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教学资源 > 教师之家 > 教案模板 > 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博文吧 阅读:1.83W 次

 扬州慢

         姜夔

一、 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 导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曾如是说。是啊,有人说好诗在唐代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形式趋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 词知识简介: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按字数划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风格流派划分可分为豪放与婉约。本词当属婉约派。

3、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多媒体显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果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4.解读小序

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写作的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论。

5.齐读全词

解读上阕:

思考:(1)扬州依旧吗?如果不是,那什么原因使得它不再繁华?

明确:战争

 (2)战争给扬州留下了什么?(多媒体显示)

看: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闻 :  清角吹寒      

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和大树。

在两幅对比鲜明的图象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解读下阕:

上阕小驻“名都”,感慨今昔。我们已经体会到其中的凄凉的味道,但词人似乎意犹未尽,他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杜牧死而复活,重游扬州,认为他一定会大吃一惊。那作者为何要从杜牧身上落笔呢?

明确:一方面他的吟咏扬州的诗歌为后世所传诵,刚才已有印证。

      另一方面,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

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这里更用“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加深感慨,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

昔人已去,现实依然, 扬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还剩下些什么呢?

明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融情入景,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荡”句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阕的“黄昏”、“空城”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结句妙在联想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的感慨,以点染扬州的荒凉。

6、齐读下阕

7、艺术特色:

(1) 化用前人成句

(2)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8、作业:读张孝祥《闻采石战胜》(多媒体显示),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2venq3.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