分割块面的虚实顾盼,又要讲究包括每个小分割空间在内的全部的虚实顾盼。虚实之说,体现在线条处理上就是断而气连,晦而透明。这类有虚实的线条,表现为粗细有主次,节奏有轻重,表里有起伏。钤于平面纸上能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层次感。此外,一印刻就,在钤盖时要注意虚实的运用。初学钤印如同治印,只关注于文字实体,而忽视空间虚部。重实轻虚,是一大通病。其实,钤印时也应该实中见虚,如果惟恐印面不清晰,印泥丰而湿,用力实且重,则事与愿违,钤出的印蜕,势必会“逃掉”许多迷蒙空灵,可资玩味的东西。

示例2、中国建筑的虚与实的处理:由小见大,移远就近,由小空间进入无限时空,就使中国建筑产生空间美感。天坛的祭台,面对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颐和园的亭子称“画中游”,亭本身不是画,外面的空间才如同一幅大画。苏州留园冠云楼,借虎丘山景,丰富了自身景致。拙政园两宜亭,突破围墙局限,隔壁景色尽收眼底。楼台亭阁这类建筑实体,都是“移远就近”,将无限的空间纳入了有限的空间。

示例3、名曲《渔舟唱晚》,一曲将终时,乐曲节奏渐渐疏缓,声音渐渐远去直至曲终。给人的听觉效果是,船桨划水渐划渐远,最后消失在暮色苍茫中,幻化为一片迷蒙……虽然有声的音乐在纯生理上的听觉已无法感知,但听者心理上的感官却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美妙的“有”如炊烟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余音绕梁”吧。

示例4、《兰亭序》的虚与实的处理:《兰亭序》中有十八个“之”字,每个结体不同,神态各异,暗示着变化,却又贯穿和联系着全篇。既执行着管领的任务,又于变化中前后相互相应,构成全篇的脉络,使全篇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粘不脱,表现出王羲之的精神风度。

示例5、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舞蹈之一的《荷花舞》,运用戏曲的水上漂似的圆场舞步,舞者的双脚被荷花筐遮住,看上去有如荷花在水面上漂游。腰肢的摇曳和臂膀的左右晃动,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舞蹈者以优美的箅姿,营造出清新、典雅的意境,观者眼里无荷花,但心里却有无比美丽的一片荷花。

五、延伸阅读,难点突破

赏析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

教师讲解: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没有生气和韵味,必须避免,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引《四虚序》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虚实相生的一法。“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试赏析下面的诗句:

1、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他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既形象又深刻。有些诗句以内在的逻辑之序排列景物,看似纯景,实则寓情。

2、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示例:这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搞乱了它们之间的序列,就不能化实为虚。另外一法是化虚为实,即作者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3、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一手法,也见于诗人通过物境描写表现对时空的特殊感受,从而反映他在特定环境的曲折心态。

4、杜甫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示例:老杜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事来。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红”本属于客观景物,诗人把它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情感里的“红”。它首先引起“我”的感觉情趣,由情感里的“红”再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经过这样从情感到实物,“红”就加重了,提高了。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5、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示例: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漂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6、《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mdglyvw.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