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文吧 > 公文文书 > 交际礼仪文书 > 稿件 > 近似数评课稿
手机版

近似数评课稿

来源:博文吧 阅读:2.76W 次

近似数评课稿1

“近似数”一课的核心问题,你觉得怎样定?

一节课的核心问题,应该在“学生现在在哪里”和“学生能够到哪里”的区间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根据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确定近似数的取值范围。

老师的引导可以预设,老师的等待是素养。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冲突,在思维冲突中生成新知。孩子的回答真实、可贵。一张摩托车图片激发了多少孩子的思维。精彩!数轴让数形结合教学更直观,太值得学习了!四舍五入法是一种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罗老师不仅让学生掌握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四要舍而五要。就是围绕着摩托车的价格,让学生发展数感,直观的理解四舍五入,而不是一告诉学生什么是四舍五放,让学生在说一说中产生冲突。不管是预设还是课堂的生存都是我们学习的。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点燃教师的激情。教师的预设和生成的处理突显教师的智慧。

罗老师的课带给我们的感觉都是简约而不简单的`色彩。没有复杂的课件,只有简约的素材,生成灵动的课堂。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在学习近似数过程中所会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让学生在紧张思维中逐步将自己的问题解决,课堂的形式简约,没有华丽的素材,没有复杂的课件,但课堂内容却不简约,丰盈而又充满智慧。

近似数评课稿2

周老师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准确把握教材,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课堂扎实有效。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近似数时,周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人数说说44人大约是几十人,并说说理由。在此基础上引入写法44≈40,再让学生说说三(1)班人数47人大约是几十人,引入47≈50,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四舍五入”法,为求大数目的近似数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2、让学生经历了对“四舍五入”法的自主探索、加深领悟、掌握要点的学习过程。注意教给方法,对于求大数目的近似数,要先分级,划出尾数,再圈出尾数的最高位,再根据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3、能精心设计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周老师能站在毕业班教师的高度,适时延伸拓展,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老师一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周老师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和开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近似数概念的教学,周老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近似数的产生和价值,无法得到准确数、不需要准确数,是估算的需要,是测量产生的误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求近似数时,周老师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生活实例,从保留到十位、百位、千位求近似数,并和学生以往估算的知识有机结合,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以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学生顺利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近似数评课稿3

在开学仅一周多的时间内,刘老师用心钻研,把四(1)班的孩子们和全校数学老师带进“生命课堂”,为全体数学教师指引了生命课堂的方向。通过听课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课前引入(学生认识)

把四(1)班学生人数、四年级总人数、小学部总人数、全校总人数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让学生写出近似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答案,很自然的引入“省略尾数”的概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学生已经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的形成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学生交流)

让学生围绕一个例题进行分析。

我校占地面积34632平方米,约为()平方米。

A、4万

B、3万

在这个例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的是独立思考——对与错的交流——全班同学的汇报讨论,学生思维受到步步启发,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说了自己的想法,汇报时,围绕主题板示出三种想法①5368离4万是4632远一些,离3万是4632近一些;②看千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③34632没达到35000,这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并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经历“四舍五入”的知识形成过程(教师指点)

又是一个简洁的练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

下面哪些数约是3万,哪些数约是4万。

30789 37211 35423 33875 39645

31998 32416 36045 34567 38420

要求:

1、分一分;

2、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样的一个过程,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四舍五入”的启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只起到指点的作用。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简单清晰,学习材料简洁,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充实。

近似数评课稿4

观课主题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主要亮点

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关注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课堂多次总结归纳出示,学生齐读,在巩固练习环节也要求说方法。关注了求近似数的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课堂提问了近似数1.0和1的区别。

存在的不足

求近似数的方法和数感的培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教师虽比较关注,但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方法的总结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教师自问自答,然后课件出示总结语,学生齐读。

对于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教学难点突破不够。

课件的简洁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课件+教学设计的出示较明显。

策略建议

在教学本课之前,思考本课学生已经学了什么(求整数近似数的基础),教给学生什么(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和数感培养),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是什么(0.984精确到十分位和2.798精确到百分位等类问题),再考虑应该如何实施教学?

具体教学实施意见请认真阅读教学用书第92页相关内容。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教学意图等用语不适合出现在课件中。

本文链接:https://www.bowenba.com/jiaojiliyi/gaojian/qpwx2g.html

Copyright © 2024. 博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5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